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任务3
5G网络架构及其系统组成

【任务前言】

5G时代,对接入网、承载网和核心网的各项功能都进行了重构,架构也随之发生了变化。重构的最终目的是满足5G网络要求的灵活性和复杂性。那么5G的网络架构到底如何被重构?具体有哪些改变?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进入本任务的学习。

【任务描述】

介绍5G接入网、核心网及承载网的架构演进及其系统组成。

【任务目标】

掌握5G接入网、核心网及承载网的架构演进及其系统组成。

知识储备

1.3.1 5G网络架构

移动通信网络主要由无线接入网、承载网及核心网组成,从而完成对业务的接入、传输及控制。5G通信网络也是如此,其网络结构可分为以下3个层面(如图1-5所示)。

(1)下一代无线接入网(NG-RAN,Next Generation-Radio Access Network)。NG-RAN的功能是实现业务的接入,将5G用户终端(如手机)接入网络,设备主体为基站。接入网与5G终端之间的逻辑接口被称为5G新空口(NR,New Radio)。

(2)5G核心网(5GC,5G Core)。5GC主要实现业务的控制,包括网络的移动性、准入鉴权、流量计费等功能。设备主体一般为专用或通用服务器。

(3)移动承载网。移动承载网由移动回传网发展而来,其主要作用是负责传输无线接入网(RAN,Radio Access Network)与核心网(CN,Core Network)交互的数据。设备形态一般为具备移动业务承载特性的路由器。

图1-5 5G网络架构分层

理解了5G网络结构的3个层面之后,我们接着看如何部署5G网络。运营商为了尽可能地保护4G时代的投资,并且尽快商用5G,在部署5G网络时会优先考虑如何使其和现有4G网络共存,共同发挥作用。因此,5G组网方式总体可以分为独立组网(SA)和非独立组网(NSA)两大类,每一类都对应几个选项,如图1-6所示。SA方式指的是新建一套完整的5G网络,包含5G核心网和5G基站。而NSA方式是指利用现有的4G网络,通过改造、升级或增加设备等方式,使用户体验到5G的部分功能,从而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

图1-6 5G组网方式选项分类

1 SA

选项1、2、5、6是独立组网选项(如图1-7所示)。选项1早已在4G结构中实现;选项6仅是理论存在的部署场景,不具有实际部署价值,标准中不予考虑。所以独立组网主要考虑的是选项2和选项5。

图1-7 5G SA选项

图1-7中的控制面是用来发送管理、调度资源所需信令的通道,也可以将其理解为信令面。用户面是用来发送用户具体数据的通道,这两个平面相互独立。举例来说,当使用手机点开视频App观看视频时,播放的视频内容是通过用户面传送到手机的,而用户面的建立需要手机与核心网之间通过信令面来协商。

选项2采用的组网方式是建立全新的5G核心网与5G基站。这种组网方式拥有5G的所有功能和特点,演进路线最短,是5G网络架构的最终形态。但是这种组网方式不能利用现有4G网络,投资巨大而且建设周期长。

选项5采用全新的5G核心网和升级后的4G基站。因为要对现有4G基站进行大面积升级,所以这种方式投资较大,而且不能实现5G的全部功能,性价比较低,前景不乐观。

2 NSA

NSA方式是对4G网络进行升级改造,使其增加5G功能。基于NSA架构的5G载波仅承载用户数据,其控制信令仍通过4G网络传输。NSA采用双连接方式,即手机可以同时接入4G和5G基站,可以同时进行业务传输。例如,选项3、选项3a和选项3x(如图1-8所示),手机连接到4G基站的同时也能接入5G基站。4G基站作为5G业务的信令面锚点,负责在5G基站和4G核心网之间转发5G信令。图中数据锚点的作用是对用户面进行数据分流,即手机既可以从4G基站获取数据,又可以从5G基站获取数据。

图1-8 5G NSA选项3/3a/3x

不难看出,选项3、3a和3x组网方式的主要区别在于将哪个节点作为数据锚点。

在选项3的情况下,将4G基站作为数据锚点。4G基站负责将核心网发送的数据分为两路,一路由自己发送给手机,将另一路分流给5G基站再发送给手机。这样一来,对4G基站的软硬件性能要求非常高,4G基站的负荷非常大,所以选项3自推出以来很少有人关注。

选项3a是在选项3的基础上将数据锚点自4G基站移到4G核心网。这样一来,虽然4G基站的性能瓶颈没有了,但是这种组网方式需要对4G核心网进行升级。

选项3x在选项3a的基础上再进行调整,将数据锚点移到5G基站上。这样既避免了对4G基站和核心网造成巨大压力,又利用了5G基站性能高、速度快的优势,这种方式也得到了业界的广泛关注,成为非独立组网的首选。

由于选项3系列利用原有的4G核心网,所以这种组网方式适合5G建设初期部署,并且该选项对4G网络改动小、投资小、部署快,可实现5G的快速商用,缺点是只能支持eMBB场景。

选项7系列比选项3系列更进一步(如图1-9所示)。主要区别在于,选项7系列的核心网为5G核心网,并且将4G基站升级为增强型4G基站。

图1-9 5G NSA选项7/7a/7x

同选项3系列类似,选项7系列中各选项的主要区别也是数据锚点的位置不同。选项3系列只能支持eMBB场景,而选项7系列由于使用了5G核心网,也可以支持uRLLC和mMTC场景。尽管选项7系列可以支持新功能和新业务,但是由于4G基站要升级改造为增强型4G基站,工作量巨大,所以更适合5G建设初、中期部署。

选项4系列(如图1-10所示)与选项3/7系列完全不同。选项3/7系列的控制面都是由4G或者增强型4G基站负责的,而在选项4系列中,控制面完全由5G基站负责。选项4和选项4a的区别也仅是数据锚点不一样。

选项4系列适合5G中、后期的部署,此时5G基本形成广覆盖,而4G网络更多的是作为5G网络的补充覆盖。

选项8和选项6一样,不具有实际部署价值,所以在标准中不予考虑。

图1-10 5G NSA选项4/4a

从全球范围看,虽然目前大部分运营商均选择了选项3x作为5G初期部署方案,但随着4G用户的逐步迁移和5G网络的更大规模部署,后续5G将如何持续演进还取决于运营商的投资成本、业务和终端演进方案等。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5G网络是一个服务于个人消费者、垂直行业以及运营商的统一平台。而为了灵活地适配客户差异化的业务场景和需求,5G网络应具有非常高的灵活性、良好的隔离性、统一性和开放性。要同时满足这些需求,5G网络架构必须实现云化。于是基于云的5G网络架构应运而生。通过引入网络功能虚拟化(NFV,Network Functions Virtualization)技术及软件定义网络(SDN,Software Defined Networking)技术,重构5G网络架构,灵活地适配5G网络的各种业务场景和需求,以实现“一张物理网络,承载千百行业”的目标。

1.3.2 5G接入网架构及关键技术

在4G时代,4G基站被称为演进型基站节点(eNodeB,Evolved NodeB),eNodeB一般可缩写为eNB。eNB可以分射频拉远单元(RRU,Remote Radio Unit)、基带处理单元(BBU,Base Band Unit)和天线3个部分。BBU和RRU之间通过光纤连接,RRU和天线之间通过馈线连接(如图1-11所示)。RRU负责将BBU传送过来的数字信号转化为射频的模拟信号发送到空口。一个BBU可以连接多个RRU。

到了5G时代,5G基被称为下一代基站节点(gNB,Next Generation NodeB)。相对于eNB的BBU和RRU的两级结构,支持5G新空口的gNB可以进一步演进为包含集中单元(CU,Centralized Unit)、分布单元(DU,Distributed Unit)及有源天线单元(AAU,Active Antenna Unit)的三级结构。相较于4G,5G将4G的BBU单元拆分为CU和DU,CU处理对时延不敏感的非实时基带数字信号,比如小区负载的控制;DU处理对时延敏感的实时基带数字信号,比如无线资源的分配,而原来BBU的部分低层物理层功能、原RRU及天线单元被合并为AAU(如图1-12所示)。

随着5G及NFV技术的快速发展,无线网络将进入全面云化时代。CU为软件/硬件解耦,可部署在通用x86架构服务器上,并且基于虚拟化技术,可以灵活地支持多种业务及网络切片。DU目前仍为专有硬件,适配各种覆盖和安装场景,包含宏基站、微基站及室内分布等多种产品形态。无线网络的云化,可实现业务按需且快速部署、智能切片,适应大带宽、低时延、超大连接等业务,同时实现了资源池化,资源利用率有效提升,网络弹性扩容。

图1-11 4G基站示意

图1-12 4G到5G网络架构演进

因为CU和DU的分离,相较于4G的前传和回传,5G多了一个中传的概念。其中前传指的是AAU和DU之间的传输;回传指的是CU和5GC之间的传输;中传指的是DU和CU之间的传输。引入CU和DU之后,5G RAN组网更灵活,有利于多小区的集中控制和多种功能的实现。5G基站将具备多种部署形态,可供运营商灵活选择。CU和DU可以根据不同的业务需求和网络条件部署在不同的位置,或以集成为同一设备的形式部署。

值得一提的是,5G无线接入网(RAN)在建设初期主要采用gNB宏站以及CU和DU合设的模式,即AAU和BBU组成的两级架构。在中后期,将采用CU和DU分离的模式,并实施CU云化部署。

1.3.3 5G核心网架构及关键技术

5G核心网是基于NFV/SDN的灵活网络,可以实现差异化业务的资源编排,为普通消费者、应用提供商和垂直行业需求方提供网络切片、边缘计算等新型业务能力,能够满足多样化需求。5G核心网架构如图1-13所示,传统核心网网元被拆分为多个网络功能(NF,Network Function)模块,并且各NF之间相互解耦,能独立自治。

图1-13 5G核心网架构

图1-13中的NF如下。

(1)UPF(User Plane Function):用户面功能,主要实现数据分组转发。

(2)AMF(Access and Mobility Management Function):接入及移动性管理功能,主要实现UE位置管理及接入鉴权。

(3)SMF(Session Management Function):会话管理功能,主要实现会话管理、UE的IP地址分配和管理、UPF的选择和控制。

(4)PCF(Policy Control Function):策略控制功能。

NF之间的逻辑接口如下。

(1)N2:基站与AMF之间的信令接口。

(2)N3:基站与UPF之间的数据接口。

(3)N4:UPF与SMF之间的信令接口,用于实现SMF和UPF间的会话管理、控制等功能。

(4)N6:UPF到互联网或企业应用的数据接口。

(5)N9:UPF到UPF的数据接口。

在5G部署初期,运营商城域移动承载网主要负责承载N2、N3接口的流量,中期及成熟期还将承载N4、N6及N9接口的流量。

为实现5G核心网的云化,5G核心网具备以下三大特性。

(1)特性一:CP和UP彻底分离

在5G时代之前的核心网设备,控制面(CP)和用户面(UP)没有做到完全分离。以4G核心网EPC为例,其主要由移动性管理实体(MME,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服务网关(SGW,Serving GateWay)和PDN网关(PGW,PDN GateWay)等设备构成,其中,MME为纯控制面设备,但是SGW和PGW不是纯用户面设备,比如PGW仍需具备给手机分配IP地址的控制面功能。而在5G时代,由图1-14可知,UPF为纯用户面设备,AMF、SMF为纯控制面设备,那么5G核心网设备为什么一定要实现控制面和用户面的彻底分离呢?其实分离意味着架构更加灵活,通过将用户面网关UPF分离出来,就可以实现UPF的下沉,将其部署在更加靠近用户的边缘节点,从而缩短传输距离,降低用户面时延。比如针对uRLLC中的车联网业务,此类业务的用户面网关UPF可下沉到地市边缘数据中心(DC,Data Center)机房,且部署具有强计算及存储能力的多接入边缘计算(MEC)解决方案,使车辆到服务器的距离缩短到10km内,将车联网的端到端时延降低到毫秒级,确保自动驾驶的安全性。

图1-14 5G核心网下沉

另外,由于三大场景对带宽和时延的要求不同,且综合考虑用户的体验感知及运营商投资、运维成本,UPF根据场景需要下沉至各层次的云化数据中心。比如工业物联网等mMTC业务部署在核心DC,AR/VR等eMBB业务部署在本地DC。

(2)特性二:NFV

NFV是实现核心网云化的关键技术之一,主要是通过采用虚拟化技术解耦设备的软硬件,设备功能以软件形式部署在统一通用的基础设施上(如x86服务器),从而提升系统的灵活性,实现多种网络功能,提升运维效率。

对于传统的核心网设备,各设备厂商采用专用架构硬件,资源无法共享,同时软硬件合一,扩容复杂,新业务上线周期长。而5G网络要求实现多场景业务的灵活部署、不同垂直行业用户对于端到端网络资源的差异化逻辑切分,这些都是传统核心网设备结构无法满足的。通过引入NFV技术,可满足5G网络的多种业务需求,降低电信运营商的设备采购成本,提升资源利用率,实现新业务敏捷上线。

(3)特性三:基于服务的架构(SBA,Service-Based Architecture)

SBA,即网络功能模块化,通过模块化实现网络功能的解耦和集成,不同的业务可以按需选择不同的网络功能。这种模块化设计有什么好处呢?其最大好处是方便“功能裁剪”,比如对于实现物联网类的mMTC业务,由于大部分物联网终端都是静止的,因此可以裁剪掉“移动性”这个功能模块,又由于大部分物联网业务对网络带宽和时延都没有特殊要求,即不需要QoS保障,故“策略控制”和“QoS执行”功能模块可被裁剪掉。综上,基于SBA特性,可基于业务灵活性进行功能裁剪,快速实现网络部署。

总而言之,5G核心网是软件驱动、基于服务化架构的网络。软硬件解耦以后,引入NFV与SDN技术,不仅实现了控制与转发分离,也实现了移动性管理与会话管理解耦,并且不再对接入方式感知,无论是3GPP标准的网络还是非3GPP标准的网络都可以接入5G核心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万物互联。

1.3.4 5G承载网架构及关键技术

在3G和4G时代,最具有代表性的移动承载网技术标准,是分组传送网(PTN,Packet Transport Network)和无线接入网的IP化(IP RAN,IP Radio Access Network)。随着5G的到来,终端速率大幅提升,移动承载网需要能够承受住巨大的带宽和技术压力,新一代的承载技术和设备形态应运而生,例如中国移动的切片分组网(SPN,Slicing Packet Network)、中国电信的智能传送网络(STN,Smart Transport Network)、中国联通的智能城域网。

无论移动承载网采用了何种技术,归根结底都是由光纤和承载设备组成的。

如图1-15所示,因为光纤的低成本(相对电缆来说)、高速率、不易被干扰和高稳定性,它现在已经成为通信网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光纤的最大传输能力,目前也已经达到P比特级(1PBit/s=1024TBit/s)。

如图1-16所示,承载设备主要负责提供多业务承载,提供高速的以太网接口,支持多种路由协议、信令协议和保护技术,从而保证数据传输的质量、效率和高可靠性。

图1-15 光纤

图1-16 承载设备

1 5G承载网的总体架构

5G承载网的总体架构如图1-17所示。承载网的结构主要分为3层,包括接入层、汇聚层和核心层。

(1)接入层:由直接连接基站的承载网设备组成。接入层利用光纤、双绞线等介质与用户设备(基站)相连,接入层设备之间利用光纤组成环形拓扑。接入层设备一般与基站的BBU/DU设备同机房部署。

图1-17 5G承载网的总体架构

(2)汇聚层:是连接网络接入层和核心层的“桥梁”,用户数据接入核心层前,先进行汇聚,以减轻核心层设备的负荷。汇聚层分为骨干汇聚层和普通汇聚层,汇聚层节点一般部署在区、县公司的汇聚机房,每个区、县配置一对骨干汇聚节点,骨干汇聚节点以口字形拓扑上联核心节点。

(3)核心层:负责数据的高速转发,作为本地网(城域网)的出口设备与骨干网或5GC互联。所以在移动承载网中,核心层设备的交换容量更大,接口带宽及整机性能更高。核心层节点一般部署在运营商的市公司核心/中心机房,每地市至少部署一对核心落地节点。

接入层接入用户设备的接口,以及核心层的上联接口,一般被称为用户-网络(UNI,User-Network Interface)接口。移动承载网节点之间的互连接口被称为网络-网络(NNI,Network-Network Interface)接口。接入层节点的UNI一般为FE、GE、10GE、25GE,其中接入5G基站的UNI主要为10GE和25GE。接入层的NNI带宽一般为50GE及以上。汇聚层及以上各层的NNI带宽一般为100GE及以上。核心层节点的上联UNI带宽根据连接对象加以区分,承载5G信令流量的UNI带宽一般为10GE及以上,承载5G业务流量的UNI带宽一般为100GE及以上。

为了保证路由协议的计算性能、网络运维效率,一般建议:每对骨干汇聚下挂的普通汇聚、接入节点总数不超过2000,每对骨干汇聚节点可下挂多个普通汇聚环(每个普通汇聚环可下挂多个接入环);每对骨干汇聚节点下挂的汇聚环上的节点数一般为4~6(不包含骨干汇聚节点);接入环上的节点数一般为4~6(不包含普通汇聚节点)。

2 承载网的关键技术

5G承载网包含3个平面:转发面、控制面和管理面。

转发面主要实现5G业务在承载网内的转发。

控制面是指SDN控制器与设备、设备与设备之间交互信息的一个逻辑平面,支持信令和路由等功能,为建立转发面服务。

管理面是提供设备接入网络管理系统(图形化的网络管理系统)的逻辑平面,并可实现网元级和网络级的配置管理、故障管理、性能管理和安全管理等功能。在5G承载网内,转发面、控制面和管理面共享NNI及链路。

从宏观上来说,5G承载网技术的本质,就是在4G承载网现有技术框架的基础上,在转发面和控制面引入多种关键技术,提供大带宽、低时延的传输管道,并支持灵活调度,实现高精度时间同步,如图1-18所示。

图1-18 5G承载网关键技术

其中,最能代表5G承载网特点的关键技术有哪些呢?

(1)FlexE切片技术

灵活以太网(FlexE,Flex Ethernet)是在5G承载网的转发面引入的新技术之一。

FlexE本质是将多个物理端口进行“捆绑”,形成一个虚拟的逻辑通道,以支持更高的业务速率。比如,4路100GE PHY(物理接口)提供一个逻辑通道,实现400GBit/s的业务速率。

FlexE还可以实现多路低速率MAC(可以理解为业务)数据流共享一路或者多路物理接口。比如,在100GBit/s PHY上承载10GBit/s、40GBit/s、50GBit/s的3路MAC数据流,或者两路100GBit/s PHY复用承载125GBit/s的MAC数据流。

FlexE为5G承载网提供带宽切片。切片的思想是将物理资源划分多个逻辑资源。5G接入网和核心网率先提出切片的概念和相关技术应用。怎么理解5G承载网的带宽切片呢?例如,在一个100GE的链路上,5G的基站业务占用70%的带宽切片,政企专线业务占用10%的带宽切片。

(2)SDN

SDN是5G承载网控制面引入的新技术之一。

SDN是一种新型网络架构。SDN通过将网络设备的控制面与数据面分离,从而实现了网络流量的灵活控制。

SDN引入了新的组件,称为控制器,以集中的方式管理多个设备,即把网络的控制和流量转发进行拆分,由SDN控制器负责控制,网络节点只需要进行转发,是一种加强型的集中管理模式,如图1-19所示。

SDN是构建未来5G网络的核心技术,通过转发与控制分离对网络架构和功能进行重构,使得网络的逻辑功能更加聚合,逻辑功能平面更加清晰。网络功能按需编排,可以根据差异化的场景和业务特征要求,灵活组合功能模块,按需定制网络资源和业务逻辑,增强网络的弹性和自适应性。SDN技术简化了业务部署、工程运维和网络规划,可以满足未来各种业务需求,同时保留了网络的弹性和智能化特征,是面向应用的可编程网络架构。

图1-19 SDN网络架构

在承载网中,网络管理系统和控制器集成在一个硬件平台上,合称为管控平台。

(3)SR隧道技术

分段路由(SR,Segment Routing)属于5G承载网转发面引入的新技术之一。SR是一种源路由机制。

目前承载网二/三层转发基本采用多协议标签交换(MPLS,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技术。采用MPLS技术创建转发路径时,须对转发路径上的所有节点下发配置,且每个节点都需要维护网络拓扑和链路状态信息。因此,现有的MPLS技术存在协议复杂、可扩展性差、部署效率低、管理困难等问题,无法满足新一代网络在灵活调度、可扩展等方面的要求。

SR技术正是在此背景下产生的,它是对MPLS技术的高效简化,同时兼容MPLS的转发面(数据面),当基于SR技术创建转发路径时,仅需要让源节点在发出的业务报文中,压入用于记录转发路径的标签列表,中间节点只需要根据标签进行转发。

SR技术将网络拓扑中的节点或链路划分为不同的段(Segment),并用段ID(SID,Segment ID)进行编码。将一段或多段SID进行组合形成标签列表(Segment List),即定义了业务流经过的网络路径。业务流在源节点从SDN控制器获取Segment List,将Segment List压入业务报文中,源节点及中间节点根据Segment List的指示转发路径。

SDN集中式控制思想和SR源路由技术可谓是天作之合。SDN控制器根据业务需求、网络资源现状,计算或调整业务的转发路径,将包含路径信息的SR标签列表下发给源节点。

此外,SR还可以通过扩展的内部网关协议(IGP,Interior Gateway Protocol)发布或扩散SID,建立SR尽力而为(SR-BE,Segment Routing Best Effort)路径。

(4)IS-IS路由协议

中间系统到中间系统(IS-IS,Intermediate System to Intermediate System)是5G承载网控制面引入的技术之一。

IS-IS是一种动态路由协议。在动态路由协议的分类中,隶属于IGP。

5G承载网采用IS-IS协议打通SDN控制器与每个承载网网元之间的IP连通性。扩展后的IS-IS协议支持SR功能、发布或扩散SID、建立SR-BE路径。

(5)超高精度时间同步

时间同步是独立于控制、转发、管理三大平面的一项技术。

在一般情况下,5G基站间同步需求仍为3μs,与4GTDD(时分双工)相同,即同一基站的不同RRU/AAU之间的同步需求主要为3μs,部分应用场景(如站间的载波聚合)的同步需求为百纳秒量级。另外,基站定位等新业务需要更高精度的时间同步。

为了满足5G高精度同步需求,须专门设计同步组网架构,并加大同步关键技术的研究。在同步组网架构方面,可考虑将同步源设备下沉,减少时钟跳数,进行扁平化组网;在5G承载网同步关键技术方面,须采用IEEE1588v2、单纤双向等技术,将时间同步信号从时间源传递到基站,并尽可能地减小承载网设备及链路引入的时延偏差。

任务习题

1 .请列举NSA(非独立组网)选项。

2 .下列哪一项不是5G核心网的功能单元( )。

A.MME

B.UPF

C.PCF

D.AMF

3 .IS-IS属于5G承载网哪一平面的技术( )。

A.转发

B.控制

C.管理

D.时间同步 64Q+SV6kcZVEfV5MDOKxCGaV84u+nTL5OMnlL87BiwN728Q0KygxLQoie20sj1PP

项目解析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