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尔斯骑鹅旅行记》
故事的主人公尼尔斯是西威曼豪格一户佃农人家的孩子,他们家十分贫穷,但尼尔斯却整天吊儿郎当的,不爱学习,好吃懒做,还粗野顽皮,让父母担心得不得了。直到有一天,尼尔斯因为捉弄小精灵被变成了巴掌大的小人儿,又阴差阳错跟着家里的大白鹅加入了雁群迁徙的旅行。一路上,尼尔斯与大白鹅、雁群互帮互助,一次次化险为夷、绝处逢生,在这个过程中,他也逐渐成长为一个有爱心、有责任感的小男子汉。
随着雁群的旅程,一幅瑞典的风景画随之展开。故事中穿插着对瑞典各地地理、人文的介绍,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富有艺术性、知识性和思想性。
尼尔斯——主人公
尼尔斯是本书的主人公,他是一个14岁的小男孩。他整天不学无术、好吃懒做,从不懂得体谅父母的辛苦。他因为得罪了小精灵被变成了小人儿,并意外加入了雁群的旅行,之后,他慢慢适应了风餐露宿的生活,和凶残的野兽斗智斗勇,在一次又一次的考验中逐渐成长起来,并收获了雁群和大白鹅的真心相待。在这段漂泊的生活中,他也真正理解了家对自己的意义。
阿卡——大雁
阿卡是一只来自大雪山的年长雌雁。她有丰富的远距离飞行经验,并且品行高尚,因此声名远播,受到大家的敬重。她在一次带领雁群北飞的途中经过了尼尔斯家,尼尔斯家的大白鹅受到鼓动加入了他们,还不小心带上了尼尔斯。阿卡起初对人类怀有敌意,但她后来被尼尔斯打动,接受了他。
莫顿——大白鹅
莫顿是尼尔斯家里的一只雄鹅。因为羡慕大雁可以自由翱翔,冲动之下便加入了雁群。在飞行途中,他意识到自身的体力不足、防寒能力差等问题,可他没有退却,慢慢克服了这些问题。他以坦荡和勇敢得到了阿卡的认可,并得到了小灰雁邓芬的倾心。
斯密尔——狐狸
斯密尔是只漂亮的公狐狸,但是他狡猾又凶残,是个无恶不作的强盗。他袭击阿卡的雁群,却因为尼尔斯出手阻挠没能得手,最后还被雁群狠狠修理了一番,从此便和阿卡他们结下了梁子,一路上追踪着他们,伺机报复。
奥萨——放鹅姑娘
奥萨和弟弟小马茨有着悲惨的身世:他们的兄弟姐妹和母亲相继离世,他们的父亲精神崩溃而离家出走。得知自家遭遇厄运的真相后,他们开始辗转全国寻找父亲,中途小马茨也不幸遇难,但奥萨没有被打倒,独自继续寻父之旅。
邓芬——灰雁
小灰雁邓芬温柔美丽,但她的两个姐姐忌妒她受到父母亲最多的疼爱,设计将她遗弃在厄兰岛上,还好大白鹅发现了她,并加以悉心照料。后来她身体恢复,加入了雁群的旅行,并与大白鹅结为连理。
·心灵成长
尼尔斯身体变小后,视野反而变大了,他看得更多,经历得更多,有了敬畏之心和对生活的热情。他这一趟骑鹅之旅,正是一趟心灵成长之旅。
不仅尼尔斯,书中的许多人物也都有一条成长线。猎狗卡尔原本喜欢惹是生非,但他在不小心害死了一只麋鹿后痛改前非,变得忠勇可靠;麋鹿灰皮子从小被人类圈养,失去了野性与勇气,但他最终选择回归森林,拥抱自由;就连年事已高的阿卡,也在和尼尔斯的相处中抹掉了对人类的刻板印象,开始用新的眼光看待人类。
·理想主义热忱
这种理想主义在本书中以奇特的想象呈现。这场旅行由大白鹅发起,一只家养的鹅放着安逸的生活不过,竟然异想天开加入迁徙的雁群,但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却值得我们敬佩。尼尔斯也是因为被卷进这趟旅程,才有了一次体验大千世界、净化灵魂的机会。
动物界的盛会——鹤之舞大会也是一场超脱于生存层面的精神狂欢。一年一次,不为生存奔忙、不起争执,尽情展示自己、欣赏别人,这是多么难得、多么美妙的体验。从这里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生命内涵的积极探索和对人生的热爱。
·爱国主义情怀
作者认为,只有让孩子们了解自己的国家,熟悉祖国的历史,才能使他们真正热爱和尊重自己的祖国。她通过尼尔斯的眼睛为孩子们展现了瑞典的美丽风光,以及各地勤劳勇敢、顽强生存的人民。爱国并非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爱国也可以很纯粹,爱山河,爱历史,爱人民。
·主题思想
本书以尼尔斯的成长为主线,讲述了他历经磨难后从一个顽劣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好孩子的故事。尼尔斯因为出尔反尔被变成了小人儿,并且因为平时总是捉弄家禽家畜而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但在他帮助大白鹅与雁群脱险的过程中,他收获了他们的信任和感情,阿卡甚至声称会用生命保护他,这些情节深刻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题思想,即要做一个正直、诚实、善良的人。
此外,作者也提及了空巢老人的不幸、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科学知识匮乏给人带来厄运等各种社会现实问题。
·写作特色
1.故事嵌套模式
故事嵌套模式即在主线情节下穿插着众多纷繁的辅线故事。比如尼尔斯在“讲故事大会”中听到的森林女妖指定受死家畜的故事、麋鹿灰皮子被游蛇窝囊废驱逐出森林的故事、大雁阿卡将老鹰高尔果抚养长大的故事……这些故事环环相扣,使得故事的主题与内涵更加丰富。
2.抒情的散文风格
在险象环生的紧张情节之外,作者用大量的笔墨描写或优美秀丽或雄奇壮美的自然风光、带有神话色彩的民间传说,以及偏远部落的生活习俗等,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心驰神往,并且使故事呈现出一种有张有弛的节奏。
·作品影响
本书出版后,立刻获得教师们的好评和孩子们的欢迎。不仅孩子们争着看,连大人也争着看,这本书很快风靡全国,又立刻流传到欧洲各国,被誉为“20世纪的安徒生童话”。
在2015年新纸币开始使用之前,瑞典20克朗的纸币正面印有塞尔玛·拉格洛夫的肖像,背面则是尼尔斯骑鹅飞越斯科讷平原的图画。瑞典著名的瓷器制造品牌R rstrand将尼尔斯的形象绘在圣诞盘子上,这个系列从1970年一直生产到1999年。此外,荷兰的电子地图公司Tele Atlas也把尼尔斯骑鹅的图案作为企业标志,可见该书在瑞典以外的影响力。
这本小说还被各国多次改编成动画、真人电影,在阿尔巴尼亚、加拿大、捷克、南非、伊朗、日本、中国等数十个国家播出。
◎猫把眼睛掀开一条缝,露出一丝狡黠的绿色光芒。他幸灾乐祸地扭动身体,喵呜、喵呜地叫唤了半晌,才终于刻薄地说:“凭什么让我帮你呢?难道就因为你常常揪我的尾巴?”
◎这是斯密尔有生以来最为懊丧的日子。早上,他还是那么魁梧健壮、意气风发的样子:他的毛皮色泽鲜红,胸口一大块雪白雪白的毛,鼻子乌黑发亮,那条蓬蓬松松的尾巴如同羽毛一样丰盈。傍晚,斯密尔的毛却一绺一绺凌乱地耷拉着,浑身被汗水流得湿漉漉的,双眼失去了光芒,舌头长长地拖在嘴巴外面,嘴里呼哧呼哧地冒着白沫。
◎尼尔斯眼睛眨也不眨地望着。这些大鸟真是美得出奇,他们长腿细颈、身量纤纤,漂亮的翎羽像一团团灰色的暮云,脖颈儿上围着一圈朱红色的羽饰。他们从山丘上神秘地飞掠而来,举翅振翼,半似翱翔,半似舞蹈,仿佛山丘上腾起阵阵暮霭、升起层层云翳,教观众目不暇接,瞬间忘却了世界上所有的痛苦与哀愁。
◎尼尔斯却被一种感动的情绪支配着,更无睡意了。他从不曾想到,在这个世界上,居然有人愿意为他牺牲生命。他也愿意以同样的情谊回报对方。从这一时刻起,尼尔斯·霍尔格松再也不会说他不喜欢任何人了。
◎佩尔·奥拉便来到湖边选了一艘船,想划到湖上去寻找雅洛。然而,佩尔·奥拉选中的是一只破旧得漏水的小船,他摇摇晃晃地把小船划到湖心,船底的裂缝越来越大,水直往里灌。可是佩尔·奥拉一点儿也不在乎,只是一遍一遍地呼喊着雅洛。
◎大雁们沿着狭窄的沿海地带继续往南飞去,尼尔斯忍不住坐直身体,把脑袋从鹅颈上探出来,眼睛眨也不眨地紧盯着大地。他看到山丘渐渐稀少起来,平原豁然开阔,海岸外面的岩石岛群越来越少,大海同陆地直接连在了一起。大片大片的森林不见了,平原田畴占了主导地位,这里一马平川,阡陌纵横,垄埂相接,看上去像方格子布一样。这种景色让尼尔斯联想到了斯科讷,他不禁悲喜交加,心脏剧烈地起伏。
在塞尔玛·拉格洛夫的作品中,仿佛看到瑞典这位伟大的母亲最纯真、最优秀的品质。
——瑞典学院
在拉格洛夫温柔的手中,学校里的一切科目——地理、历史、植物学、动物学——都魔术般地变成了萨迦故事。
——文学评论家克拉拉·约翰逊
塞尔玛·拉格洛夫拥有一颗童心与一双孩童的眼睛。
——瑞典文学评论家奥斯卡·莱文汀
品读塞尔玛·拉格洛夫女士的作品,就如同在薄暮时分坐在西班牙的大教堂……令人分不清身处梦境还是现实,但确凿无疑的是,这样的阅读使人沐浴在圣洁的光辉中。
——瑞典音乐家雨果·阿尔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