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蒂》是瑞士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约翰娜·斯比丽写作的两部儿童文学作品的总称,这两部作品分别是《海蒂的学习和漫游岁月》和《海蒂学以致用》。《海蒂》被公认为是西方儿童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已被翻译成七十多种语言在多个国家出版,且被多次拍成电影。
主人公海蒂是一个天真烂漫、聪明善良的小女孩。姨妈蒂提因生活所迫外出打工,便把五岁的海蒂送到山上,让她跟性情古怪的爷爷住在一起。不久之后,海蒂就爱上了山上的一切,还和住在山腰的放羊男孩彼得成了好朋友。可就在海蒂八岁时,姨妈蒂提不顾爷爷的反对,将海蒂送到了法兰克福,给一个有钱人家的残疾女孩克拉拉做伴。海蒂在法兰克福非常想念爷爷和山上的生活,因此患上了梦游症。最后,海蒂回到了爷爷的身边,并帮助来探访的克拉拉重新站了起来。
海蒂——主人公
海蒂是一个快乐活泼、充满生气的小女孩。她的纯真、活泼影响了身边的每一个人。她改变了爷爷的孤僻与冷漠,让克拉拉感受到了生活的多彩,让讨厌看书的彼得爱上了学习。海蒂热爱大自然,向往自由。她喜欢阿尔卑斯山优美的自然风光。她一点儿也不嫌弃爷爷简陋的屋子,她喜欢睡在干草铺成的床上,觉得既漂亮又舒服,还能伴着星星入眠。她受不了上层生活的约束,一心想要和爷爷生活在美丽的山上。她对自然有着超凡的喜爱和感知力。
阿尔姆大叔——海蒂的爷爷
阿尔姆大叔是海蒂的爷爷,是一个性情古怪却心地善良的老人。年轻时的一些特殊经历,让他变得特立独行,不爱说话,也不爱和人交流。海蒂的到来彻底改变了他。在活泼可爱的海蒂的影响下,阿尔姆大叔体会到了与人交流的快乐,他不再与世隔绝,开始和村民交流,并努力帮助他人。他修好了彼得家漏风的房子,帮助克拉拉勇敢地站了起来,也改变了自己一直以来的坚持,下山和村民住在一起,还主动让海蒂上学读书。
克拉拉——海蒂的好朋友
克拉拉是一个体弱多病的富家小姐,她善解人意、乐于助人,和海蒂完全是两个世界的人。如果海蒂是一只在野外自由飞翔的小鸟,那么克拉拉就是被关在笼子里的金丝雀。尽管克拉拉对外面的世界极其向往,但是行动不便的她却无法如愿。海蒂的到来让克拉拉的自由天性被激活,克拉拉变得快乐起来,孱弱的身体也变得强壮起来。克拉拉虽然家境富裕,但是没有富家小姐的骄纵,她从来不嘲笑出错的海蒂。当海蒂回家时,她特地准备了一大篮子软软的白面包,让海蒂带给牙齿不好的彼得奶奶。
彼得——海蒂的朋友
彼得算不上人们眼中的好孩子。由于缺少该有的约束和管教,彼得身上有许多缺点:粗暴、自私、占有欲强。海蒂刚刚上山的时候,彼得还算得上是一个懂事的大哥哥,他照顾海蒂,带她一起玩耍。但是海蒂从法兰克福回来后,由于忌妒克拉拉和海蒂的友谊,他故意将克拉拉的轮椅推下山。不过,他也因此备受煎熬,吃不好,睡不好,一直担惊受怕。后来在赛斯曼老夫人的鼓励和教育下,他承认错误,成为一个知错就改的好孩子。
克拉拉的奶奶——海蒂的朋友
克拉拉的奶奶是一个和蔼可亲的老奶奶。在赛斯曼家,她是除了克拉拉以外对海蒂最好的人。她没有听信女管家的片面之词,而是靠自己的观察,相信海蒂是一个好孩子。她会给海蒂讲故事、开解不开心的海蒂。当她发现海蒂不爱读书时,她并没有斥责海蒂,而是换一种方式去引导她。因为她,海蒂才爱上读书,开启了另一种不同的人生。
赛斯曼先生——克拉拉的爸爸
作为一家之主,赛斯曼先生是一个成熟稳重、有主见而又通情达理的人。不像家里其他人那样不重视海蒂,他非常在意海蒂。当女管家劝说他把海蒂送走时,他主动去询问其他人的意见,最终让海蒂留了下来。赛斯曼先生也是一个负责、尽职的父亲。他尽管生意忙碌,但还是尽量抽出时间陪伴女儿,并尽自己所能为女儿提供所需要的一切。
·真实动人的生活场景
作者用细腻的感情和生动的笔触,为我们勾画了一幕又一幕动人的场景。除了活泼可爱的海蒂外,本书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有阿尔卑斯山旖旎的山地风光:湛蓝深邃的天空、老鹰翱翔的绿色牧场、五色斑斓的山花、巍峨高耸的雪峰……
除了自然景观,作品中处处都是朴素唯美而浪漫的生活场景:为了满足海蒂下山的愿望,爷爷用自制的雪橇送她下山,晚上将她裹在厚实的袋子里面接她回去;海蒂跟着彼得去放羊,两个孩子就这样静静地躺在松软的草地上望着天空;克拉拉去看望海蒂,跟海蒂一起睡在放干草的阁楼上,在一堆干草中嬉戏打闹,一起大碗喝羊奶……
·以善为美的人格品质
海蒂热爱生活,喜欢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她的自然天性在阿尔卑斯山的原始风貌中尽情释放,这美丽的自然风光正是她的快乐源泉。在她童话般美好的视野里,山、川、草、木和弥漫着清新香味的花朵等一切生灵都在诗意地栖居。
法兰克福“精致”的生活反而让海蒂痛苦,她渴望看到美丽而熟悉的景色,甚至为此费尽心思。在远离自然受太多社会伦理约束的环境中,海蒂纯真自由的心性被桎梏。她的纯真和自由是刻到骨子里的,她早已与自然难舍难分。
海蒂是一个乐观善良的人,她坦然地面对自己的不幸,时刻感念他人的恩情,不因姨妈蒂提的抛弃而心怀怨恨,对爷爷每一个细微的关心都激动不已。去法兰克福过相对富足的生活时,她一直惦记着爷爷和彼得奶奶,记挂着家乡的一切。无论是在法兰克福,还是在家乡,她都以自己的乐观感染周围的人,帮助他人重拾生活的美好,驱散生活的阴霾。
·创作背景
斯比丽出生在瑞士苏黎世附近一个宁静幽美的村庄,从小就在美的熏陶下长大,从她家就可以眺望到群山,这为她创作《海蒂》提供了灵感。斯比丽良好的家庭背景使她从小就接受文学的熏陶,后来又到苏黎世求学,相关文学理论的巩固在她后来的儿童文学创作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斯比丽的生活经历也影响着《海蒂》的创作。作品中很多地方都是她童年的真实经历,创作《海蒂》的初衷,也是因为她想读给她常年患病的儿子听。她在梅恩菲尔德探望朋友时,梅恩菲尔德的优美风光启发了她的创作,她开始构思这个故事,因此这里被认为是“海蒂的家乡”。
·主题思想
本书由《海蒂的学习和漫游岁月》和《海蒂学以致用》两部作品组成。《海蒂的学习和漫游岁月》讲述了天真活泼、热爱自然的海蒂和性情古怪的爷爷、放羊的彼得一起在山上自由自在的生活,以及去法兰克福和残疾的富家小姐克拉拉做伴而备受约束的经历。《海蒂学以致用》则讲述了克拉拉来山上探望海蒂,海蒂和爷爷帮助克拉拉重新站起来的故事。
海蒂坎坷而又幸运的经历让我们见证了爱的力量,天使的化身带我们重返了童年的乐土。在纯真童趣的世界里,万物生灵以友爱的姿态和平相处,爱是奇迹的创造者和守护者。作品中的海蒂被塑造成“最神圣”的人,始终坚守着童真、善良的自然天性,总能以快乐的心态感染别人,在不同环境之下仍保持对美的向往和对善的坚守,而作品也正是以这种神圣的力量感召着读者,震颤着读者的心灵。
·写作特色
笔触细腻。作者用富有感情、极其生动的笔触描绘出阿尔卑斯山多姿多彩的自然风光、朴实淳厚的风土人情,向读者展现出一幅幅美丽、温情的阿尔卑斯山画卷。作者也借助海蒂的视角,表达了对美好家园的热爱之情。
以情动人。作者不仅通过对寻常生活场景的描绘透出恬淡、幸福的生活态度,而且通过对真实感人的事件的捕捉和恰到好处的细节描写,来塑造海蒂真挚善良的形象。情与境结合,使人物形象所体现出的精神品质更为深刻可贵。
虚实相生。作者以写实的手法描摹阿尔卑斯山优美的自然风光,同时辅以丰富的人物内心描写,将人物细小的心理活动通过对话及内心独白展现出来,使塑造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就这样,秋天过去了,又送走了冬天。海蒂知道,这个季节一到,彼得就该带着山羊们上山了。山上金色的岩蔷薇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到了傍晚,群山又会变得像火一样红。海蒂蒙住眼睛,逼着自己不去想这一切。
◎海蒂将篮子挎在胳膊上,向山上走去。金色的阳光正洒在绿色的山坡上,每走两步,海蒂就回头看看远处的山峰,这些美丽的景色终于不再是梦境了!山峰火红火红的,广阔的雪原像一片火海,上面飘浮着玫瑰色的云朵。山腰的草地铺上了一层金黄色,石头反射着耀眼的光芒。
◎朝霞染红群山,晨风吹过枞树,古老的树枝舞动起来,发出哗啦啦的响声。海蒂被这动听的声音唤醒,她跳出被窝儿,急匆匆地穿起衣服来。这美妙的音乐总是能把她的心紧紧抓住,让她情不自禁地跑到屋外的枞树下。可没办法,还得先穿好衣服,海蒂现在已经明白,任何时候都应该打扮得干干净净。
◎太阳像往常一样从悬崖后面升起来了,用自己的光辉把万物慢慢叫醒。阿尔姆大叔像往常一样早早地起来,注视着云雾慢慢消散,周围的景物渐渐变得明亮、清晰。不久后,太阳高高地升起来了,整个阿尔姆都沐浴在它的金色光芒里。
《海蒂》是一部以迷人景色吸引读者的文学名著,也是一部以情动人的经典作品。
——中国翻译家 朱碧恒
海蒂是那么鲜活、生动、有趣。她红扑扑的小脸,就像阿尔卑斯山上灿烂的朝阳。生命力都是与生俱来的,它爱自由不受拘束,就有了感染力。感染力就能焕发出生命的奇迹。
——中国儿童文学作家 梅子涵
在我们心中,海蒂和高山始终占据一席之地。
——瑞士作家 胡戈·罗彻尔
海蒂已成为瑞士的代言人,代表了自然、淳朴的幸福生活。
——瑞士作家 洛伊克
《海蒂》一书的魅力,在于它充分地展示了人性中极为善良美好的一面。
——瑞士评论家 奥雷里
作为西方儿童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名著,瑞士作家约翰娜·斯比丽的代表作《海蒂》已被翻译成七十多种语言,风靡全世界。因为深受读者喜爱,小说中描写到的地方后来也成为旅游胜地,每年都有大批读者来此游玩。
一百多年来,这部经典的作品数次被搬上荧屏。较早的是1937年由美国导演埃兰·德万改编、秀兰·邓波儿主演的电影《海蒂》。1974年,日本动画师宫崎骏参与场面设定,把这个瑞士故事再次改编成动画片《阿尔卑斯山的少女》,又名《小莲的故事》,这也是日本电视动画史上首次尝试海外实地取景的作品。2015年,德国又将《海蒂》拍成电影,中文名为《海蒂和爷爷》,该片获得第66届德国电影奖“杰出儿童或青少年电影”奖项,同年获得巴伐利亚电影奖“最佳儿童片”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