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文学家、思想家龚自珍《己亥杂诗》中有这样一个警句,“人难再得始为佳”,强调了存在的唯一性和独特性。这句诗来源于《汉书》中“佳人难再得”的典故。武帝时,著名音乐家李延年“起舞歌曰:‘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上叹息曰:‘善!世岂有此人乎?’平阳主(武帝胞姐)因言:延年有女弟。上乃召见之,实妙丽善舞,由是得幸”。一般都把这个典故用于佳姝美女;龚自珍的诗“拊心消息过江淮,红泪淋浪避客揩。千古知言汉武帝,人难再得始为佳”也是用于女性的,诗人前面有个交代:“杭州有所追悼而作”。有的学者考证,此诗是龚自珍为悼念他的表妹而作的。
其实,“人难再得”,也不一定都要用于女性。1961年,冰心先生就曾以《“人难再得始为佳”》为题,悼念梅兰芳先生。她在文章中追忆早年欣赏梅先生演出《汾河湾》的情景:“流水般的踱步,送出一个光彩夺目的人儿,端严的妙目,左右一扫,霎时间四座无声!也许是童年的印象最为深刻吧,这几十年来许许多多男女演员之中,我还没有看见过像梅先生在那时那地所给我的端庄流丽,仪态万方的体态与风神!”这也可以称作“人难再得”吧。可见,“人难再得”,既可用于女郎,也可用于男士;既可用于古人,也可用于今人。关键在于它的唯一性与独特性。
我写《逍遥游——庄子传》时曾经说过:“庄子就是庄子,他是天才中的天才,只能有一,不能有二。就是说,庄子在世间已经成了绝版——从他辞世那天起,原版就毁掉了,永远也无法复制。”庄子自甘清苦,不慕荣利,摒弃世间种种浮名虚誉,尤其拒绝参与统治者的政治活动,不同达官显宦交往,即便偶涉官场,也要尽早抽身,辞官却聘;他强调知足知止,对于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对于身外之物,决不贪求,以免让名缰利锁盘踞在心头,遮蔽了双眼,导致身败名裂的悲剧下场。为了达到以自我为主体的逍遥境界,庄子强调,必须超越“人为物役”“以身殉物”的“异化”现实。这种思想追求、价值取向,也体现在他所创造的一些典型人物身上,比如《让王》篇所记的屠羊说——那个楚国以宰羊为业的高人,就是如此。
当日,伍子胥为报杀父之仇,帮助吴国攻打楚国,楚国一败涂地,昭王弃国奔逃到了随国。屠羊说便也跟随着楚昭王出走,并在逃亡途中,帮助昭王解决了好多实际困难。待到楚国复国,昭王论功行赏时,想到了他,便派大臣去问他希望做个什么官。屠羊说却说:“皇上丧失了国土,我失去了屠羊的活计;皇上回国复位了,我也跟着回来,继续干着屠羊的活。我的爵位利禄已经收回来了,还有什么可奖赏的?”但昭王还是坚持要给他以报偿。屠羊说坚持不接受,说:“皇上失去国家,不是我的罪过,所以,我不必承受惩罚;皇上回国复位,也并非我的功劳,所以,我也不能接受奖赏。”昭王听了汇报,便要亲自接见他。屠羊说仍是予以拒绝,说:“楚国的法令规定,一定要是受过重赏、立过大功的人,才能受到皇上接见。现在,我的智力不足以保存国家,勇敢不足以消灭敌人,当时吴国军队攻入郢都,我害怕危险而逃避敌人,并不是有心追随皇上、护卫皇上的。现在,皇上却要废法毁约来接见我,这可不是我所愿意传闻天下的事。”闻听此言,昭王认为,屠羊说重操行,守本分,不贪功,不邀赏,而且,虽然身处卑贱却能陈述高明的道理,确实属于不可多得,甚至难以再得的人才,便让大臣司马子綦亲自出面奉劝,一定要他接受三公之位。屠羊说坚决推辞,说:“三公的职位,我知道它比屠羊的铺子尊贵得多;万钟的俸禄,我知道它比屠羊的收入豪富得多。但是,我怎么可以贪图爵位利禄,而让国君背上滥行封赏的恶名呢!我不敢接受,只希望回到自己屠羊的铺子。”最后,还是没有接受。
作为庄子笔下创造的一个典型人物,屠羊说可视为庄子思想的化身,是其价值取向、人生追求、精神境界、处世准则的形象体现。像屠羊说这种类型,莫说当时是唯一的,后世恐怕也难以再现。我们不妨翻开史书着意地寻找一下。
汉代的卜式有点类似。《史记·平准书》中记载,河南郡人卜式,在山中牧羊十多年,后来羊群发展到一千多只,他就买了田宅。那时,朝廷屡次征讨匈奴,卜式上书,说愿将家产一半捐赠给政府,以助边防。汉武帝听说后,就派使者前去询问:“你这么做,是不是想当官?”卜式回答说:“我从小只知放羊,不懂得做官的规矩,所以,不愿当官。”使者又问:“那你是不是家有沉冤,要向皇上申诉?”卜式说:“我生来跟别人都是和平相处,没有闹过纠纷。贫苦人家,我接济他们;为非作歹的人,我耐心教育他们。乡里的人,都尊重我的意见,谁会来冤枉我?我没有什么话要禀告皇上。”使者说:“那么,你捐赠那么多财产,究竟是为了什么?”卜式说:“国家跟匈奴作战,贤能的人应该战死边疆,有钱的人应该捐输粮食。”使者将他的话原原本本地奏报给皇帝,皇帝听了很感兴趣,便把这事说给了丞相公孙弘。不料,公孙弘却说:“这不是人情之常。恐怕他另有所图,不可以因为权变而乱了法纪。”
这当然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和前面提到的楚国大臣司马子綦比较起来,这个公孙弘可就差了一等。作为丞相,此人口碑很差,史书上说他“曲学阿世”;又说他工于毒计,工于谄媚。
而卜式,后来也还是当了大官。武帝认为他既贤且能,想要尊崇他、表彰他、重用他,用以激励全国人民。所以,表面上看,卜式与屠羊说有其相似之处,但实质上还是存在着差异的。屠羊说匿身草泽,远离魏阙,像《周易》中所讲的“不事王侯,高尚其事”;而卜式所走的却是另一条道路。开始时,皇帝让他当郎官,卜式不愿意干。皇帝说:“皇家的羊都在上林,那你就去管理它们吧。”这样,卜式就穿着麻衣、草鞋去牧羊。过了一年多,羊群肥壮,加速繁殖,皇帝颇为赞赏。卜式说:“非独羊也,治民亦犹是也。以时起居;恶者辄斥去,毋令败群。”卜式终究是个政治家,简单两句话,便为皇帝奉献了治民、除恶的招法。一般的牧羊人哪有这样的韬略?
从前的读书士子,按照儒家“亚圣”孟子的说法:“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当他们“独善”处穷之时,有隐于市者,有隐于野者。卜式应该算作隐于牧者。
总体看来,这个卜式属于“内儒外道”者流。武帝觉得他说得很深刻,就任命他为缑氏县令,结果四境大治,百姓安居乐业;又改任成皋县令,同样是考绩优良。皇帝就提拔他为齐王太傅;时值南越反叛,他上书说:“主忧臣辱,我希望父子和齐国习船者一同前往死战。”皇帝许之以忠义,赐爵关内侯,并黄金六十斤,田十顷。后来又升迁做了御史大夫,由于反对盐铁官营,又兼不善文辞,贬为太子太傅,以寿终。
对于封建官僚来说,“以寿终”,应该说,这就是很好的结局了。须知“伴君如伴虎”啊!宋人孔平仲《珩璜新论》中有一段话,大意是:宰相,是人人都想当的。汉武帝接连诛杀了几位宰相以后,又命令公孙贺去当宰相。闻讯后,公孙贺哭了,他实在是不想赴任,因为他想到了前几位的悲惨下场。但是,君命不可违,后来还是被迫当上了宰相。结果呢,不只自己送上了一条老命,还闹了个满门抄斩。
对于这一点,精明盖世的晚清名臣曾国藩算是看透了,所以,他激烈地赞赏屠羊说,在给他的胞弟曾国荃的生日赠诗中写道:“左列钟鸣右谤书,人间随处有乘除。低头一拜屠羊说,万事浮云过太虚。”他从自己的切身体验出发,感慨祸福无常,升沉难料,认为最高明的还是那个屠羊说,所以应该低头膜拜,奉他为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