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句话是一种概括,也是一种要求。特别是在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今天,要求我们立足于本民族、本区域的现实状况,以自身的文化特色去赢得世界其他民族的尊重和欣赏。但是,因为种种原因,民族地区往往经济欠发达,在现代性、全球化语境中,“民族的”(尤其是“少数民族的”)往往容易陷入封闭落后的刻板印象中。然而,通常被我们视为先进、现代的文明——这主要是指推动全球化、现代化的文化浪潮——同样遭遇困境,现代性危机让身处其中的人们饱受煎熬。此时,都市依然是身处乡村的人们拼命想要奔向的“理想之城”,而田园乡村又成为都市中人们向往的“诗与远方”。区域与全球,民族与世界,传统与现代甚至后现代,交错并峙似交融又隔膜。从全球化、现代性文化悖论的困境中,固然能看到传统民族民间文化,诸如民歌、民俗等的原生态价值,但不能让这种价值只是一种他者景观,从而沦为都市文化的装饰,而需将其契入我们当下的文化生活中,形成我们文化生态中的重要一环。

地方性文化恰恰要在全球化中才能彰显自身价值从而突破区域性,而传统文化也需要在现代转型中再现生机。为此,本书强调从史料考证和现实调研出发,从学理逻辑层面思考广西本土文艺发展史框架内的相关问题,力图从思想史的角度去开掘民俗文艺的价值。全书按照思想史的时间线索,分别从“过去”和“晚近”两个部分进行研究论述,前者(主要是上篇和中篇)主要追溯20世纪20—40年代这个时间段,通过对该时间段民俗文艺的考论探寻其背后思想史脉络得以生成的机理,从而为区域民俗文艺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史料支撑和理论参考(此部分创作起因详见后记);后者(主要是下篇)侧重从当下文化生态的某些症结出发,以20世纪80—90年代的广西民歌为主要研究对象,考察其意义生成功能与文化生态建构的互动关系。文化生态系统是庞杂而又难以把握的,故主要着眼于文化生态中的意义问题,简言之,精英文化中容易出现意义中心僵化的问题,后现代思潮影响下的大众文化容易出现意义消解的问题,作为民族民间文化形态的民歌具有意义生成功能,以意义生成中和意义僵化和意义消解,则有利于良性文化生态的建构。民歌的意义生成功能之所以能对当下文化生态具有裨补之效,是因为其内蕴的文化内核,这个文化内核就是通过仪式化、诗意化、音韵化三位一体表达所生成的整体生命律动。对于现代工业文明在创造极大物质财富的同时,所造成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剧烈冲突,这种整体生命律动是疗救现代文明病的良药。但这种疗救绝非简单照单抓药即可药到病除,我们需要直面民歌这种民间文化形式的生存状态,无法生存就谈不上参与建构文化生态,民歌需要在与其他文化事项的互动中,在声像符号兴盛、媒介融合的文化态势中,在众多“民”的自我选择中去寻找其合理的生态位。而我们对其文化内核和意义生成功能的揭示,其意图在于指出在这种互动中我们最应该珍惜和注重的是什么。真正的良性文化生态的构建,有待全民,有待将来。这部分研究从理论上,主要是吸纳皮尔斯三元性符号学思想作为框架,借鉴吸收了文化生态学、生态符号学和音乐人类学等理论思想和方法,以此来激活中国传统“一分为三”“三生万物”的思想活力,以期突破二元对立非此即彼思维带来的种种文化悖论、困境;在对民歌的界定中,力图以民间、民众、民俗、民族之歌来突破我们通常印象中的少数民族之民歌;在民歌素材使用方面,主要是覃剑萍先生于20世纪80—90年代收集的东兰民歌手抄本,然后兼及京族民歌以及古代典籍中的一些民歌。

愿望如此但实现几何,现在看来在论证方面有简单化和过度阐释之嫌,在民歌材料占有和考据方面亦不够充分。然而,区域与全球,民族与世界,传统与现代,我们如今依然生活在这种文化的张力之中,作为民族民间文化形态的民歌源远流长,几乎伴随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整个历史,“人类社会群体为什么会对审美有一种客观需要呢?这是因为人类社会的审美现象是人类社会自我维持和自我发展的动力结构链条上的一个重要环节,缺少了这一重要环节,人类社会就无法自我维持和自我发展。这一观点是打开包括艺术发生问题在内的艺术中一切重大问题玄秘之门的钥匙” 。这样看来,将自己当初探索民歌的意义生成功能与文化生态建构的幼稚足迹记录于此,或对我们前行有些许参考价值吧。

书稿最终完成得益于师长们一直以来的谆谆教诲和同事朋友们的帮助提携。其中,尤其要感谢的是我的硕士研究生导师欧宗启教授,他不仅带领我们进行理论文献的研读,而且花费大量时间精力亲自带领我们深入民族地区开展与民俗文艺相关的调研,并对我的相关文章进行精心修改。同时还要感谢王尔勃教授长期以来对我的悉心关怀和指导,书稿中很多核心思想都是在王尔勃教授的点拨下逐渐生根发芽。入职广西艺术学院以来,我所在的文艺理论教研室深厚的文艺理论传统使我受益匪浅,如著名前辈学者黄海澄教授所构筑的“控制论—人本美学”和“价值—情感论文艺学”理论体系引领我的思考,有幸共事的梁冬华教授、杜晓杰副教授、孙桂平教授、张兴茂副教授等平时给我诸多教益,通识教育学院的各位领导同事给我诸多帮助,在此同表谢忱。

本书由我和简圣宇教授合作完成。简圣宇教授将区域文化史料纳入思想史框架进行学理层面的探讨,侧重从纵向开掘民俗文艺的价值;我所聚焦的广西民歌研究,侧重从文化生态系统角度考察其意义生成功能。两者各有侧重,但都致力于探寻民俗文艺传承的血脉与发展的生机,故合为此书。合作过程亦是学习过程,简圣宇教授丰厚的学识修养、开阔的学术视野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让我受益良多,在此深表感谢!

本书最终得以出版,端赖广西艺术学院学术出版资助项目的大力支持。此外,还要感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编辑张维维的辛勤付出。

向一优
2023年9月1日
定稿于南宁邕江之滨相思湖畔 zcSrNq8Ux06wlw7+2Zq24jCgK5JzsJttyMcmVfgFLNIDb6kwdEQuXKoNMal/tSy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