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对广西现代民俗研究方面有着重要贡献的学者,陈志良(1908—1961年)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赴桂担任“广西省立特种教育师资训练所”培训教师期间,广泛收集诸多广西地域民俗文化资料。由于他在广西民俗学研究上做出的历史性贡献,今日学者韩海彬将他誉为“民国广西研究第一人”。 虽然这个称谓有些过誉,因为跟时任“广西省立特种教育师资训练所”所长的刘介(刘锡蕃)相比,陈志良对广西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略逊一筹。
刘介的《岭表纪蛮》虽然比陈志良的系列论文更有体系性,但刘介的思想中总有一种浓烈的自我文化中心主义论的气息,相形之下,陈志良在当时更具备现代民俗学意识。而且在陈志良记录的民俗现象中,有一些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丧失存在的文化土壤,逐步式微乃至消失,另一些虽然在今日广西乡镇还能见到,但已经是变化后的样态,因此他在20世纪40年代的记录就显得弥足珍贵。在广西任教期间,陈志良从学者的职业高度出发,以极高的热情为接受教育的少数民族学生服务,同时采集各种少数民族民俗资料,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献资料。
由于时代风云的变幻,陈志良后半生的际遇让他几乎被埋没在历史的尘埃中,直到近些年才逐步被学术界发掘出来。关于他赴广西的记录很少,如今大多只能由他当时的自述来回溯。如他在其著《广西特种部族歌谣集》“序一”中谈到:“良不敏,生平无他嗜,惟好读书,旅行,电影与闲谈,以及可以助长智识,增进阅历。其中以民族民俗,与古代社会,尤感兴趣。然半生劳顿,局处沪滨,旅行全国之举,有志未竟!江南沦陷,沪滨难安,走港来桂,方悉广西之有省立特种教育师资训练所,学生均系桂省特种部族之优秀青年,心向往之;承雷教厅长宾南,刘所长锡蕃之盛情,如愿而往特师授课。授课之余,爰作民族民俗学上之采访。” 据学者陆晨虹考证,陈志良1908年出生于上海陆家嘴,毕业于上海文科专修学校国学系,师从文化学者卫聚贤,曾主编上海浦东早期地方报纸《东报》。1937年淞沪抗战爆发后,陈志良经香港前往大西南,辗转到广西,被聘为“广西建设研究会文化部”研究员。1958年陈志良在东北大学被划为右派退职回上海,1961年在贫病交迫中死于上海提篮桥监狱,享年53岁。
陈志良作为广西现代民俗文化学的重要开创者之一,其留下的记录对我们今日还原20世纪前半叶广西民俗,以及厘清广西现代早期民俗学研究发生发展的内在理路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特此以他记录的“放阴”和“看花”这两个民俗做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