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前所述,20世纪前半叶针对舞狮习俗展开研究的专题文献偏少,真正具备学术底蕴的又更少了。其中,民俗学家黄芝冈1936年所撰的《谈两广人的舞狮》是当时关于舞狮习俗文献中最具有现代学科视野和系统性的一篇。此文与其他偏重于随笔式的记录不同,黄芝冈以其专业底蕴出发,不但包括对当时两广地区具体舞狮习俗的记录,而且以史学逻辑为脉络,上究此俗的历史沿革,下录表演的具体流程。
黄芝冈依据其对文献的考证,将舞狮习俗追溯到唐代。因为中国古代开垦农田的缘故,有虎豹犀象等兽类被从北方赶到了南方,但狮子并非中国本土兽类,据《后汉书》记载,这种西域猛兽直到汉章帝章和元年(87年)才由安息国作为贡品献到中国。而舞狮也并非中国杂耍项目,据白居易《西凉伎》一诗所述内容,当来自西凉:“西凉伎,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紫髯深目两胡儿,鼓舞跳梁前致辞。”黄芝冈认为中国的舞狮形式和由此产生的习惯习俗,应当是在漫长岁月中古代西凉舞狮在中国境内不断传播和改良的结果。 实际上,跟黄芝冈同时代的学者邓之诚更早从《西凉伎》中考证舞狮习俗,在他民国十五年(1926年)交由北京富文斋、佩文斋印刷的《骨董琐记》卷二中提到此诗,并补充说:“今世俗有舞狮子者,其制与乐天所咏者同予在蜀粤屡见之。” 但邓之诚仅寥寥数语就收笔,考证远未有黄芝冈详细,不过邓之诚所述也可侧证彼时的舞狮习俗已经呈现出集中在岭南、西南地区一带的态势。
两广地区在舞狮活动中,用以引狮的角色有两种,一为“猴子”,二为“大头和尚”,黄芝冈认为这实际上跟白居易《西凉伎》提到的引导舞狮者(“假狮子”)的“胡儿”有着继承关系。今日的引狮者(“胡头”)的角色,实际上就是源于西凉舞狮表演中的“紫髯深目两胡儿”。西凉舞狮在中国本土的演化过程中,跟中国巫术仪式发生联系,比如南北朝梁宗懔所撰《荆楚岁时记》记录了胡头面具在巫术活动中所起到的“逐疫”仪式功能。因为西域胡人多“紫髯深目”,所以“胡头”演变为“猢狲”,再变成两广地区的“猴子”,也是具有逻辑上的合理性的。黄芝冈为增强自己论述的文献可考性,提到了《友会谈薮》所记录的宋时舞狮情况:“京师货药者多假弄狮子猢狲为戏,聚集旁人。供俸者形质么麽(“么麽”,小吏之谓也——笔者按),颐颊尖薄、克肖猢狲,复委质于戏场焉。韦绳贯颈,跳踯不已。”不过黄芝冈此处的论述还有可以商榷之处,如“大头和尚”不一定跟西凉舞狮的“胡儿”角色有继承关系,此角色可能还有其他起源,因为浙江宁波民俗中有“大头和尚”跳“哑舞”的表演形式,在此表演形式中,只有“大头和尚”表演而并无舞狮。两广地区舞狮活动中的“大头和尚”角色可能有多重源头,这正如“瑞狮”实际上是狮子、麒麟等诸多动物、神兽的集合体一样,“猴子”和“大头和尚”也可能是各种民俗原型在历史演变中最后汇集而成当下的形式。
此外,娄子匡编著的《新年风俗志》(商务印书馆,1935年)作为民俗史志类书籍,也记录了若干广东彼时的舞狮状况。该书首先提到“了新年”习俗:新年闲着不做工,叫作“了新年”。而民众在新年期间的娱乐就包括“舞狮凤”,这些表演者开始着手到各村户去揾钱(“揾钱”即“挣钱”之意——笔者按)。而舞狮凤的时间段大约从大年初四起到十五止。“十五过后,‘大正’(‘大正’指元宵节——笔者按)已开,谁也没有心来看,自然挣不到钱了,如果远地来的江西狮,当做例外。”他还提道:“舞狮的,是些学拳棒之人,人数自七人至十四人,穿一样的衫裤鞋帽,束一样的带,很是威风,刀、棒等都齐备。还有一个纸糊的‘狮头’,因其形不同,而有‘猫头狮’‘鸡公狮’‘斗牛狮’之分。眼鼻口舌具备,画着彩色,饰着绒线鸡尾兽毛等,煞是好看。另有四个假面具,二个猴形,叫‘孙猴子’,二个笨伯,一个是唐僧,一个是沙僧。舞时,随着滚动跳走,饶有兴趣。舞罢,演习拳棒,至汗流浃背才止。‘拜帖’上写‘狮报兴隆’‘狮报宏发’等吉利语。还有人家赏给的红旗子,一手擎去闹威风。什么‘勇冠三军’‘披甲全球’‘武艺救国’‘唤醒黄魂’。”
娄子匡这里的记录比较奇特的地方是,他提到舞狮表演加入了《西游记》中的人物,但没有猪八戒形象,而是两个“猴形”。不知是他所目睹的的确如此,还是记录有误。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娄子匡提到韶关翁源这些舞狮队伍的构成时,特别指出他们是从江西来的。娄子匡此处的记录缺少完整性,没有详细说明是指当地舞狮队伍主要是由江西人构成,抑或指其中“打江西狮的”演技最为精湛,只是现象性地谈及这些江西舞狮队伍“人数较少,技术较精,能挟孩登十数张台子的上面”,他们以表演的高难度和危险性取胜,“演种种戏法,以人命为儿戏”,“虽过于残酷,但是民众却对他很表欢迎,所以揾钱亦易”。由于迎合了彼时两广人的尚武好斗风气,因此这种高危表演相当受欢迎。
除了舞狮,还有今天已很少见的“舞凤”和“夜鼓狮”。娄子匡记录道:“也有两个纸糊的纸凤头,使小孩蒙着,成寻食,挺翼,生卵的状态,孩子们看了,也很觉有趣。可是他们到底主要耍技术,却是打八音,弄弦索(胡琴、二弦、三弦、月弦、管子、笛……)唱调子揾钱。”不过舞凤的受众比舞狮的要少,“不会欣赏的老百姓们,老是不欢喜舞凤的,而爱那舞狮”,依照乡间的受众欣赏口味,尚武的表演远比尚文的更受欢迎,这或许也是舞凤式微的原因。而所谓“夜鼓狮”,其实类似花灯出游,“舞牛舞马,舞龙,舞鹤,舞鲤鱼等各操所糊的牛马等,伴着锣鼓旗帜灯笼,多于夜间出行舞弄”又云,“舞时,有的扮女子,有的扮丑角,互相向难歌唱,以锣鼓相和,恒使人满意的失笑。歌词多为四句一首,或以十二月为题,或以立春、雨水等节期为题,或以牛马为题,说到人世的辛苦女人的难做,着实是声调委婉凄楚耐人寻味”。依据他这里的描述,“夜鼓狮”跟原生态的秧歌巡走仪式亦有形式上的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