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建筑装饰的工艺类型

装饰技艺是建筑营建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充分表现出工匠的巧思妙想与传统建筑的形式美感。广西建筑装饰技艺的产生和发展是在特定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多方面条件背景下的综合产物,富有浓郁的文化性和地域性。之所以能形成其独特、丰富的艺术样式,与这里特定的人群意识、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以及特殊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早期的建筑装饰,很少有纯粹为了装饰而独立存在的构建。渐渐地,随着广西各民族建筑营造技术的提高、审美意识的增强以及中原汉族文化的影响,广西地区经济日益繁荣,手工业开始兴盛起来,为当地建筑装饰的丰富性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与技术的支持。这时,体现房屋主人社会地位以及经济实力,反映其价值追求和审美趋向,富有装饰意味的建筑构件艺术处理便丰富起来。

天有时,

地有气,

材有美,

工有巧。

合此四者,然后为良。

——《考工记》

古人很早便在造物过程中领悟到,要制作精美的工艺品,必须要顺应天时,适应地气,材料上佳,工艺精巧。广西传统建筑装饰的制作同样讲求与自然的沟通融合,依照建筑所需选择合适的材料,并通过能工巧匠的高超技艺将材料之美充分展现出来。广西传统建筑以砖木结构为主,这里丰富的森林资源、水利资源与矿产资源成为传统建筑的物质材料来源。工匠对材料的选取以居住地就近取材、量才为用为原则,依据材料的自然本性进行恰当工艺表现,以挖掘材料本身的特性与气质。如石雕、木雕、灰塑、壁画工艺,以及部分地区建筑装饰可见的砖雕、陶塑工艺。这些装饰工艺表现常出现于屋顶、屋脊、山墙、檐下、门扇、梁架、柱础等处,形式多为浮雕、圆雕、透雕、线雕、泥塑、叠砌、绘画等,通过工匠的精湛工艺创造出多姿多彩的建筑装饰形象。

图2-1 贺州市钟山县回龙镇石桥,左右栏板装饰还有数十幅浮雕图案

(一)石雕工艺

石材有着坚固耐用、防潮防晒、便于雕作加工的特点。广西石材丰富,加之潮湿多雨的亚热带气候,使得广西在传统建筑建造中广泛使用石材作为建筑构件。自明清开始,无论豪门贵族、达官贵人,还是普通商贾、一般民众,出于功能与装饰的双重考虑,都会选择坚固耐久的石材作为建筑营建的重要材料。

广西的建筑石雕艺术除了大量体现在居住建筑上,还集中体现在石塔、石牌坊和石拱桥等处。现存的元代石塔主要有贺州市六合舍利塔、桂林市全州县盘石脚石塔;明代石塔有崇左市板麦石塔、桂林市甲山筌塘河伯石塔、桂林市轿子岩石塔、贺州市南和石塔等;清代石塔有桂林市兴安县三元塔、桂林市狮子河伯石塔、平果市东壁塔等。石牌坊有桂林市灌阳县月岭村牌坊、桂林市临桂区石氏节孝坊、桂林市全州县白茆坞牌坊、贺州市钟山县玉坡村“恩荣”石牌坊、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北宋村的北宋牌坊等;石拱桥有桂林市恭城县六岭石拱桥、桂林市平乐县沙子石拱桥、南宁市宾阳县南桥、贺州市钟山县石桥、来宾市忻城县石板桥等。这些石雕工艺悠久,具有强烈的广西地域特色。

广西传统建筑装饰所用石材大多为青石、油麻石、河卵石等,广府文化区可见少量红砂石。这些石材多采自居住地附近石山,使用到石柱础、门枕、栏杆、基座、石柱、石狮子、石牌坊等处。质地坚硬、纹质细腻的石料利于浮雕、圆雕、透雕、镂雕、线刻等技艺的呈现。石雕装饰有的朴素雅致,有的精细高贵。这些建筑石雕构件的纹饰被赋予某种含义,体现了人在精神上的某种追求。同时,石雕所营造的艺术情调与房屋主人的追求相一致,是石雕匠人技艺与房屋主人精神思想结合的共同产物。

图2-2 贺州市钟山县燕塘镇恩荣石牌坊上的石雕充分展示了各种石雕技艺

宋代《营造法式》卷三“石作制度”之“造作次序”中有所记录:“造石作次序之制有六:一曰打剥;二曰粗搏;三曰细漉;四曰褊棱;五曰斫砟;六曰磨砻。”打剥是“用錾揭剥高处”;粗搏是“稀布錾凿,令深浅齐匀”;细漉是“密布錾凿,渐令就平”;褊棱是“用褊錾镌棱角,令四边周正”;斫砟是“用斧刃斫砟,令面平整”;磨砻是“用沙石水磨去其斫文”。此古法沿用至今,制作过程现大致分为四部分:

1.出坯子

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石料。选择石料是雕刻成功与否的关键,选择的石料要结实,质地要纯。根据在建筑中的结构及位置,选择合适的质地、大小的石料,如石料体量与要求相差较大,则需按照图形运用钎子、铁楔、挖勺、铁锤等工具初步凿去多余部分。

图2-3 出坯子

2.画稿

用毛笔将事先设计好的图案画至石上。如果图案表面高低起伏较大,低处与细部图案需在雕琢期间不断重复描画与深入。

图2-4 画稿

3.打糙

打糙,也称“打荒”。根据画出的图案先将选好的石料粗坯凿去多余部分,一直到初具大体轮廓。在这一工序中所使用的工具为铁锤和不同型号的尖钎。将尖钎呈斜角对准石块边缘处,用铁锤击打敲掉多余的石料。这一过程要注意照顾到前后、左右、上下关系,不要停留在一个面上,而且要不时地对照样稿,边画边打,循序渐进,逐渐凿出大体造型。

图2-5 打糙

4.打细

打细是整个石雕工序中最复杂和最能展现手工艺技巧的部分。此步骤是将多余部分不断凿掉,逐渐显现雕刻形象。其中的重点是找准形象的轮廓和形体的过渡与转承关系。对石雕的细微之处进行着重刻画,表达丰富的层次关系。这一工序中使用到的工具为凿子、锉刀。

图2-6 打细

(二)木雕工艺

木材,因其质地轻、强度高、韧性强、易于加工的特点,很早便应用到建筑建构之中。广西山多林茂,这一特点渗透于广西传统建筑木雕装饰文化之中。建筑装饰中的用材很多就取自附近的树林,造型也由木质特性而设计。广西传统建筑木料主要用本地常见的杉木、松木、楠木、樟木等。广西还盛产一种木料,叫“铁力木”,又称“铁犁木”或“铁栗木”,该木质地坚硬耐久,在硬木中最为高大,因此也常被当地匠人用于建筑构件之中。

宋代《营造法式》将木雕称之为“雕作”,雕刻技法有混作、雕插写生华、剔地起突卷叶华和剔地洼叶华。现代木雕技法总结将之称为浮雕、透雕、平雕、线雕、镂雕、圆雕等。广西的木雕工匠在开放的环境中相互交流影响,他们吸收着其他民族,特别是汉族的先进雕刻技艺与内容表现,从而逐步发展形成目前我们所看到的多元多样化的建筑木雕装饰样貌。传统建筑的斗栱、梁枋、雀替、柁墩等,在构件中起着重要的房屋支撑作用,工匠常通过浅浮雕、平雕或线雕工艺进行装饰表现;檐下构件,如封檐、牛腿等视线经常停留的部分,有较强的装饰性需求,因此常通过深浮雕与圆雕工艺进行表现;而门窗、花罩、隔扇格心等处,不仅能分割空间,还起着透光通风的作用,工匠常运用透雕与镂雕工艺。

广西传统建筑木雕装饰丰富多样,广府系地区木雕精细纤巧、布局繁复、结构严密、颜色富丽;湘赣系地区木雕结构厚实、构图简练、造型夸张、色彩自然;客家系地区木雕造型朴实,刀法简练;少数民族地区则本色素雕、朴素静雅。这些装饰手法不仅构图匠心独具、工艺细腻,纹饰更是千姿百态、寓意丰富,为建筑赋予了温暖的肌肤,常常让人忽略了建筑构件本身所具有的结构功能。

楠木

杉木

松木

樟木

铁力木

图2-7 广西木雕装饰常用木料

木雕的制作过程主要分为四部分:

1.放样

在雕刻之前明确建筑木构件所在位置及需要雕刻的题材内容,然后进行构思、构图,并根据构思稿寻找适宜雕刻的木料。确定方案后用毛笔把需要雕刻的图案描绘在宣纸上,再用毛笔或铅笔勾画到木料上。

图2-8 放样

2.打粗坯

打粗坯即雕刻大形,此过程主要靠锤敲打雕刀。打粗坯是通过雕凿与削切的技术,将木料制作粗坯的形状。在打粗坯过程中,无论圆雕、浮雕还是透雕,都要遵照“由上至下”,先从上部入手往下雕;“由前至后”,先雕前身,再雕后身;“由表及里”,先雕外面,步步向里剥进;“由浅到深”,先雕浅的地方,再雕深的地方的雕刻顺序。同时,在打粗坯时还需注意为接下来的精雕留有余地,正所谓“留宽能为窄,留大能为小,留厚能为薄”。

图2-9 打粗坯

3.细雕

细雕是一道细致的工序,必须“细心”。在细雕过程中,要注意人物、动物的表情,尤其是眼睛及嘴角的传神刻画。将作品凸处的刀痕和凹处的刀角,依照木纹的顺茬予以清除。浮雕和透雕各部形体起伏错落之间的交接,一定要认真清理,做到“刀口清”,不留刀痕,不留毛茬。

图2-10 细雕

4.打磨

打磨以加强光洁度。擦砂纸要先用粗砂纸,后用细砂纸。打磨时需要注意砂纸的走向,要顺着木纹擦,不能横磨,避免作品表面起皱。

图2-11 打磨

(三)灰塑工艺

灰塑装饰除了美化功能,还有着抗风、散热、防雨、吸潮的实用功能。究其原因,正是因为制作灰塑的基本材料有稻草、玉扣纸、草筋灰和纸筋灰。这些功能在气温较高、湿度较大的广西地区极其适用,因此被广泛运用于广西传统建筑装饰中。

在广西不同地区,灰塑的表现存在较大的区别。如在广西东南部地区,受广府装饰的影响,表现形式丰富,有半浮塑、浅浮塑、高浮塑、圆塑、通塑,多运用在建筑的正脊、垂脊、博风头、墙楣、山墙等接触日光与风雨的地方。这些灰塑色彩范围广,明亮而艳丽,几乎含盖矿物质颜料的各种色彩,表现题材从花卉果木、祥禽瑞兽到戏剧人物、八宝博古,造型千姿百态、绚丽夺目。而广西北部地区的灰塑则呈现一种简单质朴的状态,色彩多采用灰塑本身的灰白色,通过浅浮雕形式塑造简单的花草、卷龙、蝙蝠、葫芦等形象。

图2-12 百色粤东会馆上的灰塑为七头狮子两只鹿,寓意“出师路路顺”,以期盼生意兴隆、路路顺畅

灰塑主要分为圆雕灰塑和浮雕式灰塑,其制作过程主要分为五部分:

1.设计构图

工匠根据灰塑所处位置、周围环境以及房屋主人的意愿确定好主题内容,并进行构图设计。

图2-13 设计构图

2.制作骨架

在墙上根据事先设计好的构图走向用钢钉、铜线捆绑成所需的灰塑骨架形状与大小。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骨架尺寸需小于所做的灰塑体积。

图2-14 制作骨架

3.造型打底

在骨架周围用稻草灰进行灰塑形象打底,打底工作不能操之过急,需要分几次叠加进行,直到造型达到理想效果。

图2-15 造型打底

4.批灰

用质地细腻的纸筋灰在稻草灰表面进行造型与神态表现,将灰塑调整得平滑、细腻。

图2-16 批灰

5.彩绘

彩绘多以国画写实的形式进行绘制。第一遍彩绘需在灰塑未完全干透时进行,这样颜料才能渗透到灰塑里。待灰塑上彩干透后,颜色会变淡,一般还需要上3次颜色才能令灰塑颜色鲜艳,保持时间长。

图2-17 彩绘

图2-18 玉林高山村清末私塾壁画,画中描绘荷花、螃蟹,取谐音寓意“和谐”,两侧分别为清代宋湘的诗《五更》与唐代杨巨源的诗《题贾巡官林亭》

(四)壁画工艺

作为附加性装饰,壁画有着独特的功能与艺术特色。首先,广西传统建筑中的壁画装饰主要绘制在建筑檐下、门头、连廊以及厅堂的墙头部位,以防止风雨侵蚀与阳光暴晒;其次,精美的装饰绘画为建筑营造出华美富丽的视觉效果,增加建筑之美;最后,壁画繁复程度体现建筑等级,成为房屋主人身份的象征。

广西传统建筑壁画,在尊重建筑内部结构的基础上进行画面与内容设计,华丽但不繁冗张扬。内容大致为人物、花鸟、山水、诗书等,体现了广西大众阶层对士人文化情趣的追求。画面常以中轴线左右对称进行布局,无论数量、内容还是寓意都相互映衬,整齐和谐。

从色彩上看,壁画主要有工笔彩绘和水墨黑白两种。从题材上看,形式多样,内涵丰富多彩,不仅符合人们的视觉要求,更满足其心理需求。例如壁画图案常选用鱼、虾、蟹等水生动物,或是莲、荷、藕等水生植物图案。色调多以青、绿等冷色调为主,是人们针对木构建筑的易燃性而产生的以水克火的心理折射。

烟波浩渺的山水画、寓意深远的花鸟画、行云流水的传统诗词名句,以及涉笔成趣的传说故事人物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一幅幅精美壁画生动地呈现出来。这对当时许多没有机会接受教育的普通人来说,正是最直观的国学文化教材。

壁画的制作过程主要分为三部分:

1.起稿

对熟练的画师来说,壁画内容已烂熟于心,可直接使用细炭条在墙壁上起稿,如有不准确之处,可通过手帕拍打炭迹进行修改。

图2-19 起稿

2.勾线

按照之前的炭条线稿用毛笔勾勒墨线。

图2-20 勾线

3.着色

画工根据墙面总体构图布局与内容,决定色彩的搭配。着色多采用传统国画平涂与晕染等染色方式。

图2-21 着色 xqRrIVQPaUu+MiMP/aQNMNO8QpUPGAIZFAgR1Glli/cGpnvhGl2nHc2cgUB4q19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