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思想文化

思想是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具有强大的社会功能。广西传统建筑装饰的基本样式、艺术风格与该地区特定的思想文化有关。它们不仅具有关联性,还具有其独特的魅力。传统建筑装饰的一切表象性视觉特征,包括材料、形态、色彩都发自人的内在自觉,遵循着人们的文化心理,蕴含着与自然、生命相融通的思想表达,传递着个性化与多样化的文化生活方式。

广西是多民族聚居地区,这里的先民及其后裔世代繁衍生息于此,与这一方水土形成了根深蒂固的纽带关系。多元的自然生态环境与多民族社会生态结构,促使广西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多元一体”的多民族社会思想文化特征。

(一)儒家“仁义礼智”思想

广西虽然地处中国南部边疆,但在不同时期中,都受到来自中原地区的传统文化核心——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在中国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中未中断过。它所提倡的德政、礼治和人治,其核心价值就是孔子所提出的“仁义礼智”的思想。它通过规范大家的行为,协调社会秩序,为社会各阶层建立起相应的制度性体系,形成中国人以伦理情感为基础的文化心理结构。建立南越国的秦国将领赵佗,为巩固其统治,有计划地传播中原文化,“稍以诗礼化其民”,他希望能通过儒家思想中的仁礼来教化广西原住居民,并推动移居广西的汉族与少数民族进行文化融合。之后,在漫长的封建统治时期,随着各个朝代的更迭,中央政府在设官建制的同时,儒家思想也逐渐深入广西各地。

历史上,在广西任职的各级文化官员或被命运卷入低谷而贬谪至此,或被独特风景吸引慕名前来。如“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北宋著名诗人黄庭坚、苏轼,“南宋四大家”之一的范成大,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等。他们相继来到广西,通过自己的学识,将儒家思想输入进来,在与广西本土文化的碰撞中逐渐调和。同时,中央政府积极在广西各地兴建书院、讲堂,并在书院的建筑构件中充分进行装饰,通过纹饰的雕刻内容,不仅体现书院的尊贵地位,同时向本地人民传递博学笃行的儒家思想。位于桂林恭城西山南麓的恭城文庙,便是为祭祀古代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而建,该庙始建于明代成化十三年(1477年)。但随着儒家文化在此逐年发展盛行,到了清代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大家认为原来的庙规模太小了,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要。于是,当地官府派遣王雁洲、莫励堂二人到孔子的故乡——山东曲阜参观孔庙的建造工艺。他俩回来后便以曲阜孔庙为原型,设计了恭城文庙的扩建设计方案,并从广东、湖南等地请来工匠协助重建。为了体现文庙的崇高,文庙的主体建筑大成殿建成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的规模。在大殿的门窗、檐口处,工匠运用精美木雕进行装饰,在屋面的飞檐、屋脊及山尖等处更是竭尽所能,采用灰塑、木雕、彩画、陶塑等多种技艺为建筑营造出美轮美奂的效果。

图1-17 孔子“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教育思想至今仍影响着广西的青年学子

建筑装饰是表达思想情感的重要载体,它通过一系列图案和空间秩序的构造体现着儒家思想所提出的宗法伦理意识。朱熹在《家礼》中描述了一个理想的家族社会,这个社会等级分明,礼数周全,长幼有序。广西传统建筑装饰不自觉地成为古代社会宣传人伦法理、道德教育的载体。人们在使用建筑的过程中,不仅能在建筑的构件中观赏到精美的装饰图案,在潜移默化中也接受着儒家传统伦理思想的教化。在以使用功能为建造主旨的广西传统建筑中,不同功能的空间分布、构件形制以及装饰图案、大小,均需遵循儒家礼制的要求。传统的等级观念与伦理秩序,在装饰的布局中有序地铺展开来,既完成了建筑的使用与保护的基本属性,又使居住者在使用过程中悄无声息地接受尊卑有序、内外有别的礼制文化讯息。无论建筑形式还是装饰的题材、材质、尺寸、繁简、色彩,都依据位置、品级来体现主次与秩序,做到主与仆、长与幼、男与女、尊与卑的区别,体现出礼制道德与伦理精神。在此,广西传统建筑的装饰已不仅是居住者对生活理想的艺术表达,还是儒家思想“中正无邪,礼之质”在建筑中的体现。

图1-18 灵山大芦村的建筑装饰布局处处体现着等级观念与伦理秩序

(二)佛教“众生平等”思想

重视人类心灵与觉悟的佛教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其“众生平等”的思想文化也影响着广西的建筑文化与装饰风格。佛教思想里人与人之间不存在高低贵贱,即使身份卑微、一贫如洗,未来仍是光明的。

佛教在广西的兴起与古老的“海上丝绸之路”密不可分。这条海上贸易路线从合浦出发,可以到达南洋诸国,再经过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到达南亚、西亚。“汉末到南朝是初传期,佛教及造像由海上经扶南(今柬埔寨)达交趾、合浦港—南流江—北流江—沧江—桂江(桂江的上游称为漓江)—湘江—长江。这个通道至今还留下不少佛教初传的印迹。唐至宋是鼎盛期,随着隋唐的统一,汉化的大乘佛教由北往南传回广西,并以桂林为中心地,建佛寺、造石窟,至宋达到鼎盛。明清、民国时期是衰败期。” 随着佛教在广西的传播,各地相继建立佛寺、佛塔,并通过建筑的装饰雕刻向人们传播佛教思想,佛教图案里的“卍”、金鱼、宝瓶、莲花等符号常见于广西传统建筑装饰纹样中。

佛教的南来之风,从广西各地的佛塔及塔身装饰中可窥见一二。立于桂林漓江江畔的木龙石佛塔,有史学家据北宋题刻认为建于唐代,但近期有专家考证或为明代建筑。观察这座高4.34米的佛塔,从塔顶的葫芦形宝顶、伞盖,塔身南北龛内的菩萨造像,以及塔座的三层浅浮雕仰覆形莲瓣纹须弥座,均能感受到佛教对广西传统建筑装饰内容的影响。

图1-19 矗立于漓江江畔的木龙石佛塔

图1-20 具有大力神般力量的动物——龙,与三江侗族建筑屋顶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三)道教“天人合一”思想

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对广西传统建筑装饰内容的影响最为多面。道教将我国古代的原始崇拜与黄老之道、神仙方术进行整合后生根发芽,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吸收众多民间传说、佛教中的菩萨天尊以及儒家先王圣人等文化养分。正因为这种思想文化的丰富性,在广西传统建筑装饰中所见的图案,似乎与道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以阴阳分天下、八卦生万物为世界观与宇宙观的道教,始终将“天人合一”的观念作为人存在世上最完美的状态。这里的“天人合一”,不仅包括我们之前所说的人与天地交融相和,也包括自然之中人与物、物与物之间巧妙的结合。为此,我们常会在广西传统建筑装饰的图案中看到相互转换、相互借用、相互叠加的方式,以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物我两融艺术之境。

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孩子,也许会记得一部二维动画片《变形金刚》。在这部动画片里,想要获取最大的力量与战斗力,需要将多种变形机器合体在一起成为大力神金刚。在中国,数千年前也出现了一种臆想中具有大力神般力量的动物——龙,这种可呼风唤雨、法力无边的神兽聚合了九种猛兽的精华,其形象正是结合式图案最完美的搭配,也最能体现物物合体的图案特征。

这种“天人合一”的观念正是道教文化所推崇的完美状态,道教中的神灵形象常采用这种“结合”的方式,以达到“物我两渗”“以类相感”的神仙景观。因此我们在广西众多的传统建筑装饰所见到的这类“合体图案”并非人们的凭空之想,而是受早期道教影响下的完美感受。

(四)本土“万物有灵”思想

虽然儒释道的思想在广西影响深远,但其影响的范围主要集中在广西交通相对便捷的桂东北、东南以及中部地区,而在交通不便、信息不畅的桂北、桂西山区,更多地保留着世代相传的少数民族文化。

广西多山区,交通闭塞,统治阶级为方便边疆的多民族管理,自元代开始实行“以夷制夷”的土司制度。因此,汉文化思想未能对其造成绝对的影响,广西各民族在精神层面也并未形成一个统一的思想与信仰文化。在对始祖神灵的膜拜中,他们相信自己与祖先有着血脉相连的关系,祖先会时刻护佑着自己的后代。因此他们敬拜祖先,如壮族创世神布洛陀、米洛甲,瑶族祖先盘瓠等。

在对始祖神灵的崇拜中,广西原住居民寄寓了对自然的敬畏。广西特有的生态自然环境,加上常年的稻田耕作的生活,使这里的居民信奉的对象多与本地生活生产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围绕着稻作农耕,他们信奉“万物有灵”的思想,孕育了膜拜自然图腾、与自然血脉相连的原始生态文化。他们相信自然有着无穷的力量,因此,他们崇拜雷王、风伯、雨师、山神、河神、树神、兽神和牛王等自然之神。虽广西少数民族众多,但相似的生态环境使不同民族有着共同的信仰崇拜,如稻作农业的生态环境使得壮族以外的其他少数民族也普遍敬仰蛙图腾,居住山地环境的瑶族、苗族等民族共同崇拜盘瓠为自然生态根源。他们所崇拜的神来自自然,来自大地,来自河流,来自动植物。这些创世神是自然的子民,是天地混沌朦胧所生的神。正如《密洛陀》中所载:

很久很久以前,

什么造成了密洛陀?

大风吹来了,造成密洛陀。

很久很久以前,

什么造成大风?

大龙吹着气,造成了大风。

很久很久以前,

什么造成了大龙?

聪明的师傅,

造成了大龙。

虽说外来的思想对广西本土文化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但任何一种文化都不是固守不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注入新的活力,形成文化的多样性。正因为这种多样性,造就了广西传统建筑装饰的多元化。无论来自中原的儒释道思想,抑或本土的“万物有灵”思想,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一部分。追求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建筑建造与装饰营造中,不向自然贪婪索取,把回归自然作为最高的人生理想及生命本真的状态。 xuSCrB5uXIdEAPHRz90XOfFdsoHZTOAPJdyr2ztpi5nu3R8dRYWdmZkeKc9SSBy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