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历史渊源

梁思成先生说过:“历史上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产生了它自己的建筑,随着这文化而兴盛衰亡。”广西,六七十万年前已有了人类生活,两千多年前的百越族中的西瓯与骆越部落也在此生息繁衍,历史的脚步在广西传统建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这些印记除了在传统建筑的构造中得以保留,还凝结在建筑的大量装饰之中。

(一)广西汉族历史渊源

原始时期的广西,人少而猛兽多,广西原始人为了远离兽类的攻击及潮湿难耐的地表,开始爬上高大的树木构木为巢。《魏书·僚传》中曾记载:“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在树上搭建简易的木巢,既可以避免潮湿的瘴气,还可以防止毒虫猛兽的袭击。之后,经过历史不断演变,建造工艺随之提升,逐渐形成现在具有广西民族特色的干栏式建筑。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了六国,但仍感到周边存在种种的威胁。“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北方已有匈奴虎视眈眈,南方拥有天险优势的南越族正逐渐成长,秦始皇每天都在害怕南越族会成为另一支“匈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下令派屠睢率领五十多万大军分五路南下攻打闽浙与岭南地区。装备精良、富有战斗力的秦军势如破竹,出兵当年便攻下了闽浙一带。但对现广西的进攻并不顺利,不仅遭到了当地原住居民的顽强抵抗,还面对着当地的崇山峻岭以及四处弥漫的瘴气的困扰,这使一直生活在北方的秦军寸步难行。

为了解决军队的快速调度与后勤保障的问题,秦军开始选择比爬山越岭更便捷的水路。将领史禄和他的匠师们想出了一个影响历史2000年之久的奇妙构思:在今广西桂林兴安北部,一段湘江、漓江相距较近的位置开山凿石,凿出一条人工运河,并修建拦水坝,以分出湘江部分水量注入漓江。这条人工运河将来自兴安县东面的白石河(湘江源头,由南向北流)和兴安县西面的大溶江(漓江源头,由北向南流)相连。自此,一条连系珠江和长江的运河顺利贯通,今称“灵渠”。公元前214年,灵渠顺利凿成通航,使贯通岭南水陆交通的“任督二脉”被打通。同年,秦军在任嚣和赵佗的率领下再次进攻岭南,秦军船只这次顺流南下,直捣岭南。战事的胜利使百越之地成功纳入秦的版图之中,从此开始了两千多年来岭南人民与岭北人民的文化交流,来自中原的建筑装饰文化也随着人们的迁移一同进入广西。

图1-11 清澈的灵渠水很难让人联想到2000多年前那场重要的战争

图1-12 从合浦汉墓出土的陶屋中可见直棂窗、菱格窗、人物图案等装饰式样

图1-13 始建于1372年,采用巨型方整料石砌成的靖江王城

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在岭南设立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崖、儋耳9个郡。而今,我们在合浦出土的明器中,可以看到大量干栏式建筑形态的陶器与青铜器,在这些器物上面带装饰性的直棂窗、菱格窗清晰可见,正脊两端开始处理成翘角造型的简单装饰。

广西传统建筑与装饰材料广泛使用本地的木料,但因其易腐蚀、不耐高温的特性,时间一长极易损毁,所以,我们几乎已无法再觅唐宋元时期的建筑装饰实物真容。

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为了巩固明朝的江山,采取了“众建宗亲,以藩王室”的政策,希望能依靠分封子侄来构筑藩屏。于是他任命侄孙朱守谦为靖江王,就藩桂林,并在桂林独秀峰下修建靖江王府与王城。与此同时,广西成为全国13个布政司之一。随着广西逐渐被朝廷关注,肥沃的土地吸引了大量移民的到来。就这样,许多适合开垦的土地被开发出来,耕作技术也随之提高,由粗放型向精致化转移。这样的农作方式,也反映在建筑营造技艺的表现上。在当时的建筑装饰中,使用者开始追求精致化的处理。

广西现存的传统建筑装饰少数为明代,其他时期以清代保存较多,也相对完整。清代,经过不断调整,广西省设置了桂林府、平乐府、柳州府、浔州府、梧州府、庆远府、思恩府、南宁府、泗城府、镇安府、太平府,以及郁林直隶州、上思直隶厅、百色直隶厅、龙胜厅等,分别统辖47个县、27个土州、4个土县、10个土司、3个长官司。

随着经济活动的逐渐繁盛,越来越多的汉人进入广西。从清初到嘉庆、道光的这190年间,来自湖南、福建、广东等省的移民不断涌进广西,移民人口总量已是明朝广西人口的6倍。移民大多定居于广西的东部地区,那里土地平坦,盆地、平原较多,水土丰沃,适合耕作,加上水运、陆路交通发达,汉族及汉文化逐渐成为主流。移民不仅带来了先进的耕作技术,也将优秀的汉文化以及建筑装饰工艺一同带入广西。

图1-14 中原建筑装饰文化随着移民一同来到广西

随着对外贸易和工业经济的发展,从清末民初起,广西开始了迈向城市近代化的步伐,梧州、南宁、柳州、桂林及北海等一些地理条件优越、工商贸易兴盛及交通运输发达的沿江城市率先进入近代化转型的阶段。特别是作为广西面向广东的商贸与交通门户的梧州,利用其发达的轮船航运业和内河港口的便利条件,一跃成为近代广西最大的对外贸易口岸城市及近代广西区域经济中心城市。由于受西方建筑文化影响,梧州传统民居建筑风格发生了变化,出现了中西结合的新式建筑。拱券柱廊式的阳台,半圆栱券的窗楣,花草吉祥纹饰的墙饰……西方建筑装饰之花在这里绽放。

(二)广西少数民族族群的历史渊源

广西的原住居民与生活在中国东南及南部地区的古民族被统称为“越”。在广西境内活动的主要是“百越”诸族中的西瓯与骆越,“他们的分布大体上都以郁江、右江为界。郁江以北、右江以东为西瓯,郁江以南、右江以西地区为骆越,其中郁江两岸和今贵港市、玉林市一带则是西瓯、骆越交错杂居的地区” 。随着时代的变迁,西瓯与骆越慢慢演变为现在的壮、侗、水、仫佬、毛南等少数民族。

秦代之后,大量汉人涌入广西,对广西原住居民的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对原住居民来说,面对汹涌的外来文化冲击,是分还是合,这是个艰难的抉择。一部分原住居民选择与汉文化交流融合,建筑与装饰在原有传统的基础上融入了大量汉文化。而另一部分选择退居至交通相对闭塞的山区,如原来壮族、侗族等原住民族由于与外来文化冲突日渐加剧,加之居住地自然条件无法持续供给,促使他们选择了迁徙的道路。

在至今仍流传的侗族《祖公之歌》中,侗族人这样唱道:

从前祖先,

住的地方,

离水很近,

遇到洪荒,

连片受苦,

水进田塘,

象架盖瓜,

白沙盖寨。

因为这样,

无法做工。

公公叫饥,

娃娃叫饿。

白天没饭吃,

夜晚无处睡。

因为这样,

姓石姓杨,

才是——

商量造船,

沿河而上。

侗族的这首《祖公之歌》记录下侗族先民在自然灾害到来时,为了族群的繁衍生息,不得不选择沿西江逆流而上的漫漫迁徙之路。

“少数民族中的壮族、侗族、仫佬族等由于是原住民族,退而求其次,大多占据水土较丰美的山间谷地平原,从事水稻种植;而外来的瑶族、苗族等则通常退居贫瘠的高山地带,从事水稻杂粮农作。这种分布态势进一步加大了各民族间的经济差距,形成优者更优、弱者更弱的马太效应,反过来再一次强化这样的分布格局,最终形成‘汉居地头,壮居水头,苗占山腰,瑶占山头’的分布形式。” 这些退居山林的少数民族建筑营建因受汉文化影响较小,至今仍保留传统少数民族建筑装饰自然朴实的特点。 3YEQIrtvqBkCrF980SFo/Gumzy+zcb0L/ynTEDaagWb7H+Sx8OtakzGtt+dkoBM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