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自然环境

任何工艺装饰品的产生都不是孤立的人类行为,而是自然界这个大系统各方面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广西传统建筑装饰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是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过程。美国地理学家埃伦·森普尔(Ellen Churchill Semple,1863—1932年)在她的《地理环境的影响》中提道:“文化的形式是各领域的人们适应不同环境的行为决定的。”因此,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个体以及整个族群的体质与精神的影响都起到重要的作用,不同地域自然环境的差异导致不同民俗与习性的形成。

广西传统建筑的形式与装饰材料是人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结果,人们在努力寻求一种和自然相处的平衡与和谐,使传统建筑与装饰形成了一定的独特性与稳定性。《考工记》谓:“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天时”与“地气”便是自然对工艺制作的影响,只有人与自然沟通融合,工艺制作符合自然生态规律,才能制作出精美的装饰品。

(一)群山环绕

广西地貌常被戏称为“八山一水一分田”。其实这并不是广西所特有的,贵州、福建同样适用。但把广西地貌比喻成一口大锅确实十分形象,因为广西是四边高而中间低洼的盆地地形。这里四周被高山环绕,散布着海拔千米以上的高山。如果你坐车沿着湘桂铁路从湖南进入广西境内,不仅车速变慢,车两旁景色也随之发生变化,窗外开始出现一座座犹如竹笋般的山峰,当穿过接二连三的群山隧道离开柳州时,这些山峰又突然一下子不见了,眼前是广阔的农田,气候也随之变得潮湿闷热起来——从“锅沿”下滑到“锅底”,空气流通较慢,自然会闷热许多。

那为何说广西是被群山环绕呢?我们通过广西地图一一来看,在广西的边界地带十分有序地排列着一座座群山。由西往北依次数来,有金钟山、岑王老山、青龙山、凤凰山、九万大山和大苗山、大南山,这些山脉平均海拔1000—1500米。从北部向东北部看,有越城岭、海洋山、都庞岭、萌渚岭,这些山脉海拔升至1500—2000米,广西最高峰——猫儿山,海拔2141米,便在越城岭山脉。我们继续从东部向西南进发,还会看到大桂山、云开山、大容山、六万大山、十万大山、大青山和六韶山,这里的山势相对平缓,平均海拔1000米以下。

广西四周被群山包围,但也并非水泄不通。在桂北的山岭之间存在许多的峡谷、隘口,这些空隙成为广西与外界交流的重要通道。如越城岭与都庞岭之间的“湘桂走廊”以及都庞岭与萌渚岭之间的“潇贺古道”,对广西的文化交流、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来自中原地区的建筑装饰文化与技艺也通过这些古道进入广西。

如果只是广西边界上四周围绕的高山,其实并不足以体现广西山多的特点。神奇的自然力量在广西施展着不同的魔力。在广西境内的左、右两边各伸出一只“手”来,它们分别是东北部的架桥岭、大瑶山,以及西北部的都阳山与大明山。两只“手”之间还捧着一颗“珠子”——镇龙山。在这些群山的环抱之下,分布着桂中盆地、右江盆地、南宁盆地、郁江平原和浔江平原。这里接近北回归线,光照充足、物产丰富,吸引大量邻省移民到此开荒耕作,搭房筑屋。

图1-3 群山环抱的广西

广西群山环绕、山林密布,这对人们安家落户形成了一定的阻碍。但正是对如何合理利用自然,巧妙与自然共处的探索,激发了广西劳动人民的建筑智慧。在群山之中,为适应自然环境与地形,建筑朝向由地势决定。建筑与装饰材料就地取材、因材施用,工匠依据材料的自然之性、高超的工艺技术与表现形式,挖掘材料本身所特有的属性与气质,独运匠心地将这些自然之材融入建筑空间的表现之中。运用山中之材建造的建筑就这样恰如其分地融入山水环境中,房屋群落与群山、农田共同形成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图1-5 呈叶脉状的西江水系

图1-4 融入自然景色之中的龙脊村寨

(二)水道纵横

如果说“山环”是广西地理环境的一大特征,那么穿梭其间的河流则是另一大特征。西江水域流经广西约80%的土地,其各支流呈叶脉状遍布广西全境。西江上源南盘江出云南省曲靖市马雄山,在黔桂边境南盘江与北盘江汇合后称红水河。红水河向东南奔流到象州县石龙附近与北来的柳江汇合后称为黔江。黔江到桂平市与南来的郁江汇合,称之为浔江。浔江到梧州后遇到桂江与贺江,三江一同汇入广东省,统称西江。

古代,陆路交通十分不便,幸好广西河流密布,并且相互贯通,人们在河流两岸建房居住,并通过水系进行交流。这些水道的联系,不仅促进了民族之间的融合,同时在建筑装饰上,让我们看到了地区间不同文化的相互渗透和影响,形成围绕水系而产生的传统建筑装饰文化的融合。

图1-6 被誉为“地球上最美风景”的漓江风光

1.漓江

漓江,被誉为“地球上最美风景”。这里奇山秀水,自古就是广西的一张重要名片。其实这段发源于桂林兴安,到平乐为止的漓江,只是西江众多支流中非常短的一段,漓江流经平乐之后便更名为“桂江”。

漓江的影响力之大,除了自然形成的秀美风光,还与2000多年前一个人的决定有关。秦朝,为了解决秦军的粮食运输问题,秦始皇下令在兴安县开凿一条人工运河——灵渠,自此沟通了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船载的货物不需卸货中转便可直接由湘江进入漓江。这条贯通的水路,不仅连接中原与岭南,也成为当时中国与东南亚各国之间最便捷的水陆通道。随着水运交通的快速发展,中原文化与南洋文化在这片地区生根发芽,并融合共生。桂林恭城现虽为瑶族自治县,但数百年来,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在这里交融。如今,我们在这里不仅能看到具有瑶族特征的建筑装饰,还能看到湘赣系、广府系的汉文化建筑装饰。

图1-7 曾经让柳宗元触景生情的柳江,如今两岸已是繁华的建筑

2.柳江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当被贬至柳州当刺史的柳宗元登上城墙,远眺蜿蜒的柳江,面对江面升腾起的雾气时,朦胧之中他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家乡与远方的朋友,一阵阵思乡之愁涌上心头。

水连接着人与人的思恋,也连接河流所经之处的经济与文化。发源于贵州省独山县的柳江,是黔桂两地重要的水上交通要道。柳江流域气候温和,植被丰富,为木构建筑的建造提供了大量的自然材料。柳江所流经的贵州榕江、从江及广西的三江,均为侗族聚居区域,在融水的苗族聚居区,独具特色的干栏式木构建筑在这些地方默默地进行着交流融合,建筑装饰风格也通过柳江的串联互相影响。

图1-8 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弄团村下河屯干栏式木构建筑

3.左右江

发源于越南与我国广西交界枯隆山的左江,是跨越中越两国的黄金水道,也是郁江的最大支流。有了左江,自然对应着一条“右江”。右江发源于云南文山州广南县龙山,流经百色田阳、田东、平果等地,在南宁一个叫宋村的地方与左江相遇,两条江汇合后更名为“邕江”“郁江”。奔流不歇的河水一直向东,在桂平与黔江汇合后经梧州流入广东。

人们常将两条江统称“左右江”,左右江流域为壮族最集中的区域。2016年7月15日,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举办的第40届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位于左江沿岸的花山岩画成为我国第49处世界遗产。花山岩画绘制年代可追溯到战国至东汉时期,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岩画描绘着壮族先民——骆越人生动而丰富的生活场景,从中我们了解到生活在左江流域壮族先民的社会生活状态。

桂江、柳江、西江、左右江以及红水河五条支系呈树状最终在梧州碰面并携手一同进入广东,这些河流促进了沿江大城市的形成与周边经济文化的发展,如桂江与桂林、柳江与柳州、西江与梧州。因水路交通的便利而带动了经济与文化交流,沿岸城市发展,各沿江流域聚居区的传统建筑装饰呈现出一种华美繁复的特点。而红水河虽为西江主要干流,但水流湍急,不便航运,流经区域发展相对其他四条支流显得十分缓慢,许多建筑更多仅为满足居住使用而造,极少进行装饰处理。

图1-9 位于左江沿岸的花山岩画描绘着骆越先民生动而丰富的生活场景

4.北部湾

图1-10 北海骑楼随处可见的欧洲风格装饰,见证着曾经繁荣的海上贸易

北部湾是中国广西、广东、海南三省(区)与越南一同形成的海湾,在广西有着1595千米的大陆海岸线。秦汉时期,广西沿海居民已开始借助海洋进行贸易,北海市合浦县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唐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流更加密切与繁荣,来自中原的商人通过湘江到灵渠,顺着桂江,经南流江到达合浦出海直至东南亚各国。清光绪年间,随着国门的打开,北海成为中国最早的对外通商口岸之一。来自欧洲、东南亚的文化通过海洋进入广西,并带来了西洋和南洋文化的建筑形式与装饰表现技艺。行走在北海珠海路的骑楼街头,抬头仰望两侧的骑楼,还能看到墙面、山花、门窗等装饰中的异国风情。 9xKfrl5+3D9Vm0+lMzbu+Z/NQfExfEE3gdRvVYsraWImCFnuYEVMahrXdxfrXrh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