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空间,承载着人的日常生活,也寄托着人的思想感情。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建筑不再单纯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而是成为传承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装饰与空间相辅相成,讲求在空间中的主次布局与节奏韵律,使营造技术、生活方式、民族信仰、道德秩序得以体现,极大拓展建筑空间的内涵,映照出广西的地域文化与民众生活形态。
秩,常也;秩序,常度也。秩序是指事物得到有条理的、有组织的安排以达到良好的外观状态。在建筑空间中蕴含着相对稳定的空间秩序,这些秩序来自道德约束,也来自视觉逻辑。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任何行为举止、设计造物都要遵循“礼”的等级秩序规范。曹魏阮籍曾说道:“尊卑有分,上下有等,谓之礼……车服、旌旗、宫室、饮食、礼之具也。”正是在儒家“礼”的思想原则下,与人朝夕相处的建筑自然成为等级礼制的重要载体,建筑空间布局讲求尊卑有序的秩序原则。
在广西传统建筑中,住宅建筑常按血亲宗法关系布局。长辈使用的空间是住宅的中轴核心区,常着重进行建造,位于全宅最突出醒目的位置。而左、右厢房为晚辈居住使用,与中轴建筑相比显得低矮而朴素。“礼”的秩序同样影响到建筑装饰体系中,无论装饰尺度、题材,还是工艺、色彩,都与建筑秩序空间相呼应,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赋予人在日常生活中的仪式感。
再从视觉逻辑上看,广西传统建筑装饰同样符合一定的视觉秩序。视觉秩序是通过视觉可视化的方式去传达主题内容的逻辑结构,是最终在视觉层面上建立起图像传播的主次顺序的架构。著名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在《建筑形式的视觉动力》一书中提道:“在有机和无机的自然里,有秩序是如此基本的一种趋向,以至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除非特殊环境阻止,否则秩序都会出现。”因此,传统建筑通过人的视觉观看逻辑所形成的秩序,将建筑装饰美学思想融入日常生活环境中,使深邃的营造理念与丰富的文化内涵得以体现。
在广西传统建筑装饰的营造过程中,工匠会根据视觉逻辑将工艺复杂、内容精美的装饰放在较为显眼的位置,内容相对简单的装饰则放到次要的位置。例如可体现主人身份地位的门楼、用于会客交流的中厅以及视觉聚焦的门窗等处,常常成为装饰的重点。主人会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体现这些位置的美观性,装饰工匠也会大展拳脚、精心修饰这些位置。
图2-22 人目视前方时为“最佳视角”。人在不断行进的过程中,可以观赏到不同部分的装饰。蓝色区域为远看装饰区域,黄色区域为近观装饰区域
图2-23 桂林全州梅溪祠堂的空间装饰布局犹如中国传统长卷山水画,有着“起、承、转、合”的节奏关系
建筑装饰与人所居住的时空有着密切的联系。建筑装饰是居住者社会背景、生活阅历、文化程度、个人需求、工匠技艺等多种因素的外化表现。不同的空间有着对应的装饰构件与内容,厅堂中关于功绩伟业的牌匾是对过去的总结,吉祥寓意图案的梁枋、柱础、壁画是对未来的向往。观者身处建筑之中,享受到的不仅是装饰之美,还能感受到时间在空间中的流淌。
“建筑是身体的艺术活动和眼睛的图像活动。”
广西传统建筑多由厅堂与天井组成,厅堂可分为前厅、中厅与后厅。建筑装饰常以此布局,围绕中轴线呈左右两侧对称性展开。装饰与空间结构的相互关系与传统艺术文学的表达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当人由大门入口缓慢行进至后厅的观览过程中,装饰画面如叙事般缓缓展开。建筑装饰布局主次分明、虚实相间,在空间上形成开始、过渡、高潮至结束的不同阶段,就犹如艺术作品中的“起、承、转、合”节奏关系,形成一个连贯而富有节奏韵律的视觉观赏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