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发菩提心

菩提心,亦译“道意”,具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指上求佛道、下度众生的誓愿。《金刚经》谓发菩提心者,当生“我应灭度一切众生”之心。《瑜伽师地论》卷三五谓菩萨最初当发如是愿心:

愿我决定当证无上正等菩提,能作一切有情义利,毕竟安处究竟涅槃,及以如来广大智中。

要之,立志成佛,并尽度一切众生皆共成佛的志愿,谓之菩提心。菩提心是成就佛果的种子和本因,是修行菩萨道的本源动力。《大日经》卷一谓“菩提心为因”。《集一切福德三昧经》谓“一切福德无有不入初发心中。”发菩提心,为大乘根本四加行中最重要的一门。此心一发,即入菩萨之数,若更护持不令忘失,则随其所作,乃至工作学习、谈说戏笑,皆成修行,皆成菩提资粮,有如仙丹点石成金,将人的生活点化得极富价值。菩提心不发,或虽发而不真不固,多所忘失,即使念佛修密、坐禅习定,皆成世间有为法,不能出生出世间果报。《华严经·离世间品》甚至说:

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根,是为魔业。

菩提心为大乘之本,大乘以人天乘、小乘为基础。菩提心的发起,应以发人天乘的胜进心、小乘的出离心为基址。

胜进心,谓立志奉行诸善,不作诸恶,现世完善道德人格,后世保住人天果报。此心主要依观善恶因果而发起。观行善必得善报,能做好人,受人尊重,身心安和,得诸福报,后世得人天善果;行恶必得恶报,现世受国法处罚,遭世人嫌弃,身心不安,贻害社会,后世堕入饿鬼、畜生、地狱三恶道,长受饥寒交迫、楚毒加身等巨苦。须通过听闻研读有关经论,参阅历史上因果报应的事实,观察现实生活中善恶报应的事例,——观十善十恶的因缘果报,深心畏苦趋乐,决志弃恶修善。

出离心,指永远出离三界生死的愿求。此须由观身过患、观生死无常、观轮回苦、观人身难得佛法难闻而生起。

观身过患,谓观我人由业所感得的血肉之身,多诸缺陷,危脆不坚,秽恶不净,为大系缚,能生种种苦恼,为不理想的生命形态,不值得执着贪恋,应立志变革升华。《发菩提心经论》说观身过患有五事:一观我身五阴四大皆能兴造无量恶业而欲舍离,二观身九孔常流臭秽不净而生厌离,三观身有贪瞋 痴无量烦恼而欲除灭,四观身如泡如沫念念生灭而欲弃捐,五观身无明所覆常造恶业轮回六趣。禅门五停心观中的不净观、四念处中的身念处观等,初学人尤贪恋肉身者应予修习。

观生死无常,谓观人命无常难保,身心活动念念生灭,无一常住之实“我”可得,经中喻如山水、奔马、逝波、风中灯烛。生死去来,全不得自主,独生独死,无伴无依。长寿难过百年,转眼即过,常多病夭折横死,谁能预卜;试观古往今来,多少帝王将相、英雄豪杰,谁能免死;请看相知亲友,渐渐所余无几。死,终有一天会降临自己头上,亲属儿女,从此永诀,人生幸福,从此终结,事业财富,一样也带不走。这是人生最大的悲哀、最大的不幸,岂容麻木无知,不思超离!禅门十想中的念死,为观生死无常的具体修法,应予修习。

观轮回苦,谓观由缘起法则所规定,死后必有生死相续、业果相续,必然被生前所造的业力所驱牵,轮回于六道之中。生于善道者甚少,堕于恶道者极多。佛曾譬喻说,人死后堕恶道者多如大地土,生善道者少如指爪上土。恶道众生,饿鬼恒为饥寒所迫,较人中最极贫穷者,其苦更剧,且寿命长于人数百千倍。地狱众生常受镬汤炉炭、刀山剑树、锯解碓磨等剧苦,其寿命更长于饿鬼多倍,易入难出。畜类愚痴无知,或受人奴役鞭挞屠宰,或互相食啖,常怀惊恐怖畏。三善道中,阿修罗常为嫉妒斗争所苦,身心不得安宁。纵生为人,经住胎之迷,改头换面,不记前世,又从头受八苦交攻,而且人间甚多声色名利的诱引污染,造恶易而行善难,最为危险。诸天虽乐,能往生者极少,纵能生天,寿长经劫,亦终有五衰相现、堕入下五道的一天。即使贵为天帝,也有堕入驴胎马腹之虞,堕落之苦,其苦尤剧。当思世间诸苦中,轮回之苦,最深最巨;世间诸可怖畏中,轮回一事,最为可畏。怖畏轮回,当志求出离。

观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应观众生于六道轮回的恶性循环中,由恶业所牵,多时在三恶道中沉沦,生为人的机会十分难得。佛经中多处叹惜:人身难得。人间有佛出世、正法住世的机会,更为难得,经中喻如极难开放而又极易萎谢的优钵昙花,喻如长夜中的电光一闪。以极难得的人身,遇极难逢的佛法,其机会之难得,经中喻如“盲龟值浮孔”——一只瞎眼的龟在茫茫无际的大海中遇到一根有可供栖身之孔的浮木。纵生为人,非盲聋痴哑,能生值佛世,长于有佛法流传之地,并不被邪见障蔽而于三宝生信心,更为难得。《四十二章经》佛言:

人离恶道得为人难;既得为人,去女即男难;既得为男,六根完具难;六根既具,生中国难; 既生中国,值佛世难;既值佛世,遇道者难;既得遇道,兴信心难;既兴信心,发菩提心难。

得免无缘遭逢信受佛法的八无暇(八难)——生于地狱、饿鬼、畜生、边地(无佛法的边鄙之地)、长寿天、不逢佛世、盲聋瘖哑、执邪见,具有缘修学佛法的十圆满——得人身、生于中国、诸根具足、宿有善根、生正信心、值佛出世、值佛转法轮、值佛教法住世、有入佛门之缘、得遇善知识,是为难中之难。试看眼前多少畜类,无缘闻法,人中能具法缘、遇善知识而生正信者,为数亦不甚多。既得极为难得易失的八有暇、十圆满,应极珍惜,发勇猛心,决志即生出离生死。否则,错过今生,欲重得暇满,再生正信,怕要等到驴年。古人说得好:

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出离心,为出世间之因,若无出离心或出离心不坚定,必贪着三界,纵修行尘劫,至多成长寿天之果,不可能超出生死。然痛发出离心,尚仅局于小乘,发大乘菩提心,还须进一步推己及他,广观一切众生而发报恩心,观众生苦而发大悲心,观佛果功德而发向上心,观佛及自性而发增上意乐,观佛法衰微而发护持心。

观一切众生而发报恩心,谓观我与众生互相缘起,众生于我皆有大恩,理当报答。此可从父母观起,思父母养育劬劳,恩深难报,衣食赡养、瞻慰侍奉,只能令其得现前的些小利乐,不堪令其永出生死,享受常乐。欲彻底报恩,唯有修菩萨行,获得利益济度、令其得究竟利乐的福慧与方便。又观六道众生,自无始以来轮回不休,莫不曾有过父母眷属的关系,皆为过去世父母。佛即以慧眼观见“一切男子皆我父,一切女人皆我母”。而十方诸佛,亦皆为我过去世父母,其恩深德厚,更逾生身父母。我现在的生存,亦有赖大众的劳作服务。众生于我皆有深恩,应平等报恩,誓愿普度一切众生皆共成佛,唯此能报佛的深恩。《楞严经》卷三偈云:

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观众生苦而发大悲心,亦可从父母观起,观其现前有生老病死等苦,有无常无我之苦,死后有轮回不休的无尽之苦,一切众生莫不如是。设身处地,体其苦痛,深发悲愍济度、拔苦与乐之愿。观众生虽本具佛性而迷昧不觉,执持邪见,不信因果,恣情纵欲,被声色财位牵着转,贪赃劫夺,杀盗淫妄,造诸恶业,妄受苦果,污染社会,贻害人间,歪曲人应有的形象,空辜负难得的人身,实可悲愍,我当唤其觉悟,济其脱苦。这种大悲心,为菩提心之根本、成佛的根本,《大日经》谓“大悲为根本”。四无量心观中的悲无量心观,便是专门观众生苦而增广悲心的禅观。其余三观,慈无量心观观令无量众生受乐,喜无量心观观令无量众生受乐而欢喜,舍无量心观观于无量众生住平等舍心,皆能对治瞋嫉,改造心理结构,养成慈悲喜舍的情怀,增长菩提心,初入门者应作观修。

观佛果功德而发向上心,当观佛圆满开发了自性潜能,得大自在、大解脱,永出分段、变易二种生死,永断无明,具有无所不知的大智慧、衽席众生的无缘大悲,住无住处涅槃境,尽未来际利益、济度无量众生而不休息,实现了生命的最高价值、人生的至上理想。我人应以佛为楷模,以成佛为鹄的,向上趋求,立志臻于圆满正觉之域。

观佛及自性而发增上意乐,应观我身本具佛性,与佛无异,“彼既丈夫我亦尔”,应学佛发心,学佛修行,以济度众生为己任,以行菩萨道为光荣。《发菩提心经论》说思维诸佛有五事:一思维诸佛初始发心,亦如我今具烦恼性,然终成无上道;二思维诸佛终得菩提,若此菩提是可得法,我亦应得;三思维诸佛于无明壳建立胜心,自拔济出于三界,我亦应如是;四思维诸佛为人中雄,度生死烦恼大海,我亦丈夫,亦当能度;五思维诸佛发大精进,舍身命财求一切智,我当随学。

观佛法衰落而发护持心,应观佛法为无上的真理,能令众生得现世、后世、究竟的利乐,最宜于从根本上针治各种社会弊病,净化人心,祥和社会,庄严国土。佛法的盛行,曾促成过东方古国的鼎盛繁荣。然时当末法,衰微不振,积弊渐深,遭世人误解,障难迭起,人才凋零。我当奋起护持,为如来使者,肩弘法重任,尽心尽力,自度度人,以我在正法在的气概,令佛日重辉,法门光大,促进民族振兴、人类进步、世界和平。

作以上观修而发菩提心,应具庄严仪式,面对佛天,依发愿文郑重发愿,发愿之后,须时时护持,念念不失,随时注意观察人生疾苦、社会弊病、佛法衰况等,令菩提心不断增长巩固。 SdlSJbAi7aBzH5JiQUw021NV+Us1CYHdC4iR3/XVbGxI+KdBlK8gbv1+nB5BDGX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