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家阿梅莉·罗蒂(Amélie Rorty)是这样描述怨恨的:“它以过去为食,不停咀嚼蒙羞、受侮辱和受伤事件的痛苦记忆并不断反刍,直到它们的苦涩变得美味可口。” 2
你是否曾经被某人伤得很深,认为自己永远也无法释怀?就像格温那样,这种感觉会几十年如一日地追随着你。每当夜深人静、没有其他事情让你分心的时候,它就会跑出来折磨你。你在脑子里一遍又一遍地回放发生过的事情。你陷入思维反刍,试图梳理自己的痛苦、震惊,希望可以把事情搞明白,但你就是做不到。到了白天,你逮着任何一个愿意听你说话的人,把来龙去脉重新梳理一遍,试图搞明白为什么你会落得这样的下场。你渴望从别人那里获得认同,让他们打消你的疑虑:你不是一个人,他们同样对你的遭遇感到厌恶、愤怒或意外。
怨恨(resentment)一词来自古法语词汇resentir,意思是“重新体验强烈的感觉” 3 。怨恨有两个显著特征:第一,它促使我们陷入思维反刍,也就是在脑子里一遍又一遍地回放当时的情形;第二,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并没有消失,而是一直停留。
当格温的丈夫选择结束他们的婚姻时,她没有隐忍。她向任何愿意听她诉说的人表达了自己的震惊、伤痛和愤怒。但由于她没有直接向丈夫表达这些感受——而丈夫正是她痛苦的来源,她始终无法放下他的不公平行为,于是她的感受逐渐固化为怨恨。而且,她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做任何事情来改变这一情形。格温的情绪(emotions)无法成为“移动的能量”(e-motions,即energy in motion),因为她深深地陷入痛苦,动弹不得。
怨恨不是单一的情绪,而是由一组混合的情绪构成的。社会学教授沃伦·腾霍滕(Warren TenHouten)把这种特点称为怨恨的“三重”属性。他的意思是,怨恨由愤怒、厌恶和意外三种情绪组合而成 4 。我们这里说的意外不是令人愉悦的惊喜,而是格温体验到的那种震惊:对一个人竟然能以这样的方式行事,或者对事情并非看上去的那个样子而深感惊讶。正是这种震惊让我们的怨恨无处逃遁。
由于怨恨是一种受困的情绪,我们无法简单地从痛苦中走出来。随着它不断增长、恶化,它会变成吸引其他怨恨的磁铁。你可能有过这种经历:晚上醒着躺在床上反复地回想当下的怨恨情绪,结果发现其他的怨恨似乎也都慢慢地进入你的脑海。如果你对这种怨恨置之不理,它可能会导致失眠及其他一大堆在第1章中描述过的生理疾病和精神疾病。
我们通过格温的例子可以看到,她的思维反刍变成了习惯性行为,而怨恨也成了她的全部人格,是她生活、和他人相处的绝对原则——甚至包括那些和她的痛苦毫无关系的人。当怨恨变成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存在方式时,思维反刍不再局限于我们的情绪和想法,而是有可能让我们发展出一整套病态的怨恨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