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理解良知

在我们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我们一直不理解(实际上,是不愿理解),没有良知从本质上讲是天生的、不变的。因此,这样的人对关怀(甚至理性)的诉求、对道德关切,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对我们正式的法律制度都不以为意。我们尤其忽略了这一事实:心理上的否认,包括我们将邪恶视为实体事物或外部力量的倾向,都使得反社会人格的问题在不为人知的情况下滋生蔓延。

我们可以了解一个非常具有启发性的问题的答案,从而加深对于反社会人格的理解:那些看似完全不同的无良者有什么共同之处?诈骗他人钱财的冒牌投资者和可怕的连环杀人犯之间有什么共同之处?还有,臭名昭著的骗子、连环杀人犯,与我们社会中那些无数被视为正常人(或办公室恶霸和家庭暴君)、没有新闻价值的反社会人格者有什么共同之处?正如你开始发现的那样,答案就是反社会人格者心中的冰冷、无情的空洞。无论这些个体有哪些令人迷惑的差异,你都会在下一章发现,这个空洞会造成哪些心理特征。

将“邪恶”理解成一种心理和神经上的缺陷,可能会让你的思维模式突然发生转变,这种转变也许还会令人震惊。“看”不到反社会人格会让我们变得脆弱、恐惧;相反,知道反社会人格的空洞在现实世界中的样子,能让我们看得更加清晰,能够开始用理性、人道和有效的方式应对那些无情的人,而不会惊慌、怀恨在心或有迷信观念。在接下来的四章里,我会讨论四种反社会人格者:①你的孩子;②你的同事或者必须用专业态度去应对的人;③在法庭上与你争夺孩子监护权的对手;④对你实施肢体暴力或通过网络霸凌你的人。在讨论完这些类别之后,我又用一章内容涵盖了保护自己的十项指导原则。

遇到反社会人格者时,最关键也最具挑战性的原则,就是罗伯特·黑尔教授提倡的一般性原则:要打败反社会人格者,你就必须了解“人形掠食者”的本性。我希望下面的内容能让你清晰地了解他们的本性,这样你就可以保护自己免受他们的伤害,满足你用新的方式“看清”这些人的需求,帮助你不再感到那么疯狂和孤独。

在下一章中,我会讨论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很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你对“邪恶”的意思的思考方式,以及你对坏人、好人,甚至整体人类的看法。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一些慈爱父母的叙述,他们正在努力应对他们“心中空空如也”的孩子——他们的儿女与我们数世纪以来对人性的看法截然相反,这些孩子生来就没有爱的能力。

对于父母来说,为了抚养一个永远都不会爱任何人,甚至连父母都不会爱的孩子,他们能从道德和人道的角度做些什么呢?为了理解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深入了解“反社会人格者在年幼时是什么样”这个争议性话题,我们来看看超级风暴“桑迪”袭击纽约后的一个早晨,一个名叫塞拉斯的男孩的故事。

[1]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5th ed.(Washington,DC: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2013).要想了解对《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发展历程的全面批判,见Gary Greenberg, The Book of Woe The DSM and the Unmaking of Psychiatry (New York:Plume,2013),and my review of that book,“The Pernicious Politics of the DSM-V,” The New Republic ,May 8,2013。

[2] See R. Hare,K. Strachan,and A. Forth,“Psychopathy and Crime:A Review,”in Clinical Approaches to Mentally Disordered Offenders ,ed. Kevin Howells and Clive Hollin(New York:Wiley,1993); and S. Hart and R. Hare,“Psychopathy:Assessment and Association with Criminal Conduct,”in Handbook of Antisocial Behavior ,ed. D. Stoff,J. Breiling,and J. Maser(New York:Wiley,1997).

[3] S. A. Mednick,L. Kirkegaard-Sorense,B. Hutchings,et al.(1977),“An example of biosocial interaction research:The interplay of socioenvironmental and individual factors in the etiology of criminal behavior,”in Biosocial Bases of Criminal Behavior ,ed. Sarnoff A. Mednick and Karl O. Christiansen(New York:Gardner Press,1978).

[4] S. Porter,M. Woodworth,and A. R. Birt(2000),“Truth,lies,and videotape:An investigation of the ability of federal parole officers to detect deception,” Law and Human Behavior 24(6):643-58. 3KMKlA3V8lVqxwcWfOQSrFjgqGTTVWA6lQctY26Ock4EbhAeNJjCi6Cvt3eJ4Lt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