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需要
人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需要成为人们行为的出发点。因此,研究需要、动机与行为的关系是激励理论的基础。
需要是指客观的刺激作用于人们的大脑所引起的个体缺乏某种东西的感觉。这里所说的客观的刺激不只是指身体外部的,也包括身体内部的。当个体在生理上或心理上产生不平衡的时候,需要就产生了。例如,当人们感到饥饿、口渴时,会产生吃饭、喝水的需要;当人们因缺少朋友和伙伴而倍感孤独时,就会产生交际的需要。
2.动机
每个人心中都有想法,我们会根据自己的想法采取行动。但是,还有一种东西不同于我们心中的想法,它也在驱使我们行动。那便是动机!
动机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心理现象,是一种由目标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系统。心理学上把引起个人行为、维持该行为并将此行为导向满足某种需要的欲望、愿望、信念等心理因素叫作动机。
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但需要并不必然产生动机。需要转变为动机的条件有两个:一是需要达到一定强度,产生满足需要的愿望;二是需要对象(目标)的确定。需要强度在某种水平以上,才可能成为动机并引发行为。当人产生的需要处于萌芽状态时,它以不明显的、模糊的形式反映在人的意识中,产生不安感,这时人的需要以意向的形式存在着;当需要增强到一定程度而又未能满足时,心理上就产生一种紧张状态,人也明确地意识到通过什么手段可以解除这种紧张,这时意向就转化为愿望。但愿望只反映了内心需要,是人活动的内在驱动力,由于还没有明确的对象(目标),所以这种驱动力没有方向,还不是动机。在遇到能满足需要、解除心理紧张的具体对象(特定目标),并且表现出达到目标的可能性时,这种驱动力就有了方向,以愿望形式出现的需要就变为动机,推动人去进行某项活动,向着目标前进,如图3-1所示。也就是说,有一定强度的需要,还要有诱因条件,才能成为推动实际活动的动机。动机是在内在的愿望和外部具体对象(诱因条件)建立心理联系时产生的。
图3-1 需要与动机的转化关系示意图
1.激励的定义
英语中的motivation(激励)由motive(动机)演化而来,基本含义就是激发动机。作为专业术语,激励有若干定义。
阿特金森(J.W.Atkinson,1964):激励就是“此时此刻对行动的方向、强度与持续性的(直接)影响”。
琼斯(M.R.Jones,1955):激励涉及“行为是怎样发端、怎样被赋予活力而激发、怎样延续、怎样导向、怎样终止,以及在一切进行过程中,该有机体是呈现出何种主观反应的”。
坎波尔和普利特查德(Campbell and Pritchard,1976):“激励必须研究一组自变量与因变量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在(人的)智力、技能和对任务的理解,以及环境中的各种制约条件都保持恒定的条件下,能说明一个人行为的方向、幅度与持续性。”
弗鲁姆(V.H.Vroom,1964):激励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主宰着人们……在多种自愿活动的备选形式中所做出的选择”。
据统计,激励的定义有上百种。这些定义似乎各执一词,但基本都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 激励的出发点是为了满足需要。罗宾斯认为,激励是去做某事的意愿,并以行为能力满足个人的某些需要的条件。
• 激励的对象是产生某种行为的个体或群体,目的在于引导该类行为的重复与强化,以期实现组织的目标。
• 动机激发的过程涉及三个要素:第一,需要——来自个体生理或心理上的缺乏;第二,内驱力——力求实现需要的满足,消除这种缺乏或不足状况的内在驱动力;第三,目标——满足需要和减弱内驱力的事物。
总之,激励是在个人需要和组织目标整合的基础上,形成强烈实现目标的意愿,并促使其付出努力行为的整个过程。
2.激励的过程
人们存在得不到满足的需要,这将产生一种动力诱导人们去寻求满足需要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将产生为目标所驱使的行为。经过一段时间,管理者对个体行为进行测量(业绩评估),并根据结果进行奖励或惩罚;个体将对这样的结果进行衡量,如果该目标达到,需要就会得到满足,同时新的循环又将开始。图3-2所示的激励的过程模式表明激励是一个需要被满足的过程。需要是指个体在某一时刻体验到某种有价值的东西不足或缺乏的一种主观状态,它是客观需求的反应。不足可能是生理上的(如对食物的需要)、心理上的(如对自尊的需要)或社会性的(如对社会相互关系的需要)。
图3-2 激励的过程模式
3.激励理论分类
组织行为学提高激励水平的一条重要研究途径是对激发动机的探索。相应的研究成果大致可以归纳为三大类:内容型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调整型激励理论。
内容型激励理论,着重对引发动机的因素,即激励的内容进行研究,主要包括: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奥尔德弗的ERG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等。
过程型激励理论,着重对行为目标的选择,即动机的形成过程进行研究,主要包括:弗鲁姆的期望理论、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德西和瑞恩的自我决定理论、洛克的目标设置理论等。
调整型激励理论,也称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着重对达到激励的目的,即调整和转化人的行为进行研究,主要包括: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弗洛伊德的挫折理论等。
以上三类激励理论,分别对应激励的一般过程中的步骤,如图3-3所示。
图3-3 三类激励理论所对应的激励过程中的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