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看一下壁虎的脚底,你首先会注意到的一件事是,它的脚趾上覆盖着平坦的、层叠的、鳞状的脊。它们被称为
皮褶
,至少一个世纪以来,它们被认为是壁虎黏附的主要手段。动物学家约翰·瓦格勒(Johann Wagler)在1830年出版的一本书中指出,皮褶起到了吸盘的作用。这个观点在当时得到了广泛支持,而且你可以理解为什么。人们当时已经了解到,有几种海洋生物利用吸盘附着在岩石的表面,而人类至少从公元前3000年就开始使用吸管喝饮料了。大家都很了解抽吸的力量,于是就有了我们今天所知的与实用橡胶吸盘相关的多项专利。
像壁虎的脚一样,基于吸力的设备可以在不使用黏性物质的情况下黏附。在理想条件下,它们还可以支撑相当大的重量。问问“摩天大厦人”丹·古德温(Dan Goodwin)就知道了,他从1981年起开始使用吸盘攀登高楼。当你把吸盘按在物体表面时,一小股空气会从侧面排出,然后柔软的橡胶材料形成密封的空间。这在橡胶器皿内部形成了一个低气压区——部分真空,而外部有正常的大气压力。外部空气分子的重量对器皿表面施加了一个力,但由于内部空气分子少得多,所以它们的反作用力要小得多。最终结果是,橡胶器皿被牢牢地固定在物体表面,只要密封圈保持紧闭,它就会一直待在那里。皮褶也以同样的方式起作用吗?
在这个观点首次发表一个世纪后,科学家沃尔夫-迪特里希·德利特(Wolf-Dietrich Dellit)开始对其进行验证。他的假设是,如果壁虎的脚真的是通过吸力附着在物体表面,那么它们应该就像标准吸盘一样,在较低气压下效果较差。在纳粹时代的德国,部分科学家对动物福利的考虑十分欠缺,比如德利特将活的大壁虎放入一个真空室,然后慢慢地抽出空气。与吸盘不同的是,壁虎的脚一直粘在室壁上,直至它死去,即使气压已经低到几乎难以察觉的真空级别。这是一个令人信服的实验结果(尽管是悲剧性的)。2000年,凯勒·奥特姆(Kellar Autumn)教授研究壁虎的黏附力已经有数年,他领导的小组成功地量化了壁虎的脚和光滑表面之间黏附力的强度,这一吸力假说受到了短暂的重新审视。结果显示,它比吸力所能达到的强度要高很多倍,因此,这一特定想法被永远地拒之门外。
另一个流行理论出现在20世纪上半叶,是随着光学显微镜设计的改进而产生的。研究人员意识到,壁虎脚趾上的皮褶并不光滑,而是覆盖着细小、密集的毛——他们称之为“ 刚毛 ”。由于这些刚毛看起来都是略微弯曲的,并且以相同的角度排列,所以人们想知道它们是否像小钩子一样发挥作用,让壁虎能够抓住不规则的表面。这种“登山者的靴子”假设(刚毛就像攀岩鞋底钉的微观版本),现在被称为“微互锁”,并且事实再次证明,它相当受欢迎。有人还提出了与此相关的想法,涉及静摩擦。所有刚毛都极大地增加了皮褶和表面之间的接触面积,所以这说不定会增大摩擦,帮助壁虎攀附物体表面。
事实证明,这两种观点的验证相对容易。如果刚毛真的是微型钩子,你就该期望壁虎会牢靠地附着在粗糙的表面,而不是光滑的表面。几个研究小组的实验表明,在光滑到其最大的“不平之处”只有几个原子大小的表面,壁虎仍然可以攀附,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它们对光滑表面的黏附力比对粗糙表面的 更强 。这样微型钩子的说法就被淘汰出局了。如果静摩擦是起因,那么一只试图穿越天花板的壁虎基本上会立即掉下来。但在野外的观察表明,壁虎有很多时间是倒挂着的,而且凯勒·奥特姆曾在波特兰跟我通电话说:“大壁虎的抓力非常强,在它的四只脚都接触到天花板的情况下,它可以支撑30多千克的重量。”在实验室里,人们也观察到壁虎在传统的“低摩擦”表面上行走,比如硅。这样一来,摩擦的说法也被淘汰出局了(目前)。
但如果壁虎惊人的攀爬能力不是靠吸力、摩擦或者“微互锁”,我们还有什么选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