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
认识疾病和药物

马克·吐温曾经说过:让你陷入困境的不是未知世界,而是你坚信的事并非如你所想。生病了就要吃药,是我们对医学的朴素观点,但实际上生病和吃药其实没有任何联系,很多疾病不吃药也可以缓解乃至治愈,尤其是对于婴幼儿来说。

本章的知识,可以提升大家对疾病和药物的认知,某种程度上可以称之为“育儿哲学”,比后面的具体知识更为重要。

因为从母体的胎盘里早已获得了非常多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抗体,4~6个月之内的婴儿比更大月龄的宝宝免疫力还要强一些。这些抗体够他们用几个月的。因此6个月内的宝宝很少发热。

我们经常错误地把现象、症状和疾病三者混为一谈。现象也许是生理性的,也就是很多宝宝都有,不用管它;症状就是宝宝不舒服的感觉,比如高烧,我们为了让宝宝舒服一些,会给他用退烧药。疾病就不只是用药这么简单了,有的疾病只需要观察,有的需要护理,有的应配合药物,有的还要手术。在自认为孩子得了某种疾病时,误用药物会掩盖病情,增加诊断难度。

婴幼儿很多疾病,三分靠治疗,七分靠护理,剩下九十分完全靠的是自己。比如,普通的病毒感染没有特效药物,而适时和有效的护理,会缩短疾病的病程,这些护理操作包括症状的记录和非药物干预手段,我们后面会讲到。如果你想要做一名家庭医生,得先成为一名合格的儿科护士。

药物之所以在生产、销售及流通等环节需要区别于食品作出监管,是考虑到药物的不良反应和副作用。大家都知道“是药三分毒”的道理,尊重循证理念的儿科医生在推荐用药时,会仔细权衡药物的利和弊,这一点在婴幼儿时期更为重要。因为3岁内的宝宝,一个最基本的事实是,他们的肝肾并未发育完善。哪怕真的需要用药,也很少有情况需要多种药物,特别是口服药,大部分情况下1~2种药就能解决问题。每次看到一些父母带着给孩子看病的“战利品”(满满一塑料袋中药和西药)迈出门诊大厅,我心里五味杂陈,感叹科普之路任重道远。

有前后对应关系的事情不一定有因果关系,我们经常把不一定相干的事情联系起来,其中一个例子就是吃了药和病好了。请尝试思考一下这个问题:病是靠药物治好的,还是疾病到时间自愈的?在这个过程中,你是否给过孩子自愈的机会?再强调一下,疾病和药物之间、生病和吃药之间,都没有任何必然联系。

可以笃定地说,生病是宝宝在成长过程中必然需要面对的。周围的孩子里,确实有一些好像不常生病的,他们看上去不常生病的原因其实是多方面的,但这种宝宝是少数派。如果恰巧是你家的孩子,那么恭喜你。这种宝宝是幸运的,不只是因为他的抵抗力也许优于大多数婴幼儿,还可能得益于他父母的神经比较“大条”,以至于不能及时发现孩子短暂的生病状态。也就是说,他们家的孩子经常都是在父母粗心还没发现症状时就自愈了。由于DNA不一样,孩子的体质我们学不来,但其父母有些方面真的值得我们学习。至少,他们没有因为焦虑而给孩子乱用药。

使用合适的药物时,我们一定要遵医嘱,用足疗程,不能畏畏缩缩用用停停,也不能吃了上顿没下顿地给孩子漏服。比如确诊细菌感染的宝宝,抗生素用2天停2天,很可能出现耐药;流感使用奥司他韦未足5天,甲、乙流复发的也屡见不鲜。

决定给宝宝静脉还是口服用抗生素,希望你能听医生的,并用足疗程。没有任何一名儿科医生愿意绕过口服,直接让孩子天天来打针,细菌感染比较严重时,有些医生会选择静脉用药,也是较稳妥的处理方案。

总之,用药不是儿戏,不能自行试药,也不能随便停药。让宝宝疾病尽快好转和痊愈的诀窍只有四条,它们就是:

①合适的护理;

②遵医嘱用足必要疗程;

③除安慰剂外不乱用任何一种药物;

④必要时的复查。

此外,药品的储备和药品知识的储备同等重要,我将在本书最后章节介绍给大家。 k2w24oHngwGPuN/GyGL5uojQsy8WoDwDQ+IkivmKhyCQYjdrRt0QTMS4GJ0oG9j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