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核实老丁所讲的案件,我也做了一些调查工作。当年此案在公安系统内部颇有影响,并惊动了公安部,部里批示尽快破案,称其为“特大凶杀案”,并有“作案手段诡秘残忍”的描述。只是或许因为案发地比较偏僻,这一案件的侦破过程始终不曾披露,老丁的讲述算是填补了一段刑侦史上的空白。
老丁等对遇害者尸体进行了初步勘查,结果如下:身高约157米,年龄20岁,未婚,瓜子脸,从事过一定体力劳动,但从手指上有笔茧来看,也有一定文化程度。死于碾轧撞击,因遗体破坏严重,难以进行进一步检验。
判断死者未婚是根据其被害时为初次性行为确定,但由于当时的技术条件有限,未做分泌物提取,当然也不可能像今天一样做基因方面的鉴定了。这种缺陷是当时公安工作的先天不足。
老丁说,但这不是可以随便造成错案的理由。
根据勘查结果,侦查人员结合当地民兵进行了排查,但附近的村民及两侧车站均无人见过这样的女性。
20世纪60年代破案讲究依靠群众,但依靠群众也有依靠群众的问题,案子还没有眉目呢,附近群众中“苏联特务搞暗杀”“女梅花党来铁力接头”等传说已经不胫而走,而且极有想象力。
别以为这样的谣言完全是捕风捉影,当地最后一个正儿八经的国民党地下组织是在1966年才破获的,此前居然一直有活动,搞得从哈尔滨到佳木斯的警察十分郁闷。
反正是没有什么有用的线索,谣言倒是传得欢实……想来老丁当时颇为郁闷。
终于还是有比较积极的消息传来了——到第二天中午,绥化机务段传来消息,经过核查,发现遇害者应该是被前一天夜间发车的2015次列车撞击而死的。
不是此前清查过所有列车了吗?
的确如此,这列2015次列车经检查车头也没有任何撞击痕迹。这是机修工在进行例行维护的时候,发现其第7节和第8节车厢下的车轮上喷溅有血迹和人体组织,才意识到此车可能是肇事车辆。
车头没撞着人,列车中部的车厢却把人轧死,这是怎么回事儿?
警察们做了分析,首先可能是列车奔驰而过的时候,遇害者从路基下面冲上来扑进车底或被人抛到车下,这种疯狂的自杀或杀人方式不是没有,可多半会形成死者撞上车厢被反弹回来的后果,能这样成功地被轧成几段的可能性很小。老丁说,杂技团的演员也许可以做到。
排除了这种概率,那只有一种可能了——死者是从2015次列车上被抛下而死的。
这样说我们会觉得不可思议:首先,如今火车窗户都是关死的,想把那么大一个人扔出去根本不可能——不过20世纪60年代的客车的确可以开窗;其次,就算是窗户能打开,这人也会被丢到路基上,怎么可能落入车底呢?还有,把一个人从车上往下扔,车上其他人看不见吗?不会阻止吗?这就要从2015次列车的特殊性说起了。
今天东北铁路局仍有2015次列车,是哈尔滨到吉林的,并不走铁力。当年经过铁力的2015次列车不是客车,而是一列货车,所以车厢结构与客车完全不同,要简陋得多。老丁推测,列车才是凶案的第一现场,凶手是在两节车厢之间将遇害者推下去,才造成如此奇怪的结果。
因为向上级汇报了初步的勘查结果,哈尔滨铁路局十分重视,铁路警察各管一段,自己辖区出了这么大的事情,不破案对上对下都不好交代,从哈尔滨赶来的专业法医老向火速赶到了现场。
老丁说,老向体形魁梧,像个屠户,平时不言不语的,但是个内秀的人。这一次,他一出手,就有重要收获。
死者尸体已经十分凌乱,但凭借丰富的经验,老向很快发现,死者残存的颈下皮肤上,依然可以辨认出勒痕。这一点,充分证明死者不是自杀,这的确是一起残忍的凶杀案。更重要的是,在检查遗体时,老向无意中在死者衬裤的夹层里发现了一张残缺的信笺,当时人们还没有意识到,这是遇害者在最后时刻刻意给侦查员们留下的一条线索。
然而,这封信,警察们看了却如读天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