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8年,因为德国反犹情绪高涨,身为犹太人的马库斯·戈德曼(Marcus Goldman,1821—1904)及其家人在朋友约瑟夫·萨克斯的帮助下,从德国巴伐利亚逃到美国新泽西州。刚到新泽西时,戈德曼只能依靠拉马车做流动商贩来维持生计,等攒到一笔钱后,他便跟妻子开了一家裁缝店,进而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1869年,已经48岁的戈德曼带领家人搬到纽约。那时美国正受到南北战争余波的影响,银行信贷遭受严重紧缩,银行利率也因此一直居高不下,戈德曼看到里面蕴藏的商机,于是模仿德裔银行家的经营模式开发了一项小型的商业票据贴现业务。他毫不犹豫地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公司,在曼哈顿松树街这个与华尔街相距不远的金融重地,选择一间小屋作为公司的起点,马库斯·戈德曼公司在这片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土地上正式诞生,开启了其辉煌的商业篇章。
每天早上,戈德曼都会穿上正式的礼服,戴上丝绸礼帽,前往小商贩聚集的地方,以较低的价格从他们手中买入本票,然后再乘坐马车前往商业银行,将收到的票据转手卖给银行,从中赚取一些手续费。生意虽小,但随着成交次数的增加,戈德曼的收入慢慢增加,他的公司也慢慢扩大,除了自己还招了一位新职员,另外还雇用了一位兼职的财会人员。
1882年,戈德曼将他的小女婿塞缪尔·萨克斯 (Samuel Sachs,好朋友约瑟夫·萨克斯的儿子) 升为初级合伙人。1885年,戈德曼又将自己的儿子亨利·戈德曼和大女婿提升为初级合伙人。
1888年,戈德曼为了纪念他和萨克斯的友谊,取两人姓氏将公司改名为高盛公司(Goldman & Sachs Co.)。这是高盛集团的前身。
在戈德曼的卓越领导下,高盛迅速崛起,不仅跃升为全美首屈一指的商业本票交易商,而且荣膺纽约证券交易所的尊贵成员。随着公司实力的不断增强,高盛将业务拓展至纽约之外的广阔区域,其影响力逐渐渗透到整个金融领域,最终成为纽约金融市场上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1897年,为了拓宽高盛的经营范围,塞缪尔·萨克斯踏上了前往英国伦敦的旅程,并拜访了当地享有盛名的银行家亚历山大·克兰沃特。在深入交流后,塞缪尔敏锐地捕捉到了亚历山大对目前与自己合作的美国伙伴不是很满意,想重新寻找一个更好的合作伙伴。塞缪尔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于是他乘机向亚历山大介绍了高盛的业务实力与发展愿景,并提议两家公司携手合作,在伦敦和纽约这两个不同的国际金融市场进行高效的外汇交易及套利业务,以实现互利共赢。
亚历山大为人谨慎,他并没有轻信塞缪尔的话,而是委托罗斯柴尔德家族公司和其他公司对高盛进行了深入调查,确认高盛各方面都符合自己的要求后,才决定跟高盛成立合资公司。通过跟克兰沃特家族的合作,高盛开启了欧洲大陆的代理业务,经营规模又扩大了。
1900年,马库斯·戈德曼将高盛交给亨利·戈德曼和塞缪尔·萨克斯共同经营,自己选择了退休。1904年,戈德曼去世,他大概也没想到自己一手创办的一个小票据交易所在未来有一天会成为全球金融业的巨头。
高盛虽然一直想进入利润丰厚的铁路融资业务,但一直被排挤在主要铁路债券之外,无奈之下,亨利·戈德曼只得选择当时不被看好的工业融资业务,没想到这个选择却让高盛有了意外的收获。
1906年,亨利·戈德曼为了帮助联合雪茄融资,提出了一个全新股票定价方式。那时企业想要进入公开证券市场融资,需要看该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和固定资产总值,虽然联合雪茄盈利能力很好,但很难提供资产方面的证明,于是亨利·戈德曼就提出可以通过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来融资。在他的介绍下,一心想进入纽约证券承销业务圈子的雷曼兄弟开始为联合雪茄融资。从此,高盛和雷曼开启了长达几十年的合作,承销了多家企业首次公开发行的股票,高盛也迅速成为华尔街上一家敢创新、有效率、高盈利的著名投资银行。
在高盛高速发展时,其内部的矛盾也在急剧升温。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国对俄国、法国、英国宣战后,沃尔特·萨克斯 (塞缪尔·萨克斯的儿子) 从英国回到美国,想让高盛支持英国,但亨利·戈德曼却明确表示自己支持德国。这条导火线将戈德曼和萨克斯两个家族的矛盾彻底点燃。虽然亨利·戈德曼的合伙人和亲人都劝他改变自己的观点,但他不为所动,并且到处发表他的“不当言论”,导致高盛的声誉和业务都受到严重的影响。
1917年,亨利·戈德曼离开了高盛,并带走了他的巨额资金,从此戈德曼和萨克斯两个家族分道扬镳,形同陌路。亨利·戈德曼的离开,不仅让高盛失去了一笔巨大的资金,而且让高盛痛失一位颇具远见卓识的领导者。随着亨利·戈德曼的离去,高盛又沦落成一家“无足轻重”的公司。
为了让高盛恢复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风光,高盛将沃迪尔·卡钦斯升为合伙人,并让其成为高盛的第三代领导人。沃迪尔·卡钦斯是个盲目自信的人,他认为很长一段时间内金融危机都不会爆发,于是他不再遵循高盛以往成熟的发展模式,以高盛交易公司的名义开始尝试投资信托这个新业务,并且利用复杂的股权结构,通过层层增加杠杆,用不到2500万美元的总资本控制了大约5亿美元的投资资金。只可惜随着1929年大萧条的到来,高盛交易公司因过度膨胀、过度融资而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多年积累的财富化为泡影。
1931年,华尔街排名前14的信托公司共计遭受了1.725亿美元的巨额亏损,其中高盛交易公司就亏损了1.21亿美元。在这场风波中高盛交易公司损失尤为惨重,以致难以为继,最终被其他公司所收购。
高盛交易公司的失败让高盛的名声受到很大的影响。为了挽救高盛,沃尔特·萨克斯请来西德尼·温伯格 (被称为“现代高盛之父”) ,让其领导公司,自己则退居二线。在西德尼·温伯格的强势带领下,高盛慢慢走出大萧条的阴影,渐有复兴之势。1937年,《财富》杂志评价高盛是“近10年最引人注目的投行复兴”。
1940年,年仅10岁且还没名气的沃伦·巴菲特跟随父亲来到纽约,被西德尼·温伯格请到办公室畅谈了半个小时,西德尼·温伯格还亲切地询问沃伦·巴菲特喜欢什么股票。一个著名的金融大佬能如此对待一个孩子,这让年少的巴菲特记忆深刻,从此跟高盛结下了不解之缘。
1947年,西德尼·温伯格结识了福特公司的接班人——亨利·福特二世。亨利·福特二世很快对西德尼·温伯格的才能表示赞赏。1953年,福特想在美国上市,在有无数精明的金融家可供选择的情况下,亨利·福特二世毅然选择了西德尼·温伯格为福特的首席顾问,虽然当时高盛还只能算作一个二流的小公司,但谁让西德尼·温伯格在呢!1956年,福特公司的股票在华尔街发行,总价为7亿多美元,是当时华尔街最大的一单,吸引了大约50万名散户。福特股票的发行,一举将高盛推上了华尔街一流投行的位置。此后,高盛又为西尔斯承销3.5亿美元的债券,为通用电气承销3亿美元的债券,于是高盛坐稳了一流投行的位置。
1970年,美国最大的铁路公司也是全美排名第八的大公司——宾州中央铁路运输公司,突然申请破产重组,并获得准许,一时之间其商业票据迅速贬值,主要负责承销其商业票据的高盛也面临破产风险。
那些因高盛推荐而购买了宾州中央铁路运输公司商业票据的客户,指控高盛明明已经掌握了确凿的负面消息,却不告知投资人,于是一纸诉状将高盛告上法庭。高盛面临8700万美元的赔付,而它仅有5300万美元的资金。经过漫长的法律诉讼,最后高盛大约赔付了3000万美元。宾州中央铁路运输公司商业票据承销事件让高盛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名誉又摇摇欲坠,不过高盛的合伙人更加团结,高盛员工的行为风格不再傲慢,希望共渡难关。
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经历了一场恶意并购的浪潮,许多中小企业不幸成为大型企业贪婪目光下的猎物。这时,高盛展现出了与众不同的勇气和智慧,坚定地站在了中小企业的立场,率先扛起了“防御收购”的大旗。为了帮助中小企业击退那些恶意收购的大企业,高盛在华尔街成立了首个兼并收购部,帮助那些被恶意收购的中小企业积极寻找“白衣骑士”进行友好收购。这一举措不仅保护了中小企业的利益,而且为高盛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赞誉,使高盛在华尔街树立了正义与智慧并重的正面形象。得益于这个决定,高盛不仅获得了更多、更长久的业务,而且受损的名誉也逐渐恢复,直到现在并购咨询依然是高盛的王牌业务。
随着资本市场全球化的发展,高盛的业务拓展到海外:1970年在伦敦设立了办公室;1974年分别在东京和苏黎世设立了办公室;1984年在香港设亚太地区总部;1994年分别在北京和上海开设了代表处。
为了丰富自己的业务,高盛在1980至1990年收购了一家大宗商品贸易公司,并建立了FICC部门 (固定收益部) ,还成立了高盛资产管理公司(Goldman Sachs Asset Management),开始进军资产管理领域,走上了多元化发展的道路。
1994年,高盛业绩大幅下滑,全年利润只有5.08亿美元。在这个危难时期,有34名合伙人突然辞职,并带走了4亿美元的资金,让高盛遭受巨大的打击。为了杜绝这样的事件,高盛下决心将引以为傲的“合伙制”改为“股份制”。1998年,高盛召开合伙人会议,决定上市。上市后高盛的合伙人制度并没有消失,而是继续保持,合伙人数量将保持在员工总数的1.5%左右。1999年,高盛顺利上市,亨利·鲍尔森成为高盛集团主席兼首席执行官,上市后的高盛集团逐渐演变成专注投行业务的现代金融集团。在鲍尔森的铁腕治理下,高盛集团成为华尔街最赚钱的投行,与美林及摩根士丹利并称为“全球投资银行三雄”。
2004年,亨利·鲍尔森被美国媒体评选为“华尔街权力之王”。2006年,亨利·鲍尔森被美国总统小布什提名为美国财政部部长。
但是,高盛的好日子没有过多久,很快就迎来了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在短短6个月内,美国著名的五大投行纷纷陨落:贝尔斯登卖给了摩根大通;美林卖给了美国银行;雷曼兄弟宣布倒闭;高盛和摩根士丹利宣布转型为由美联储监管的银行控股公司,将受到更加严格的监管。转型之后的高盛,获得了美国政府的紧急救助贷款。在危难之时,巴菲特也向高盛伸出援手,帮助高盛度过了这次金融危机。
此后,高盛踏上了以科技为核心,全面打造现代化全能银行的征程。在2010至2020年,根据CB Insights (美国知名的研究机构) 的统计数据,高盛对金融科技投资的项目数量高居榜首,这一显著成就充分证明了高盛在金融科技领域的深度布局和卓越表现。通过科技赋能,高盛不仅提升了自身的业务效率和创新能力,而且为全球银行业树立了科技引领的典范。
2016年,高盛推出网络银行GSBank (高盛推出的网络银行) ,开始进军零售业务;高盛还推出面向普通消费者的网贷平台Marcus,消费者可以在这个平台办理个人储蓄和贷款业务;2019年,高盛跟苹果公司合作,推出信用卡业务。
2020年,虽然全球经济增长速度受疫情的影响有所降低,但高盛却实现营业收入445.6亿美元,同比增长21.9%,净利润为94.6亿美元,同比增长11.7%,创下自2010年以来的新高。在2020福布斯全球企业2000强榜中,高盛集团排名第47位;在福布斯2020全球品牌价值100强中,高盛集团排名第85位;在2020年《财富》全球最受赞赏公司榜单中,高盛集团排名第27位;在2022年《财富》美国500强排行榜中,高盛集团排名第57位;在2023年《财富》美国500强排行榜中,高盛集团排名第55位。
2024年第一季度,高盛集团的营收达到了142.1亿美元,同比增长16.3%。这一数字远超市场预期,进一步巩固了高盛集团在金融服务领域的领先地位。
回顾高盛150年多年的辉煌历史,它如同一艘巨轮在金融市场的波涛汹涌中稳健前行,尽管历经数次危机与挑战,但总能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和果敢的决策迅速调整战略,化危为机,最终不仅成功渡过了难关,还实现了更加稳固的发展。凭借出类拔萃的盈利能力和稳健的经营策略,高盛在华尔街众多金融机构中脱颖而出,成为无可争议的“华尔街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