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4 成神和成仙,哪个更好?

《封神演义》和《西游记》有一个很大的区别:

《西游记》里登场的多是神,《封神演义》里登场的多是仙。

孙悟空的老朋友们:高高在上的玉皇大帝、爱管闲事的太白金星、托宝塔的李靖、使大斧的巨灵、脚踩风火轮的三坛海会大神、身携哮天犬的二郎显圣真君。这些统统都属于“神”。

而在《封神演义》里,登场的除了凡人,就几乎都是仙。阐教的碧游宫有十二上仙,截教的三霄娘娘分别叫云霄娘娘、琼霄娘娘和碧霄娘娘,她们住的地方叫三仙岛。

为什么《封神演义》里很少看到“神”?

原因很简单:神还没封出来呢。天界缺神,才要封神,不然还立什么《封神榜》?

“神”和“仙”是中国神话小说里的两类常见群体,那他们分别是怎么来的?谁的地位更高呢?

我们先来看二者的来历。“神”这个字在西周金文中一般写成这样:

左边的形状是“示”字,是祭祀神灵的祭台,所以很多与祭祀有关的字都是示字旁。比如神祇、福祸、祈祷。“神”字右边这个形状,一般认为是一道闪电。古人见到闪电,心生畏惧,认为这是神的力量。古代很多文明都有这样的观念,比如日本人把“雷”称作“かみなり”,读作“kaminari”,字面意思就是“神的吼声”。古希腊神话中的主神宙斯,手中也握着一束雷电。

在《封神演义》里,人死了才能成神,这个设定其实来源于现实。

中国的“神”到底是什么?它在本质上有两种起源:一是百姓为了追求心理寄托,自行祭拜的神灵,后来被朝廷加封,变成了国家正神;二是国家为了树立道德模范,把死去的人物追封为神。

第一种起源的典型代表是城隍神。今天的中国人民早已习惯了城隍庙的存在,但在中国历史上,城隍神的存废长期以来都是个被争论的问题。“城隍”一词可以追溯到《周易·泰卦》:“城复于隍,勿用师”。“城”就是城墙,“隍”就是城墙外的壕沟,即护城河。“城复于隍”,就是城墙倒在了壕沟里。

《北齐书·慕容俨传》里说,北齐将领慕容俨守卫郢城(今湖北省荆州市一带),遭到南朝梁军围攻,梁军用荻洪(用荻草制成的用于堵塞河道的障碍物)堵住了郢城的水路供应。危急关头,部将对慕容俨说:城中有一座城隍祠,据说很灵验,要不您带头去祈祷一下?于是慕容俨率众前往祈祷城隍保佑,没过多久,狂风大作,洪涛涌起,把堵塞河道的荻洪冲断,于是水路畅通,郢城得救。这是史料中最早的关于城隍显灵的记录。

城隍神在南北朝时期获得香火,这很符合历史的逻辑。南北朝时期战乱不断,生灵涂炭。老百姓战战兢兢地躲在城墙后面,面对城外汹涌的攻城大军,很自然地要寻找保护神。城墙和壕沟给人安全感,拟人化后就变成了城隍神。但城隍神是百姓自发崇拜的神,到底是正神还是邪神,儒家士大夫经常为这事争论。

北宋程颢、程颐兄弟(程朱理学的“程”就是指这兄弟俩)的《二程集》中有这么一则故事:范文甫即将赴任河清尉,向程颐请教:“城隍该不该受祭祀啊?”( “城隍当谒否?”

程颐说:“城隍不合礼制,你要说城隍是土地神,但土地神和五谷神才是正牌的土地神,从哪儿又冒出城隍这么个土地神?”( “城隍不典。土地之神,社稷而已。何得更有土地邪?” )可见城隍神不受程颐待见。

但也正是在宋朝,城隍神被正式纳入国家祭典。南宋学者赵与时的《宾退录》里就说,当时城隍神的祭祀几乎遍布天下,朝廷对各地城隍神或者是赐予匾额,或者是给予封爵( 今其祀几遍天下,朝家或赐庙额,或颁封爵 )。朝廷这么做,原因无非是城隍神祭祀太兴盛,反正消灭不了,还不如收编算了。

明太祖朱元璋进一步把城隍神祭祀加以体系化,册封京师、府、州、县四级城隍,每一级都有对应的爵位和服饰,各地主官必须定期主祭。从此,“城隍庙”就成了古代中国城市的标配,至今仍可见于某些地名,并且活跃在人们的记忆与生活中。

城隍神是民众自发祭祀被国家追认的典型。

神的另一种来源是国家主动设立道德模范典型,典型代表是南宋名将岳飞。

岳飞率军民抗金,遭秦桧等人构陷而被冤杀。南宋孝宗为岳飞平反,后世帝王有不少也看重岳飞“尽忠报国”的道德品质,将他树立为道德模范。明神宗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朝廷下诏封岳飞为神:“咨尔宋忠臣岳飞,精忠贯日,大孝昭天,愤泄靖康之耻,誓清朔漠之师,原职宋忠文武穆岳鄂王,兹特封尔为‘三界靖魔大帝’。”

为什么偏偏是这一年?

当时努尔哈赤在东北地区骚动不断,不仅将满人军民编制为八旗,还在1616年正式建国称“大金”(史书一般称“后金”),并自诩“北朝”,与“南朝”大明分庭抗礼。正是因为感受到了压力,万历皇帝才要抬出抗金的岳飞来振奋士气。岳飞被朝廷封神以后,道教随即跟进,将岳飞列入“护法四元帅” 之一,并一步步追加他的封号,最后定型为道教的“显应东岳速报司镇守南天岳元帅忠忱护国伏魔荡寇天尊”。

前面说的这两种来源殊途同归,总之成神靠的是封赐。那“仙”又是什么呢?怎样才能“成仙”呢?中国文化里为什么在“神”之外还要列出“仙”这个序列呢?

中国人信神封神,是为了求保佑。中国人求仙修仙,则是为了求长生。

《说文》里说:“仙:长生仙去。”凡人通过修炼,长生不老,飞升而去,这个就叫“仙”。早在先秦时期,华夏就已经产生了仙人传说。《庄子·逍遥游》中说:“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这里的“神人”实际就是后世所谓的“仙人”。

山东半岛一带,仙人信仰尤盛,这可能是因为海上云雾缥缈,神秘莫测,又偶见海市蜃楼等自然现象,容易引发幻想。秦汉之际,这一带盛产所谓“方士”,自称能够与仙人沟通,秦始皇即曾委托方士,出海为其求取长生之药。

西汉史学家刘向著有《列仙传》,记录了不少上古时期的仙人,比如神农时的赤松子,能够水火不侵;善于养生的彭祖,能够“导引行气”,活了八百多岁;甚至一些真实历史中的人物,也被编造出一些神异事迹,而被传为“仙人”,比如老子、吕尚(姜子牙),甚至是与《列仙传》成书时间相去并不遥远的汉武帝近臣东方朔。

东汉末年,道教兴起之后,“仙人”被纳入道教体系。东晋道士葛洪在著作《抱朴子》中专设《论仙》一篇,将仙人分为三等:天仙、地仙、尸解仙。

“上士举形升虚,谓之天仙”,意思是上等修行者跺跺脚就飞上天了,所以叫天仙。

“中士游于名山,谓之地仙”,中等修行者成天待在山里,所以叫地仙。

“下士先死后蜕,谓之尸解仙”,下等修行者无法突破肉体这副皮囊的束缚,一定要等到肉体死了,皮囊坏损,元神才能蜕变成仙,所以叫尸解仙。

道教还发展出很多尸解之方,北宋《云笈七签》中就提到“或刀,或剑,或竹,或杖,及水火兵刃之解”。电影《双瞳》中那个修仙的女孩最后主动追求死于警察黄火土的枪下,其实就是在追求“兵解”。死了才成仙,这似乎和“长生”的初衷相违背,这里不宜展开论述,各位也不要去学。

关于“仙”的来源和分类,后世又不断加以丰富和完善,到了清代王建章的《仙术秘库》中凝结为后世最为常见的说法:“法有三乘,仙分五等”。

五等仙即天仙、神仙、地仙、人仙、鬼仙。

所谓鬼仙,就是生前有功德,死后一念不灭,可以自由往来人间与地府,代表是打鬼的钟馗。所谓人仙,其实就是修真的普通人,通过修炼,可以身强体健,延年益寿,算是个入门者。前面提到的据说活了八百岁的彭祖,就是典型的人仙。在道教传说中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张三丰,其实也是人仙。

所谓地仙,就是再高一个层次,可以长生住世,逍遥自在。《西游记》里五庄观观主镇元子,就是搞人参果种植的那位,被称为“地仙之祖”。中国民间著名的“八仙”,也是地仙的典型代表。

所谓神仙,标志是已经完成了“三花聚顶,五气朝元”(这八个字在神魔小说中经常出现,后面的章节中会解释),精神已经至纯至净,达到忘却肉身的境界,他们一般不住在人间,而是住在海外仙山。

《封神演义》中的仙人,虽然作者没有明说,但大部分应该处于“神仙”这一级别,因为他们一般隐居在某某山或某某岛,且碧游宫十二上仙在九曲黄河阵中被削去了“顶上三花”,说明他们原本已经达到了神仙的层次。

所谓天仙,全名大罗天仙,又称大罗金仙,就是修炼到满级,已经可以白日飞升,经历天地浩劫而无碍。阐教领袖元始天尊、截教领袖通天教主,以及他们的师父鸿钧道人,都已修到天仙的境界。

这里顺带一说:长生不老,可以说是全人类共同的追求。所以外国神话中也有类似“仙人”这样的存在。比如,印度神话中有一类群体叫“Rsi”,他们法力无边,但又不属于“神”的范畴,所以一般也被译为“仙人”。

那么神和仙到底谁的地位更高呢?这个其实要看作者的创作意图。

在《封神演义》里,仙的地位更高,众仙都向往逍遥自在,死了才会无奈被封神,受天庭的管束。而在《西游记》里,神的地位更高,玉皇大帝、王母娘娘、托塔天王、太白金星这些都是天神,而仙人们也以参加天神组织的蟠桃会为荣。这倒不是因为《西游记》更推崇神的权力,而是因为《西游记》借用神话,隐喻着现实的权力世界。天神们其实就是人间的帝王将相,他们地位虽高,但其政治手腕和人情世故,与人间政治无异。

关于神和仙的区别,就讲到这里。 sNfVBhQH7y0sHoaxMwBkRlq2+/XSvz+3dd7hUYZy1554MwxeXCNSDAwNqf36BEC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