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部的“斗”即星斗之意,斗部就是漫天的星官。但在中国文化里,星官并不是只管星星的,而是兼管人间祸福生死。因为古人相信,天体的运动和闪耀,其实是上天在表达自己的意志,读懂其中的规律,也就能把握这种“天意”,所以古代研究天体的学问叫“天文”,即天的文字。
《封神演义》中,斗部的首领是“斗母”,坐镇斗府,居周天列宿之首。领受此职的是金灵圣母,她本是通天教主的弟子,曾在万仙阵中以一身对抗文殊广法天尊、普贤真人和慈航道人,其实就是一人和文殊、普贤、观音三位对打,不落下风,比吕布更勇猛,可惜被燃灯道人用定海珠偷袭,命丧阵中。
金灵圣母的法宝之一是“七香车”,也就是她日常乘坐的战车。某些学者认为,此处的“七香车”疑为“七猪车”传抄之误,因为小说里的七香车本是西岐三宝之一,曾经由文王之子伯邑考进献给纣王,什么时候又到了金灵圣母手里?而且“七猪车”在原文中更为对仗贴切。在通行本《封神演义》中,原文是“七香车坐金灵圣母,分门列户;八虎车坐申公豹,总督万仙”(参见崇文书局2018年版《封神演义》第586页)。这里的“七香”如果改为“七猪”,和后面的“八虎”岂不更对仗?所以,某些版本(如中华书局版)在勘误之后,改为了“七猪车”。最重要的是,金灵圣母是照着斗姆元君的模样来写的,而斗姆元君本就驾着七头猪拉着的车。这个形象并不是原来就有的,而是从佛教借过来的。
按照道教的说法,斗姆元君“为北斗众星之母”,《玉清无上灵宝自然北斗本生真经》中说她先后生下勾陈天皇大帝、紫微北极大帝,以及北斗七星。这里并未提到她有一辆七猪车。这些小猪是怎么冒出来的呢?其实是从佛教的摩利支天那里借过来的。摩利支天本是印度教的二十四诸天之一,后又被佛教借用,称为摩利支天菩萨。她有多种法相,其中一种就是坐在猪背上,或是坐在猪拉的拖车上,这些猪被称为“御车将军”。在元朝,因为全真教“三教合一”思想的影响,道教的斗姆元君吸收了佛教的摩利支天,产生了“先天斗姥紫光金尊摩利攴天大圣圆明道姥元尊”这样的混搭神号,摩利支天的猪也借给了斗姆元君,于是后者也坐上了猪拉的小车。给斗姆元君拉车的猪有时是七头,有时是九头。这其实是源于“北斗七星”和“北斗九星”的差别。我们常说北斗七星,但其实我国古代也有北斗九星的说法,因为七星之外,还有“左辅”和“右弼”两颗星,只是这两颗星经常隐藏起来,肉眼看不到。道教典籍《道法会元》里把北斗九星又称为“九神”,九神者:天蓬、天任、天衡、天辅、天英、天内、天柱、天心、天禽。天蓬既为九神之首,所以是“天蓬元帅”。北斗九星一起给斗姆元君拉车,斗姆元君就有了九头小猪,为首的就是天蓬元帅,于是天蓬元帅在元朝就成了猪面人身,成为猪八戒的原型。所以,天蓬元帅变成猪,并不是《西游记》原创的故事。早在元代山西芮城永乐宫的壁画中,天蓬元帅就已经是猪面獠牙的长相了。
在《封神演义》中,“斗部”像一个幼儿园,园长是“斗母”,即斗姆元君,率领着众宝宝们,即群星列宿。斗母最信任的班长是中天北极紫微大帝,在道教神话里,这是斗姆元君的二儿子(大儿子是勾陈大帝)。在小说里,这一神职封给了文王长子伯邑考,这确实是一个称职的班长形象。群星之中,有不少都是大家熟悉的人物,比如土府星是土行孙,六合星是邓婵玉,还有姜子牙在凡间娶的那个经常嫌弃丈夫的马氏,居然也被封了“铁扫帚”(扫帚星)。值得注意的是天喜星,主管人间男女婚配之事,这个看上去无足轻重的神位居然封给了纣王这个全书的第一大反派,大概是觉得纣王生前沉迷女色,那就索性让他去管人间的男女之事吧!又或者是因为封神大战的起因就是纣王作诗调戏女娲,那就让他以后天天看见男女婚配之喜,自己却只能孤独为神吧!总之,这里似乎藏了一点作者的恶趣味。
元代山西芮城永乐宫壁画:天蓬元帅
群星列宿之中,还有两个值得一提的概念:“二十八宿”和“天罡地煞”。
“二十八宿”在《西游记》中经常出现。在下界强抢公主的黄袍怪,本是二十八宿之一的奎木狼。孙悟空在小雷音寺被关在金铙之内,是二十八宿中的亢金龙把角顶进铙缝,才把孙悟空救了出来。那么“二十八宿”到底是何方神圣?
中国古人把太阳运行的黄道面附近的群星分为四大星区,每个星区内部又分为七大星群,合起来就是“二十八宿”。古人在春分时节仰望星空,东部星空有角、亢、氐、房、心、尾、箕这七个星宿,组成一条龙的形象,所以叫东方青龙七宿;西部天空有奎、娄、胃、昴、毕、觜、参七个星宿,组成一只虎的形象,所以叫西方白虎七宿;南部天空有井、鬼、柳、星、张、翼、轸七个星宿,组成一只雀鸟的形状,所以叫南方朱雀七宿;北部天空有斗、牛、女、虚、危、室、壁七个星宿,组成一组龟蛇纠缠的形象,所以叫北方玄武七宿。
中国人熟悉的“四象”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也是由二十八宿而来。古人在黄道面附近设置二十八宿,就可以描述太阳当前运行的位置,服务于生产、占卜等需要,这其实与西方星座的功能类似。古人也会用天上的二十八宿对应地上的地理方位,比如王勃的《滕王阁序》里说南昌“星分翼轸,地接衡庐”,翼、轸位于朱雀所辖的南部天空,南昌即位于这一带。
那什么又是“天罡地煞”呢?“天罡”原指北斗七星的斗柄。古人认为,北斗并不止七星或是九星,其中隐藏着众多看不清的小星,这些小星就被描述为“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
为什么是三十六和七十二这两个数字?
古人似乎很偏爱这两个数字,先秦的计谋大全叫“三十六计”,《史记·高祖本纪》里也说刘邦左边大腿上有“七十二黑子”。这其实源于历法。我国在远古时代实行过一年分为十个月的太阳历,这保留在据说是夏朝历法的《夏小正》中。学者将现存的《夏小正》与彝族十月太阳历进行对照,推断《夏小正》的原貌应该也是一年十个月的太阳历 。《夏小正》和彝族太阳历的始祖又都可以推演至远古羌历,即“彝夏太阳历”。既然一年是十个月,平均每个月约三十六天。那么七十二又是怎么来的呢?纬书《春秋合诚图》这样解释刘邦左边大腿上七十二颗黑子的由来:
七十二颗黑子者,赤帝七十二日之数也。木火土金水各居一方,一岁三百六十日,四方分之,各得九十日,土居中央,并索四季,各十八日,俱成七十二日,故高祖七十二颗黑子者,应火德七十二日之征也。
这段话的大意是说,一年按三百六十日计算,按“木火土金水”五行来分,每部分就是七十二日。刘邦左边大腿上的七十二颗黑子,其实应上了火德这部分的七十二日,所以汉朝是火德。这里面其实包含了古人以五行对应五季的思想。《孔子家语·五帝》说:
天有五行,木火金水土,分时化育,以成万物。
三国时期的王肃在此作注:
一岁三百六十日,五行各主七十二日也。化生长育,一岁之功,万物莫敢不成。
这两段话的意思结合在一起就是:一年三百六十日,按五行划分,各七十二日。
所以,中国人对“三十六”的偏好,来自上古十月太阳历中一月三十六日,而对“七十二”的偏好,则来自五行五季学说中一季七十二日。天罡数三十六,地煞数七十二,也是由此而来。
关于斗部就说到这里。《封神榜》中还有一些未能归类的神祇,如佛教护法神四大天王、佛寺门卫哼哈二将、财神、太岁等等,涉及很多重要知识,后面的篇章会逐一细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