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受封于周成王时期,一直被中原各诸侯国认为是蛮荒之地,备受歧视,所以楚国人也不是很在乎所谓中原人的礼节,他们想称王就称王,才不会管周天子同意不同意。公元前613年,楚穆王去世,尚不满20岁 的嫡长子熊旅即位,是为楚庄王。
此时的中原霸主晋国,政局动荡,无暇他顾。楚国内外也是困难重重。楚庄王刚刚继位,就爆发了公子燮与公子仪的叛乱。也正是这次谋反,使得楚国错过了一次借机崛起的良机。在复杂的形势下,楚庄王只好采取以静观动的对策,表现出沉湎于声色犬马、不问政事的态度。
公元前612年,晋国派遣上将军郤缺率领晋国二军突袭楚国的附庸国蔡国,楚庄王却只顾享乐,对蔡国的求救置之不理,不久蔡都失陷,蔡庄侯只能与晋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城下之盟。
一年后,楚国又爆发饥荒。巴国东部的山戎族趁机袭扰楚国西南边境,一直打到了阜山。东方的夷、越之族也趁机作乱,派兵入侵楚国的东南边境,攻占了阳丘。就连一直臣服于楚国的庸国也发动各蛮族部落造反,准备进攻郢都。短短三年间,各地的告急文书纷至沓来。天灾人祸逼得楚国几陷崩溃,而楚庄王却挂出了“进谏者,杀毋赦”的牌匾,整日田猎饮酒,不理政务。
幸亏在朝堂之中还有很多明白人。大夫苏从以死明志,劝谏楚庄王不要成为亡国之君。经过一番心理辅导后,楚庄王痛定思痛,爆发了自己的小宇宙,立即传令解散了乐队,打发了舞女,决心要大干一番事业,自此开启了称霸之路。
改头换面的楚庄王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教训此前反叛的庸国。楚军兵分两路,一路从石溪出兵,另一路从仞地出兵,联合秦国、巴国,最终将庸国灭国。
22岁的楚庄王一鸣惊人,在他的治理下,楚国国力日益强大,但与中原霸主晋国的冲突也不断增加,爆发战争已是不可避免。
到了公元前606年,此时齐桓公已经去世三十七年,而晋文公也已去世二十二年,中原已经没有人可以阻挡楚国崛起的步伐。26岁的楚庄王亲领大军北上,以“勤王”的名义攻打陆浑之戎,兵至洛水,直抵周天子都城洛邑附近,陈兵示威。周定王惶恐不安,立即派周大夫王孙满以慰劳楚军的名义,前去试探虚实。
没想到楚庄王却仗着自己南蛮的身份,做了一件其他诸侯国一直都想做却又不敢做的事情:上来就问王孙满周天子的九鼎到底有多重。幸得王孙满应对得当,才使楚国退兵。
公元前599年,晋、楚两国为了争夺中原霸主之位,爆发了颍北之战。楚庄王派兵伐郑,却被晋国援军击败。两年后,楚国卷土重来,楚庄王亲率楚国三军精锐再次北伐郑国,发动了自其即位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
经过长达三个月的巷战后,郑国沦陷。此时晋国的援军还在路上,在得知郑国沦陷后,先縠擅自率其部下渡过黄河追击回撤的楚军,被以逸待劳的楚军在邲地打败,史称“邲之战”。
邲之战后,楚庄王饮马黄河,进逼中原其他国家,迫使郑国、许国归附,继而灭亡萧国。之后率军攻宋,迫使宋与楚结盟。至此中原主要小诸侯国皆背晋向楚,楚庄王成为中原霸主。
到了公元前596年,急于摆脱晋国控制的齐顷公,选择了和楚庄王联盟,共同制约晋国,打响了反抗晋国的第一仗。之后又瓦解了晋国东方的战略碉堡鲁国。晋国自此开始疲于奔命,应付中原诸国,试图挽回其霸主地位。
公元前591年,楚庄王因病重传位于太子审,史称楚共王。
随着楚庄王的去世,埋藏已久的楚国内部矛盾瞬间爆发,内乱不止,晋国则趁机出兵攻打齐国,齐军不敌。齐顷公被迫再次依附于晋国,与其结盟,楚国联齐制晋的计划宣告破灭。楚国由此与“争霸”二字渐行渐远,再难染指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