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常神往李白诗歌中的无拘无束,而漠视杜甫格律的一板一眼,其实李白是一个从未参加过科举的“天才”,而为后世确立考场诗作标准的杜甫堪称“学圣”;我们赞美苏轼豪迈放达的“大江东去”,却从未听闻他科举满分的作文,其实我们背诵的多是其失意后的感伤之作,而其成名源于一场科举。
你有没有注意到这种悖论?
老师所教的,往往是浪漫主义的华丽和对未来的美好期许;高考所考的,却是科学精神的实践和对现实规则的理解。
于是,我们赞美梦想,却不由自主地忽略现实;我们热爱远方,却不能够立足原点;我们爱上文学,却不愿意关心现实;我们沉迷于音乐,却不耐烦枯燥练习……很少有人真诚地告诉你:真正连接所教和所考的、连接知识与成绩的是规矩(规则)。
我有个朋友,幻想当作家,他总是坐在家里等灵感。跟他仔细一聊,发现他既没读过什么经典作品,也很少练笔。他总是说,自己一出手便要写一部《红楼梦》级别的作品。和他讲道理,他就不服地高吟“李白一斗诗百篇”、就说“大江东去浪淘尽”,一时间激动得难以自抑。
我还有个朋友,幻想炒股致富。他天天看K线图、听“股神”分析,然后追涨杀跌。跟他仔细一聊,发现他既没有什么金融知识,也不愿意认真分析那些企业的经营情况。他总是说,他要来一票大的,直接实现财富自由。和他讲道理,他就不服地说“股神”巴菲特如何如何、中国股市怎样怎样,一时间激动得难以自抑。
幻想一夜考满分,和幻想一夜成名、暴富,本质上犯的是同样的错误——不懂得任何成功的背后都有规矩(规则)。
但凡学习一种知识或技能,从所教到所考、从所学到所得,都要了解相关知识背景、学习前人的经验、拆分动作细节、反复练习、找高手过招……连这些都不懂,那对成功的所有良好意愿都是幻想。
可惜我们在教学和宣传中,给了受众太多美好的梦想,而没有给即将走上考场的年轻人上最重要的一课:懂规矩、懂规则。
今天,让我们来看破这所教与所学的悖论,迈步成为真正的高手。
1057年(宋仁宗嘉祐二年),苏洵带着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走出四川眉山老家,来到京城开封参加科举考试。
那一年,同场应考的,还有第三次参加科举考试的曾巩。另外,与朱熹齐名的大思想家程颢,以及他的表叔——37岁的张载,都在考场之中。张载后来为中国文人留下了生命指南:“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他们拿到了同一道作文题目——《刑赏忠厚之至论》。
考后阅卷,一篇文章引起了阅卷者梅尧臣的注意,他迅速呈给主考官——当时的文坛泰斗欧阳修。欧阳修读后又惊又喜,认为这篇文章引古喻今、说理透辟,颇具古文大家的风范。然而,仔细读下去,欧阳修开始怀疑这是自己学生曾巩的作品(后面会解释具体原因)。这样一来,实在不便拔其为第一。思前想后,欧阳修便将此文屈列第二。哪里想到,这篇文章的作者,并非38岁的曾巩,而是20岁出头的四川青年苏轼。
这段文坛奇事,后来在苏轼的弟弟苏辙写给兄长的墓志铭中被“披露”出来。
嘉祐二年,欧阳文忠公考试礼部进士,疾时文之诡异,思有以救之。梅圣俞时与其事,得公《论刑赏》以示文忠,文忠惊喜,以为异人。欲以冠多士……
——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
时间过去900多年,重新看苏轼的考场文章,仍然可以看出他的沉稳与机智。
更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当年科举文章的评判标准,竟与今天的高考作文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但仔细想想,这些惊人之处又在情理之中:中国是一个价值观念传承非常稳定的国家,而作为人才选拔机制,从古代科举到现代高考又共同指向了一些共通的原则。例如,关心现实、服务国民的意识,全面思考、清晰表达的能力……拥有以上才识,在任何时代都是人才。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跨越900多年的高分标准和高分答法。
读过本文,你就不会再觉得自己所在的省份、年份有多么与众不同,自己面对的考题有多么新奇。如果你还未把握住知识的底层规律和核心方法,还不懂得规矩、规则,每天还在计较细枝末节的区别,必然会因小失大。
想拥有“一览众山小”的格局和气势,就来和我一起登上历史的巅峰,俯瞰900多年来命题与高分的规矩、规则,来看看苏大文豪的考场满分策略。
时间回到900多年前,苏轼终于见到了自己的偶像——文坛泰斗欧阳修。
为了欢迎各地的优秀考生,欧阳修做了一次公开演讲。之后,考生们庄重地打开试卷,“刑赏忠厚之至论”几个字映入眼帘。苏轼终于得到了和命题人、自己的偶像欧阳修对话的资格,于是他开始了真诚而专业的表述。
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之际,何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而待天下以君子长者之道也!有一善,从而赏之,又从而咏歌嗟叹之,所以乐其始而勉其终;有一不善,从而罚之,又从而哀矜惩创之,所以弃其旧而开其新。故其吁俞之声,欢忻惨戚,见于虞、夏、商、周之书。成、康既没,穆王立,而周道始衰,然犹命其臣吕侯,而告之以祥刑。其言忧而不伤,威而不怒,慈爱而能断,恻然有哀怜无辜之心,故孔子犹有取焉。
《传》曰:“赏疑从与,所以广恩也;罚疑从去,所以慎刑也。”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四岳曰:“鲧可用。”尧曰:“不可。鲧方命圮族。”既而曰:“试之。”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而从四岳之用鲧也?然则圣人之意,盖亦可见矣。《书》曰:“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呜呼!尽之矣。可以赏,可以无赏,赏之过乎仁;可以罚,可以无罚,罚之过乎义。过乎仁,不失为君子;过乎义,则流而入于忍人。故仁可过也,义不可过也。
古者赏不以爵禄,刑不以刀锯。赏之以爵禄,是赏之道行于爵禄之所加,而不行于爵禄之所不加也;刑以刀锯,是刑之威施于刀锯之所及,而不施于刀锯之所不及也。先王知天下之善不胜赏,而爵禄不足以劝也;知天下之恶不胜刑,而刀锯不足以裁也。是故疑则举而归之于仁,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故曰忠厚之至也。
《诗》曰:“君子如祉,乱庶遄已。君子如怒,乱庶遄沮。”夫君子之已乱,岂有异术哉?时其喜怒,而无失乎仁而已矣。《春秋》之义,立法贵严,而责人贵宽,因其褒贬之义,以制赏罚,亦忠厚之至也。
我们先来看看考场高手苏轼都做对了什么。
切合题意的写作,就是对命题起码的尊重,这就是懂规矩。
很多同学误以为在考场上,作文应该像李白那样放飞自我、豪迈放达,其实根本不知道真正的考场高手是懂得有的放矢和严谨细致的。这又是所教与所考的悖论。
总有同学问我,为什么阅卷老师不理解他,或者问我如何把想象力用文字表达出来。我只能告诉他们:“你现在的大问题是,不懂规矩(规则)。”
900多年过去了,今天的高考仍然需要我们懂得起码的规矩:尊重命题者。
我们来看一下近年官方给出的高考命题组成员选拔标准——
一优
即在行业内非常优秀,高校老师一般都要有高级职称(教授、副教授),高中在职教师和学科教学研究者一般是有长期教学或研究经验的中学特级、高级教师。
三非
一非,指的是高中教师,但不能是高三任课教师。因为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侧重和偏好,这种侧重和偏好会体现在他的命题中。
二非,指的是不能有直系亲属参加当年的高考。
三非,指的是未参与过高考补习、辅导、讲座、编写教辅资料等工作。
我就不符合“三非”中的第三点,但没有关系,如果符合的话,我们现在就不能对话了。
找到符合标准的人已经很不容易了,接下来,还要由学科秘书、学科命题组长进行岗前培训。命题人必须经过预命题和审题两个过程,才能最终获得命制高考真题的机会。
高考命题者,不仅要在知识水平上过关,还要在政治觉悟上有大局观。来看以下评选标准:
高考试题的公平性要求是确保考生的性别、地域、种族、民族、宗教信仰等客观条件不会使考试结果产生偏差。
高考命题者的选拔条件极为苛刻,他们又经历了严格的岗位教育和培训,最后终于设计出了题目。如果你视而不见、自说自话,那就不能怪别人不理解你了,你应该先理解什么叫规矩(规则)。
语文学科考试,只关注考生的两个素养:阅读素养和写作素养。这是一句900多年来没变过的“废话”。
阅读素养:在接受性、理解性阅读的基础上,既可多角度、多层面地阅读,又能创造性、批判性地阅读,最终成为积极主动的阅读者。
表达素养:基于表达目的或表达要求,充分考虑语境因素,使自己的表达目标清晰、对象明确、话题集中,充实而简明、鲜明又生动。
苏轼的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阅读和写作的深厚素养。
我们来看一下这篇文章工整的四段结构。
第一段,列举系列正例(群例略写):尧、舜、禹、汤、文、武、成、康。
第二段,分析单个正例(个例详写):尧。
并且,引用经典《传》。
运用简练的对话,使论证生动形象。
第三段,分析原因:刑和赏都不能穷尽,不如凸显仁义,从现实出发予以论证。
并且,引用经典《书》。
极有逻辑地论证了刑与赏的有限性,务实地引出忠厚之道的重要性。
概括全段,忠厚之至也。
第四段,总结观点,呼应题目:亦忠厚之至也。
并且,引用经典《诗》。
先正面略写、详解题目中“刑赏”与“忠厚”的关系,再在第三段从反面写“刑赏”的有限性,从不同角度破解题目。第二至第四段,苏轼分别引用《传》《书》《诗》的句子,完美地论证了古人对“刑赏”的态度,将古句化为己用。
苏轼绝对掌握了“创造性、批判性地阅读”的精髓,以至于有些典故竟然是臆造出来的……
然中引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事不见所据,亟以示文忠……及放榜,圣俞终以前所引为疑,遂以问之。子瞻徐曰:“想当然耳,何必须要有出处?”圣俞大骇,然人已无不服其雄俊。
——叶梦得《石林燕语》
这段话很容易理解,大致意思是:考后,阅卷老师梅圣俞问苏轼:“你作文里写的那段素材,是从哪本书上看的?”苏轼说:“没出处,我编的。”
还有文章结尾的一处典故,“大家来找碴儿”。
君子如怒,乱庶遄沮。君子如祉,乱庶遄已。
——《诗经·小雅·节南山之什·巧言》
《诗》曰:“君子如祉,乱庶遄已。君子如怒,乱庶遄沮。”
——《刑赏忠厚之至论》
你没看错,苏轼把《诗经》里的句子背反了,这真有点儿让人哭笑不得。
但是,相比整篇文章的切题、立意、逻辑和文采,的确瑕不掩瑜。
我们再反思一下自己,很多同学往往是连切题的意识和方法都没有,连议论文要写明立意这样的规矩都不懂得,更不必说逻辑和文采了,却不停地说:“老师,这篇文章我素材不够、素材不新颖。”
真的是不懂规矩(规则)啊。
我们在前面设了一处悬念:欧阳修凭什么认为这篇文章是自己学生曾巩的作品呢?难不成考卷上有记号?
如果听说过“诗文革新运动”,你就会知道,欧阳修一跃成为文坛领袖,主要是因为他扛起了文学改造的大旗。他反对晚唐以来淫靡浮华的文风,倡导文从字顺的语言和关心现实百事的创作初衷。
欧阳修麾下的曾巩早就用质朴尚议的语言提出了“文以明道”的主张,但欧阳修没有想到,远在眉山的苏轼更加透彻地理解了他的文学理念,并在文章中将其充分地体现了出来。后来,苏轼接过了北宋文坛领袖的旗帜。
如果说前两条规矩不过是立意、结构、语言上的技巧,那么现在所讲的“规矩:现实精神”则体现了苏轼的考场策略,甚至是人生智慧。
回看苏轼一生的文艺路线,他写文章批评变法,写诗歌感叹民生,既有仕途失意的感伤,也有面对人生的达观态度。语文,或者说文学,已经成了一种工具、一种武器,可以用于表达,可以帮助战斗。而苏轼牢牢地站在真实世界的原点,向遥远的未来发出诗意的声音。
900多年过去了,再看今天高考的考查方向,仍然在以“生活”与“现实”为核心。
考向1:基础性——强调基础扎实
高考关注主干内容,关注考生今后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所必须具备、不可或缺的知识、能力和素养,因此要求考生对这部分内容的掌握扎实、牢靠。只有根深,方能叶茂。
考向2:应用性——强调学以致用
高考命题关注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生产生活实际等紧密相关的内容。避免考试和生活、学习脱节,坚持应用导向,鼓励考生运用知识、能力和素养解决实际问题。
考向3:体现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
使用贴近时代、社会、生活的素材,鼓励考生理论联系实际,关心日常生活、生产活动中蕴含的实际问题,体会课堂所学内容的应用价值。
如果你仔细研究过语文命题,就会从“劳动”“阅读”“纽带”这些主题词的背后看到整个社会的现实,所谓“窥一题而知天下事”。在阅读中,你会时时看到“科技”“人性”“民生”这些主旨。
现实主义的精神,是儒家传统下选拔人才的核心标准。
如果你在课上没有听过时政时评的分析,或者还不知道写作、阅读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那真的是不懂规矩(规则)啊。
我们总是想探究出题人的想法,总觉得自己所在的省份和年份情况特殊,总幻想可以找到一些与众不同的技巧,总是担忧今年会出现奇怪的题目……
其实,不是命题者命制题目,而是学科属性命制了题目,是社会现实命制了题目。
你没有理解学科的学习方法和思想,不关心现实生活,只想窥视题目,这完全是本末倒置,也是不懂得成功的规矩(规则)。
900多年来,风云激荡,但无论考试内容和形式怎么变,任何一个时代对人才的需求都不会变。那些真正的高手从不会计较考什么,因为他们知道,考试为人才而来,所以考试正是为他们而来,正是为选择他们成为所在时代的塑造者而来。
900多年来谁命题,试问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不谦逊地说,2022年的每一个作文题目,我的学生们都应有写之不尽的素材。大胆地说,2022年的每一个作文题目,写之不尽的素材都不应是我的学生们写作的最大亮点。
不妨以2022年全国新高考Ⅰ卷举例,其中所谈的本、妙的理念,是学习的好方法。先有基础,再生巧妙。取巧求胜者,终会败于以拙求远者。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手、妙手、俗手”是围棋的三个术语。本手是指合乎棋理的正规下法;妙手是指出人意料的精妙下法;俗手是指貌似合理,而从全局看通常会受损的下法。对于初学者而言,应该从本手开始,本手的功夫扎实了,棋力才会提高。一些初学者热衷于追求妙手,而忽视更为常用的本手。本手是基础,妙手是创造。一般来说,对本手理解深刻,才可能出现妙手;否则,难免下出俗手,水平也不易提升。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看了网上的几篇范文,我觉得它们恐怕并非“本手”“妙手”。
议论文写作的“本手”是什么?有概念的分析、清晰的逻辑、恰当的例证——这是议论之“本”。但许多范文,恐怕并没有什么章法,能做的就是举举例子、堆堆素材,最多加一些关联词——而这绝不是议论的“本手”与“妙手”。
还有几篇,一眼就能看出是以“创新”为主题的套作,通篇都是围绕“创新”的陈词滥调,但细看题目中并没有具体讲“创新”,强行套作的写法恰恰是题目中批评的使全局受损的“俗手”。
而且,大多数文章也不会把“下棋”这种动作延伸到个人行为和国家行为,不会把棋局延伸到人生方向和国策。教育之本是什么?是为了培养什么样的人?下面,我会以议论之“本、妙、俗”,分析议论文写作中的一些思路与方法。
我们先来逐句拆分一下题目。
“本手、妙手、俗手”是围棋的三个术语。【论证的背景/前提】
本手是指合乎棋理的正规下法;妙手是指出人意料的精妙下法;俗手是指貌似合理,而从全局看通常会受损的下法。【论证中的三个概念解释】
对于初学者而言,应该从本手开始,本手的功夫扎实了,棋力才会提高。【怎样做/方法论】
一些初学者热衷于追求妙手,而忽视更为常用的本手。【反观点/不能怎样做】
本手是基础,妙手是创造。【论证中的概念解释】
一般来说,对本手理解深刻,才可能出现妙手;否则,难免下出俗手,水平也不易提升。【反观点/不能怎样做】
从上面的分析就可以看出,出现两次的“反观点”其实语意基本重复,语句有点啰唆、冗余。
其实,题目不过包含了前提、概念、方法、正反观点,我再梳理和整合一下题目的逻辑。
“本手、妙手、俗手”是围棋的三个术语。【论证的背景/前提】
本手是……下法,妙手是……下法,俗手是……下法。……本手是基础,妙手是创造。【概念解释】
对于初学者而言,应该……【方法论】
一些初学者热衷于……否则,难免……【反观点】
其实,这样说要比原题目更加清晰、流畅。不信的话,我把题目的句子调整一下,你就会觉得读起来更连贯。
“本手、妙手、俗手”是围棋的三个术语。【背景】
本手是指合乎棋理的正规下法;妙手是指出人意料的精妙下法;俗手是指貌似合理,而从全局看通常会受损的下法。……本手是基础,妙手是创造。【概念】
对于初学者而言,应该从本手开始,本手的功夫扎实了,棋力才会提高。……一般来说,对本手理解深刻,才可能出现妙手……【正观点】
一些初学者热衷于追求妙手,而忽视更为常用的本手。……否则,难免下出俗手,水平也不易提升。【反观点】
梳理清楚了题目的逻辑,我们就可以继续确定写作的关键:立意。
立意已经清晰地体现在题目上:本手是基础,妙手是创造。
我们应该怎样做/方法论:对于初学者而言,应该从本手开始,本手的功夫扎实了,棋力才会提高。
那么,如何开篇呢?
我们先不谈任何炫技的写法,先试着用清晰的逻辑说明问题——这是议论之“本”。
从哪里说起呢?
要知道,这个题目之所以成立有一个大前提,而这个前提却被“刻意”隐藏了。这个前提就是,要有最好、最清晰的开篇。命题存在的前提是,下棋是可以用来谈人生策略的。
你看,这是整个题目的逻辑之本、含义之本。
先来写第一段:
欲谈行棋术语的深意,先问为何能以棋局来喻人世。自古以来,对弈便不单作为一种竞技娱乐存在,还为形象地理解人性与世界的多变、直观地把握为人处世的方法,提供了一种含蓄而富有哲理的方式。本文便试以行棋之道,一窥人世之理。
这便讲清了命题的背景,接着来谈题目中的三个概念:本手、妙手、俗手。
此间有许多写作的思路、方法、技巧,实在难以一一展开,课前不妨先在例文中揣度:
本手,合理而正;妙手,出人意料;俗手,全览则损。落子三手,实乃为学、立业、安国的三种正反方法。本手为基础,是底层的道理和实力;妙手为创造,是基础发展出的技艺和能力;俗手,是权益,往往是一时之需下的取巧与短视。
网上的很多范文,并没有清晰地分析概念。这是因为:一来是写作者将套作套到自己熟悉的主题里,二来是写作者根本就不知道议论文写作的基本方法。
在第二段中,我们至少做了三件事:
1.切题——解题之本;
2.解释概念——议论之本;
3.为后文铺垫——为学、立业、安国。
为学,以勤学苦练为本,方能炼出精妙之技。读书万卷、汗牛充栋、池墨尽染,方有雄文灿笔。立业,以有益社会为本,方能创出鼎新之业。袁老见城下饿殍,始有杂交稻济世;王选读报上国策,方能照排术升级。由本生妙,守正出奇,方是人生棋局的高手。
在这个主题下,会讲到大量的例子,我会把它们放在《决胜高考作文(下)》
之中。
再从反面论述:
相反,舍本逐妙,求奇忘本,便是人生棋局的俗手。近看为文者,弃“文以载道”之本,以堆砌杂糅、字怪文诞为妙,用通篇甲骨文字制造噱头,以不知所云伪装高深,能唬人一时,终无益于一能。旁观求学者,忘“学以致用”之本,空谈热门专业、钻营流量密码,各路“名媛”以“拼团”求关注,“三和大神”干一天玩三天,能快意一时,终无益于一世。远看立业者,食品公司不以质量、口味为本,失去口碑的甜品天王“××山”失去了如山之本;科技企业不以服务社会为本,“滴血验癌”夸大其词,被判诈骗的“女版乔布斯”伊丽莎白又何谈妙手立业?不得不感慨,俗手常被称为一时之妙,丢弃一局之本时方知其俗。
接下来,递进至“安国”部分。我们要分析社会大趋势,这将在立意格局上具有巨大的优势。
我在2022年的高考语文预测命题课中讲过,若高考命题谈及大小间的选择、本末间的取舍,正可联系中国的大事件,由此引申出预测二的主题词——“国之大者”。这是2022年《人民日报》中的高频词,形象地解读了什么是社会大趋势的“本手”与“妙手”。
安国,试问以何为本,以何为妙?
近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毛泽东的读书生活》一书有感。相比同代人蔡和森、邓中夏等,青年毛泽东起初对马列著作阅读较少。但他勤读深思、下乡调研、反复实践,如《讲堂录》中所说,“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则汗漫九垓,遍游四宇尚已”。他终将外来理论与中国现实巧妙结合,以家国民众为本、以知行实用为妙,下活了一盘东方大棋。
由此推知,中国走向独立、不断发展、迈向复兴的步步落子,皆是以人民为本。战略放弃延安时,毛泽东说“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地盘不是根本,人民方是一国之本。正是人民,创造了伟大的中国,“嫦娥飞天”“蛟龙入海”“天眼巡汉”,一切中国制造之妙,皆来自民生经济根本的稳固。面对偌大的中国,实现脱离绝对贫困的奇迹,方能“金瓯永固”;面对经济与环境的选择,为子孙留下绿水青山,就是后代的“金山银山”;面对疫情的重重考验,人民的生命安全至关重要,是真正的“国之大者”——这就是东方大国的“国之本手”“国之妙手”。
如何结尾?
我们试用一个方法:超越命题。
开篇说,以棋局喻人世,其实区区棋局哪里比得了现实的变化?这也就告诉阅卷者,本篇文章最大的价值不在于谈怎样下围棋,而在于谈为学、立业、安国的方法论。
以棋局喻人世,须知世界广大远非棋盘方寸之地,人间变化远胜棋局经纬之间。不落俗手,就要有战胜人性取巧钻营的远见;要有妙手,须先树知识之本、察人性之本、立现实之本。这正是我从试卷之上、棋局之外,看为学、立业、安国而得的思考。
这样不仅开篇与结尾呼应,还能超越命题的格局,写出现实的深意。
我们来看整篇文章的结构。
第一段,分析材料+论述前提。
第二段,分析概念+引出方法论,为后文做铺垫,并列结构。
论点:为学、立业、安国。
第三段,分论点,为学、立业+正面分析。
举例:袁隆平、王选。
第四段,分论点,为学、立业+反面分析,对比。
举例:学习相关、考试的故事。社会现象:“名媛拼团”“三和大神”。企业:“××山”“滴血验癌”。
第五、六、七段,分论点,安国+递进。
举例:《毛泽东的读书生活》,中国制造,国策分析。
第八段,总结全文,超越命题。
为了让整篇文章的引入和收尾更有文学性和设计感,同时贴合围棋这种传统文人雅趣的风格,我在开头和结尾各加了两句题诗。
人间烂柯常为喻,
棋上世事多有知。
我今落子为学本,
他日妙手更得之。
人间烂柯常为喻,棋上世事多有知。
欲谈行棋术语的深意,先问为何能以棋局来喻人世。自古以来,对弈便不单作为一种竞技娱乐存在,还为形象地理解人性与世界的多变、直观地把握为人处世的方法,提供了一种含蓄而富有哲理的方式。本文便试以行棋之道,一窥人世之理。
本手,合理而正;妙手,出人意料;俗手,全览则损。落子三手,实乃为学、立业、安国的三种正反方法。本手为基础,是底层的道理和实力;妙手为创造,是基础发展出的技艺和能力;俗手,是权益,往往是一时之需下的取巧与短视。
为学,以勤学苦练为本,方能炼出精妙之技。读书万卷、汗牛充栋、池墨尽染,方有雄文灿笔。立业,以有益社会为本,方能创出鼎新之业。袁老见城下饿殍,始有杂交稻济世;王选读报上国策,方能照排术升级。由本生妙,守正出奇,方是人生棋局的高手。
相反,舍本逐妙,求奇忘本,便是人生棋局的俗手。近看为文者,弃“文以载道”之本,以堆砌杂糅、字怪文诞为妙,用通篇甲骨文字制造噱头,以不知所云伪装高深,能唬人一时,终无益于一能。旁观求学者,忘“学以致用”之本,空谈热门专业、钻营流量密码,各路“名媛”以“拼团”求关注,“三和大神”干一天玩三天,能快意一时,终无益于一世。远看立业者,食品公司不以质量、口味为本,失去口碑的甜品天王“××山”失去了如山之本;科技企业不以服务社会为本,“滴血验癌”夸大其词,被判诈骗的“女版乔布斯”伊丽莎白又何谈妙手立业?不得不感慨,俗手常被称为一时之妙,丢弃一局之本时方知其俗。
安国,试问以何为本,以何为妙?
近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毛泽东的读书生活》一书有感。相比同代人蔡和森、邓中夏等,青年毛泽东起初对马列著作阅读较少。但他勤读深思、下乡调研、反复实践,如《讲堂录》中所说,“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则汗漫九垓,遍游四宇尚已”。他终将外来理论与中国现实巧妙结合,以家国民众为本,以知行实用为妙,下活了一盘东方大棋。
由此推知,中国走向独立、不断发展、迈向复兴的步步落子,皆是以人民为本。战略放弃延安时,毛泽东说“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地盘不是根本,人民方是一国之本。正是人民,创造了伟大的中国,“嫦娥飞天”“蛟龙入海”“天眼巡汉”,一切中国制造之妙,皆来自民生经济根本的稳固。面对偌大的中国,实现脱离绝对贫困的奇迹,方能“金瓯永固”;面对经济与环境的选择,为子孙留下绿水青山,就是后代的“金山银山”;面对疫情的重重考验,人民的生命安全至关重要,是真正的“国之大者”——这就是东方大国的“国之本手”“国之妙手”。
以棋局喻人世,须知世界广大远非棋盘方寸之地,人间变化远胜棋局经纬之间。不落俗手,就要有战胜人性取巧钻营的远见;要有妙手,须先树知识之本、察人性之本、立现实之本。这正是我从试卷之上、棋局之外,看为学、立业、安国而得的思考。
我今落子为学本,他日妙手更得之。
看过例文,再来看评分标准。立意、内容、结构、语言,这些都有围绕一等评分标准专业而熟练的设计。然后看看“发展等级”的要求,或等我们后面详解到,你便能看出对应的写作策略。
基础层级:一等作文评分标准(需要完全满足)
1.紧扣题意,中心突出
(1)题目立意
第二段,本文便试以行棋之道,一窥人世之理。
第三段,落子三手,实乃为学、立业、安国的三种正反方法。
第四段,由本生妙,守正出奇,方是人生棋局的高手。
(2)深刻立意
第七段,以家国民众为本,以知行实用为妙,下活了一盘东方大棋。
第八段,这就是东方大国的“国之本手”“国之妙手”。
第九段,这正是我从试卷之上、棋局之外,看为学、立业、安国而得的思考。
2.内容充实,感情真挚
第四段,读书万卷、汗牛充栋、池墨尽染,以及袁隆平和王选的例子。
第五段,“名媛拼团”、“三和大神”、××山、“滴血验癌”的例子。
第七段,《毛泽东的读书生活》的例子。
第八段,现实的中国情况。
3.符合文体,结构严谨
全文结构:总—分—总
第四、第五段,转折。
第六、第七段,设问+回答。第八段,递进。
4.语言流畅,字迹工整
发展等级:冲击满分(只需满足其一)
1.深刻
(1)透过现象看本质: 欲谈行棋术语的深意,先问为何能以棋局来喻人世。
(2)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 自古以来,对弈便不单作为一种竞技娱乐存在,还为形象地理解人性与世界的多变、直观地把握为人处世的方法,提供了一种含蓄而富有哲理的方式。
(3)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这正是我从试卷之上、棋局之外,看为学、立业、安国而得的思考。
2.丰富
(1)材料丰富。
(2)论据充足:文学、科学,中国、西方,阅读、生活,几方面都有涉及。
(3)形象丰富。
(4)意境深远: 正是人民,创造了伟大的中国,“嫦娥飞天”“蛟龙入海”“天眼巡汉”,一切中国制造之妙,皆来自民生经济根本的稳固。面对偌大的中国,实现脱离绝对贫困的奇迹,方能“金瓯永固”;面对经济与环境的选择,为子孙留下绿水青山,就是后代的“金山银山”;面对疫情的重重考验,人民的生命安全至为重要,是真正的“国之大者”——这就是东方大国的“国之本手”“国之妙手”。
3.有文采
(1)用词贴切。
(2)句式灵活。
(3)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大量工整对仗的句子、排比的句子,骈散结合、文白结合: 袁老见城下饿殍,始有杂交稻济世;王选读报上国策,方能照排术升级。由本生妙,守正出奇,方是人生棋局的高手。……面对偌大的中国,实现脱离绝对贫困的奇迹,方能“金瓯永固”;面对经济与环境的选择,为子孙留下绿水青山,就是后代的“金山银山”;面对疫情的重重考验,人民的生命安全至为重要,是真正的“国之大者”——这就是东方大国的“国之本手”“国之妙手”。
4.有创意
(1)见解新颖:“国之大者”,是当年讲解的重要时评主题;这就是东方大国的“国之本手”“国之妙手”。
(2)材料新鲜:“名媛拼团”、“三和大神”、“女版乔布斯”伊丽莎白“滴血验癌”的科技神话……
(3)构思精巧:文章前后各有一句题诗。
总之,这篇例文固然不同于我们印象中的文艺创作,但我们完全可以理性地看待这一点:任何文艺创作都是由基础的写作方法发展而来的,我们在中学阶段,就是要学到、用好这些基础的方法。而这些基础方法的核心就是,从命题规则出发。
通过第一章的学习,如果你已经接受了我的理念和方法,那我在此正式欢迎你加入真正的语文课学习,踏上科学、专业的提分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