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各省的高考作文评分细则在文字上略有调整,但基本思路、具体要求是高度一致的。我们来细致地拆解这些高分的准则。
基础层级:一等作文评分标准(需要完全满足)
1.紧扣题意,中心突出;
2.内容充实,感情真挚;
3.符合文体,结构严谨;
4.语言流畅,字迹工整。
发展等级:冲击满分(只需满足其一)
1.深刻;
2.丰富;
3.有文采;
4.有创意。
紧扣题意。 即从题目出发,紧密围绕题目的立意进行分析,这是考场写作的首要前提。偏离题意的、不符合题目的,甚至跑题的,都无法得到基础层级的分数。
要特别注意“紧扣”,这是一个非常严肃、严格的要求。在某些省份的要求中,“符合”题意只能被列入二类文,可见“紧扣”二字的重要性。
不妨再回头看看第二节课的“脱离评分标准谈高分没有意义”这节内容。
要牢记这个前提,我们在后面的解题中会不断地强调和分析。这是我们得到高分的第一准则。
中心突出。 即立意要鲜明且明确地出现在便于阅读的位置。我们来参照一下这条标准在二类文中的描述——“中心明确”。其实,“明确”的要求已经相当具体,要明白、确定,不要模模糊糊、模棱两可,但“突出”的要求更加强烈有力,要出现、要凸显。
很多同学做不到这一点,主要是因为他们并不知道有这样的要求,还有就是误以为把中心写得隐晦会有一种独特的美感,但更多的同学是没有能力提炼和突出中心——这就需要一定的学习训练。这也正是本书要努力解决的问题。
内容充实。 从反面讲,对应的是那些内容空洞无物的文章,即空喊口号、堆砌素材的作文。
也就是说,内容充实并不意味着要写很多例子。有时候,写很多无关的例子恰恰让作文变得空洞无物。
怎样才能让作文充实起来呢?首先要有一个符合题意的、明确的中心立意,还要有多元的素材、恰当的论证。这样,论点、论据、论证,以及它们之间紧密的关联,就成了一篇文章内容充实的保障。
不妨再回头看看第一节课的“有金句就能加分?”这节内容。
你看,我们以前在论点、论据、论证的准备上,有方向和侧重点上的错误,总是执迷于堆砌金句,思路易陷入细节,而没有构想过写成一篇好文,必须着眼于整体。而从细节到整体,从金句到好文,正是本书带领大家升级高分写作思维的节奏。
感情真挚。 从反面讲,对应的是那些抒情虚伪的、教条式的、口号式的作文。
当然,有时候同学们会觉得某些主题实在距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太远,说不出什么具体的内容,就只好用一些又玄又空的哲学论述和人生空想来应对。
对此,我们的解决方法是:一方面,为大家积累、讲解现实生活中的素材,用文学的思维方法观察和分析我们的生活,让大家成为善于观察和思考的人文主义者;另一方面,为大家讲解专业的分析方法和文学主题,让大家面对任何题目都有分析的技术和立场。
分析方法,是我们本书的核心内容。
文学主题,是我们下本书的核心内容。
我们先讲技术,再讲立场,其实是希望大家先学好操作方法,迅速上手,有所提高。至于立场,则是我们从题目出发,追求更高分数的进阶内容。
符合文体。 高考会进行很多的文体考查,除了议论文、记叙文外,我们还见过书信体、演讲稿。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
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们用眼睛看他人、看世界,却无法直接看到完整的自己。所以,在人生的旅程中,我们需要寻找各种“镜子”、不断绘制“自画像”来审视自我,尝试回答“我是怎样的人”“我想过怎样的生活”“我能做些什么”“如何生活得更有意义”等重要的问题。
毕业前,学校请你给即将入学的高一新生写一封信,主题是“如何为自己画好像”,与他们分享自己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这样的文体不仅有自己的表达特色,还有独特的应用特色。从这个角度讲,高考作文命题的实用性越来越强,要求大家在不同场景下更好地进行表达。
结构严谨。 很多细则里还有一条并列级的要求——“层次分明”。想达到这个要求并不容易。如果说做到“中心突出”,还可以用一些简单粗暴的方式来反复强调中心句的话,那么做到“结构严谨”则必须具备整体性的谋篇布局的意识和方法,以及训练有素的几种结构组合的写作经验。从意识到方法,再到经验,这对于日常缺乏写作专业学习和训练的同学来说,是很难达到的。
说得简单一些,这条标准可以被概括为——“有章法”。这也是我在课上经常表扬同学们文章的话。不妨再回头看看第一节课的“‘散步’也能得高分?”这节内容。你就会明白,这真是不易做到的事情。当然,这也是本书在第三章第三节课要和大家共同挑战的难题。
语言流畅。 何为流畅?听起来抽象,但其实你一读内容就知道什么叫流畅、什么叫别扭、什么叫佶屈聱牙。只是我们不能写完再来判断,那“字已成卷”,就没法改变了,必须在动笔之前就知道如何写出流畅的语言。
流畅的语言必然有其标准,写出流畅的语言必然有其方法。简单来说,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提供了方法,经典的现代汉语著作提供了参照,我们完全可以从方法到例证,从解析到练习,带大家一步步写出文字流畅自然的好文章来。
我们还会针对语言进行进一步的升级教学,使其达到特等评分标准——“有文采”。方法自然也尽在本书中。
字迹工整。 说起这条标准,我就有点惭愧了。我制作过一套“准书法教学”的书法课,融合了考场写字与书法绘画艺术。这套内容还是颇受欢迎的,后来不断有同学来找我要这套视频。但我对这套课程期望太高了,亲自要求下架了原视频,下决心要做一个更棒的版本出来。然而,一晃四年过去了,“更棒的版本”还高高地放在我的期待和想象之中。现在,我写下这段话,就是为了请大家一起来批评、鞭策一个打着理想主义旗号的有拖延症的人。
但我也要澄清,我肯定是不懒的,最多只是更加擅长找到好听的理由而已吧。
所以,我一定至少在完成这套书后,加快进行这套考场书法课程的更新制作。
在此之前,请大家参照最朴素的标准:横平竖直、笔画清楚、字号大小相当。我相信,把字迹写得工整,绝对是一件态度和决心大于方法的事情。
以上是我们要在一篇文章中完全达到的标准,看起来的确颇有难度,但更大的难度在于,它们每一条都是相互影响的,很难进行完全独立的评判。
比如,你的作文内容充实,但跑题,那只能算是一篇充分的跑题作文,就要算到三等或四等作文里去了。
为了表现这些标准间相互影响的关系,我做了下面这张图表(仍需要结合具体情况判断,满分60分)。
续表
从上页的表格中,我相信你可以看出两个规律。
一是不符合“紧扣题意,中心突出”这一要求的作文,是无法成为一类文的。所以,我会在后文反复讲解和训练切题的方法。
二是好作文像任何一种艺术品一样,需要各个板块相配合,才能在整体上体现出高水平。这不太像理科知识那样有较清晰的分界,无法单个突破。提高作文成绩是一个缓慢而整体的过程,但一旦提高,则是与从前高下分明的阶段性跨越。
因此,我会讲很多例文,让大家更容易掌握写作的方法。
我们可以将“发展等级”简单地理解为“满分标准”。
以下四条标准,做到任何一点,作文都可以冲击满分。
我猜想,相比“一等作文评分标准”,大家更关注“满分标准”——即使有些人连“符合题意”这样的二等文标准都还达不到。
这很正常,不想拿满分的考生不是好考生,但只是“想”拿满分的考生真的不是好考生。
如何从“想”到“为”,还需要我们有一系列操作。
怎么做呢?请允许我先不详细介绍这些标准,而是把它们列在下面。
原因在于:第一,从学习的状态来看,大家不妨先达到“一等作文”的要求,再来挑战“满分作文”,这样循序渐进方能行稳致远;第二,从讲解的逻辑来看,我们还没有对写作基本的理解,就开始讲解“满分标准”,将是对我们师生共同的考验和消耗。
所以,不妨让我们看一眼这些满分要求和官方条例,然后将目光移回到脚下的地面。一起出发吧。
(1)透过现象看本质;
(2)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
(3)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1)材料丰富;
(2)论据充足;
(3)形象丰富;
(4)意境深远。
(1)用词贴切;
(2)句式灵活;
(3)善于运用修辞手法;
(4)文句有表现力。
(1)见解新颖;
(2)材料新鲜;
(3)构思精巧;
(4)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
(5)有个性特征。
我们先试着用刚刚分析过的“一等作文评分标准”和“发展等级评分标准”,来判断一下下面这篇被评为满分的作文到底应该得多少分呢?
2020年高考,浙江卷作文题是关于“坐标与错位”的。有考生写出了一篇满分作文,由于该文章用典繁多、文字晦涩、立意模糊,一时间在网上引起了热议。
我从该满分作文中选了开头段,大家不妨感受一下其风格。
现代社会以海德格尔的一句“一切实践传统都已经瓦解完了”为嚆矢。滥觞于家庭与社会传统的期望正失去它们的借鉴意义。但面对看似无垠的未来天空,我想循卡尔维诺“树上的男爵”的生活好过过早地振翮。
我猜,这段话的意思是:在现代社会中,传统家庭内的关系正在发生变化;我想摆脱来自家庭内关系的束缚,去过更加自由、自我的生活。
上文两种表达,哪个更好呢?
如果没有一个标准的话,确实无法妄谈好坏。幸好,高考作文的评分有明确的标准。我们来看一等作文关于语言风格的标准说明:
符合文体,语言流畅。
如果依照这两点来看,此文可否列入一等呢?
我认为,不能。
从文体上来看,高考写作要求的是写出一篇现代白话文作文,该文本中大量古奥的选词当然不符合文体要求。从语言的流畅度上来讲,这篇作文用词过于偏僻,如“嚆矢”“振翮”,明显不能带来阅读的流畅感。
一篇连一等作文的标准都达不到的作文可以得到满分,原因是什么呢?恐怕是因为他表达的主题很深刻,运用的典故很文雅。的确,晦涩而繁多的典故很容易让读者以为这是一篇颇为深刻的文章。不过,如果一等作文的标准都达不到,又如何能跨过一等作文的评分来给予发展等级的加分呢?
我们暂且不论它是否符合发展等级的加分要求,也不论它是否符合一等作文评分标准中“中心突出,结构严谨”这些要求,单以上文提及的“符合文体”和“语言流畅”这两条标准来看,这篇作文就已经是一篇无法达到一等作文评分线的文章。
也许你会认为我按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来做评判略显刻板,那么不妨读一读我在下文的分析。
在进入主题前,请允许我先讲一个小故事。
1869年,美国发生了一桩著名的“马粪争夺案”。没错,的确是争夺马粪。在那个时代,马车是主要的运输工具,马粪遍地都是。而马粪是非常好的肥料,所以会有人专门收马粪。
这一年的4月6日,两个帮工在路上捡马粪。他们从晚上6点干到晚上8点,在马路上堆起了18堆马粪。两个一心做事的人,大概幸福到忘记考虑后续,所以等他们收集了累累硕果后才意识到,他们根本搬不走这么多堆马粪。于是,他们决定回家取车来搬。留下18堆未做标记的马粪,两人开开心心地回家去了。
第二天上午,一名路人惊喜地发现路面上有18堆马粪,就马上去问巡逻队这些马粪是否有主人,巡逻队表示并不知情。于是,这名路人就把马粪全部运回了家。
等到中午,当两个帮工来收他们的劳动成果时,发现路面上空空如也。他们立刻四处打听,很快问到了前面的那个路人。双方争执不下,各执一词。马粪固然是属于马的,马是属于马主人的,不过看来马主人是放弃了对马粪的所有权。那么,帮工就认为这是他们通过劳动形成的18堆马粪,应该属于他们。路人则认为,马粪落在地上是公家的,谁取走就算是谁的。他们谁也说服不了谁,最终他们上了法庭。
请问,马粪应该判给谁呢?
法官给出了一个非常公正的判定——判给了两位帮工。
判定背后的思考方式最为重要:跳出18堆马粪这一点点社会财富,从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来分析问题。
假设我们把18堆马粪判给两个帮工,那么人们就会意识到,凡是由人们劳动创造的财富,都应该被尊重、被保护,而不能在路上见到好东西就随便拿走。这样,保护财富的社会成本就会非常低,不用那么多警察、保安以及围栏,而这些节约出来的钱可以继续用在社会发展上。久而久之,人们就会更加努力地创造财富,社会会变得越来越有创造力,也会越来越安全。
相反,假设我们把18堆马粪判给那名路人,那么人们就会觉得,只要是没人看管的东西就可以趁机拿走。于是,人们就要花很大的成本来保护自己的财产,要雇用警察、保安,要建立监狱、设置围栏等,社会成本会很高。久而久之,一方面人们不愿意去努力创造财富,社会创造力逐渐降低;另一方面人们习惯于处处防范自己的财产被偷,社会成本激增。
跳出区区18堆马粪来决定如何判决,其本质是鼓励人们创造财富、为财富做标记。由此引申下去,这个判决能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
你能够明白我举这个例子的目的吗?
回到前文提到的浙江满分作文一事中,我们关心的其实并不是这区区一篇作文是不是应该得满分,而是从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来看,这一评分到底在引导学生去写什么样的作文,在引导整个社会去欣赏什么样的文章。
高考的本质是选拔人才,那么,请问这样的满分在为现实社会选拔什么样的人才呢?
如果以此类作文为榜样,可以想象,接下来的很长一般时间里,学校里缺乏判断力的老师可能就会倡导学生写这种堆砌典故、生僻字词的文章,一些培训机构会设计写这种作文的公式模板、大招套路,许多作文书也会选编晦涩难懂、不知所云的例文……几年后,经过这种写作训练的学生进入社会,习惯性地用这种深奥难懂的句子去发邮件、写通知、编剧本、写歌词、写新闻、撰小说……请问,即使我们鼓励不拘一格降人才,这样的语文,是大多数人想学的语文,是大多数老师愿意教的语文吗?
换个角度来看,新高考一直强调“立德树人”。这听起来非常空泛,但仔细想想,如果所有教育者都朝这个方向努力,所有作文书都整理这个方向的例文,那么至少我们会生活在一个方向明确而幸福的社会之中。
而“发展等级”中的评分细则“透过现象看本质”,就是指不能局限在对一人一事、一文一典的评价上,要从更大的现实层面,并深入到社会影响来分析问题,这样才是真正的深刻,而不是看起来很深刻。
再讲一个故事,借此分析此事件可能带来的更恶劣的影响。顺便,我想向读者示范一下,怎样运用典故才能真正做到有利于读者理解作者的观点。
1608年的一天,一生致力于鼓吹君权神授的英国国王詹姆士一世,感觉自己有一种神之使者般的超能力。为了证明自己具有超凡的理性,他想去法庭判案,这样不仅可以过一把当法官的瘾,还能顺便炫耀一下他充满智慧的头脑。
没想到,首席大法官爱德华·柯克恰恰是一个硬碴儿,他直接拒绝了英国国王的要求。
柯克大法官留下了一段非常精彩的回答:
“上帝赋予陛下丰富的知识和非凡的天资,但是陛下对英格兰王国的法律并不精通。涉及陛下的臣民的生命、继承动产或不动产的诉讼,并不是依自然理性来决断的,而是依技术理性和法律的判断来决断的。法律乃一门艺术,一个人只有经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才能获得对它的认知。”
这段话总结起来就是说,专业的事情要由专业的人来做。
高考作文有明确的评分标准,以之作为学生写作的目标、教师教学的参考,是高考科学、公平、公正、公开的证明。有明确的标准在,从学生到老师,再到普罗大众,才能够理解语文教学,才会尊重规则。
阅卷者要按照评分标准阅卷,而不是按照个人的喜恶阅卷。这并非刻板,而是对阅卷工作的要求,是阅卷者专业水准的体现,更是对所有考生命运的负责,对整个高考选拔人才严肃性、公正性、科学性的维护。
没有依照评分标准评分的满分作文,带来最为恶劣的影响就是有“法”不依,破坏高考评分规则在社会中的科学性、权威性和可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