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课
规则:你不理解规则,所以你无法得高分

上节课分析过,要想写作得高分,必须先走出从前的认知误区。如果一直按照旧有的、自以为正确的想法去阅读和写作,就只能一直得不到高分。

这节课我们来思考,走出旧思维的误区之后,要建立什么样的新思维。这种思维,是真正的高分思维,是考场写作的专业思维,是议论文写作的科学思维。

它可以被总结为一个词:规则意识。

规则意识才是高分思维

脱离评分标准谈高分没有意义

我们先来一段轻松、愉快的想象:经过一段时间的作文学习,你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成了一个写作文高手。不仅如此,后来的你讲话条理清晰、引人入胜。更加厉害的是,工作后的你经常在项目的总结大会上赢得阵阵掌声……站在台上,看到所有人的眼中闪耀着光芒,满是羡慕和崇拜,你不禁想起在杨洋老师作文课上听到精彩写法的那些夜晚,窗外的星光就是如此明亮。

那么,如果你有了孩子,如此成功的你会不会把杨洋老师的作文方法教给他呢?

没错,你犹豫了。虽然不知道为什么,但是你总觉得哪里有点不对劲儿。

我来说说我的答案。

首先,我就是经过作文学习,不断磨炼写作和演讲技能,慢慢得到很多同学的认可和信任的。但评价我孩子的作文成绩的,不是我、不是高考标准,而是他的语文老师。我对他的语文老师完全不了解,对这位老师的教学要求完全不了解,对他们学校的语文教学规划也完全不了解,而我孩子的作文成绩是由他的老师给出的。

这时候,我讲给孩子一些与学校教学不一致的内容,一方面,会给人家老师添乱,甚至给人家添堵;另一方面,也会让孩子对学校的老师产生怀疑。这对于一个还处在基础学习阶段的小学生来说,肯定是不必要的。

我的孩子语文成绩并不拔尖,而且经常分不清前后鼻音、写错字、写倒笔画。有一次,孩子看到我出的新书,就问我,能不能送自己的语文老师一本。我吓了一跳,心想这要是遇到一个敏感的老师,人家八成以为是家长故意要给老师上一课呢。于是,我赶快说:“爸爸的书水平不高,不要送老师。”——其实我想说的是,“你要靠自己的努力在学校里赢得荣誉,而且你会得到比爸爸更多的荣誉”。

这个故事讲出一个高分作文背后的逻辑:作者与评者的关系。

作文想拿高分,首先要知道这个作文是写给谁看的,是谁给你评分的。脱离了对评分者的判断来谈高分,就像脱离了食客的需求和口味来制作食物一样,结果都是费力不讨好。

诺贝尔文学奖评选时,我的朋友、同事等都对我送上了温暖的祝福和安慰,谢谢大家!因为我童年时有一个无忌的梦想(想得诺贝尔文学奖),这个梦想成了我在课堂上的一个自嘲梗,但也成了亲朋好友对我的温暖祝福。不过,不知道大家是否知道,一部作品能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一个重要条件是,它的译本要足够好。莫言获奖后特别感谢了他的译者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一位美国汉学家。正是他精彩的翻译,才能让莫言的作品产生了世界影响力,才能让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委更好地评价莫言的作品。

无论是小学生写作文,还是大作家拿诺贝尔文学奖,只要涉及评价,就不能脱离作者与评者这对关系。

在高考语文教学中,考生和阅卷者这对关系非常重要。谁都清楚,把考生的命运交给某一个人来决定,很明显是容易出问题的。所以,高考评分就采用了双评制、复审制等方法,就是为了不让某个阅卷者对考生的成绩产生绝对影响,而让一种有共识的制度——评分标准成为最后的裁定者。

因此,想在高考中得到写作高分,理解评分标准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在写作课的开始就会讲解评分标准和应对策略,这是参透作文评分的关键。

这也解答了一个大家长久以来的疑问,为什么有时候我们拿一篇满分作文去问自己学校的老师,他却能讲出很多不好来。因为他有他的评价标准,有自己的教学偏好。你拿他的教学方法换一所学校去问,恐怕得到的又是另一番完全不同的评价。

这时候,你要感谢高考语文,它是一门在相对合理的阅卷制度保证下的考试。只要按照评分标准写作,你就一定会得到一个相对公平的分数。

脱离题目评作文没有意义

当我们评价一个人是好人的时候,言外之意是什么?一般说来,是指他对待别人的方式符合社会的普遍评价标准。当我们评价一个人是好老师的时候,言外之意是什么?一般说来,是指他对待学生的方式符合社会的普遍评价标准。

那么,当我们评价一篇文章是高分作文的时候,言外之意是什么?

大家往往就会说,文采好呀,素材新颖呀,句子漂亮呀……

其实答案只有一个——它符合评分标准。这也表明了作文与题目的重要关系。

我和助理老师经常收到一些同学发来的作文,请我们来评价一下他们的文章写得如何。但是,其中一些作文竟然连配套的命题材料都没有。那一刻,我觉得问题不是作文写得好不好,而是这些同学缺少对一篇作文“好”的前提的基本认知,就是文章必须与题干配套出现——脱离题目谈高分作文,就相当于脱离学生谈好老师,脱离人类谈博爱,脱离现实谈理想……

作文题目与高分作文,是必须同时存在的,就像任何一个数学题目和它对应的答案,是要同时存在的一样。你不能拿着一个“2”的答案,来问老师这个题目解得对不对吧?同样,你也不能拿着一篇作文,就来问老师这篇作文能得多少分。毕竟,在某个特定的题目下,你这篇作文可能就是个跑题作文,不管你写了多少好句子、用了多少好素材都没有意义。

同学们还往往会把考场作文和课本上学的经典诗文在创作逻辑上混淆,其实它们是相当不同的事物:考场作文,是先有题目,再结合题目进行写作;而经典诗文往往是触景生情、借事发挥,有相当的自由度。所以,要想写好考场作文,理解题目需要你写什么、怎样写,比你准备了什么素材呀、金句呀,要重要得多。

大家可以看看白居易、苏轼在科举考场上的策论,和他们被选入语文课本的诗文,从形式到内容,都是大相径庭的。

很多同学幻想拿着一篇满分例文或者万用素材、押题内容,去考场上碰运气。如果碰到了,当然很开心,甚至觉得作文不过就是拼凑来的而已。但碰不到,肯定是更大概率的事情。其实最合理的策略应该是,充分了解题目的要求,然后针对性地进行准备。

作文高手的平常心、平常法

小时候,我们总想做一些与众不同的事。

长大后,我们才发现,得先做好一些大家都在做的事。

考场作文不是出给一个人的,而是出给一群人的;考场作文也不是为了选拔一个人的,而是为了选拔许多人的。但很多同学并不理解这一点,都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特例、一个特殊的存在、一个和大众完全不同的人,于是采取了一些“自绝于大众”的训练方法。比如,学写一些自己都看不懂的句子,使用一些大众不再使用的字词,引用一些老师都没听过的名句。

作文想得高分,第三个要弄清的关系,就是个人与大众的关系。作文想得高分,不是要做与大众背道而驰的事,而是要把大众应该做的事情做得更好。

在考场上,如果别人都在根据自己的偏好写作,而你能结合评分标准写作,就显得你比别人更专业;如果别人在用评分标准生套例文,而你能结合题意具体分析,就显得你的作文比别人的更切题;如果别人结合题目写了一篇规规矩矩的五段式议论文,而你能运用更丰富的论证技巧,就显得你的作文比别人的更有说服力;如果别人用很普通的技巧写了一篇大白话作文,而你能运用准确、优雅的语言,就显得你的作文比别人的更有文采……这些情况发生的前提都是,大家本身有许多一致的地方,你只是比别人做得更好一些。

列夫·托尔斯泰在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的开篇写道:“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借用到高考作文中同样成立:高分的作文都是相似的,低分的作文各有各的问题。高分作文都是依照评分标准写作的,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而低分作文则会通过极有想象力的各种尝试,得到实至名归的低分。

我猜想考生这样做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周围的高手太少,以至于他对高手产生了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误以为高手都是通过一些不为常人所知的手段而成为高手的。

其实恰恰相反,高手只是把一些平常的手段做到了极致而已。最终你会发现,高手取胜,靠的是平常心、平常法,而很多人却总以为可以依靠旁门左道、大招补药,于是败在了心态、败在了方法,然后又转而去找新的旁门左道、大招补药,于是进入新一轮的失败。

谁都想在众多考生中脱颖而出,于是大家都站到了自以为与众不同的阵营里。但你会发现,失败的阵营里总是人满为患,而成功的道路上却人迹罕至。我们不禁会疑惑地问:他们为什么总是要挤到人多的地方去呢?而我们则恰恰要默默地回到大众路线上来,用专业的方法做符合规律的事情。 gJf8ZInR1Y0dcWjLdzBaksBDfabr68QM7+mB9h3kgJVaQmWLYVgcgak1QZzCx8t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