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3 君主的两个心腹大患

[原文]

人主有二患:任贤,则臣将乘于贤以劫其君;妄举,则事沮不胜。故人主好贤,则群臣饰行以要君欲,则是群臣之情不效;群臣之情不效,则人主无以异其臣矣。故越王好勇而民多轻死;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桓公好味,易牙蒸其子首而进之;……故君见恶,则群臣匿端;君见好,则群臣诬能。人主欲见,则群臣之情态得其资矣。故子之托于贤以夺其君者也,竖刁、易牙因君之欲以侵其君者也。其卒,……桓公虫流出户而不葬。此其故何也?人君以情借臣之患也。

人臣之情非必能爱其君也,为重利之故也。今人主不掩其情,不匿其端,而使人臣有缘以侵其主,则群臣为子之、田常不难矣。故曰:“去好去恶,群臣见素。”群臣见素,则大君不蔽矣。

[作者智解]

君主有两个患害:一是选用了贤能的人,这个人就会凭自己的能力劫持国君(架空国君);二是选了无能的人,又办不成事。

如果君主喜欢贤能的人,群臣就会假装是贤能的,掩盖自己的本性。群臣的本来面目显示不出来了,君主也就没办法知道谁好谁坏了。

也就是说,君主喜欢什么,群臣就假装成什么样。所以,越王好勇,则民多轻死;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为了减肥和讨好);齐桓公喜欢美味,易牙就蒸了自己的儿子献上。国君暴露了自己厌恶什么,群臣就会隐匿自己身上这些差的部分;国君暴露自己喜好什么,群臣就假装擅长这个。于是,易牙顺着齐桓公的所欲获得赏识,最后侵夺齐桓公的权力,导致后者被饿死,蛆虫从尸体上爬出了门,也没人收葬。为什么呢?是因为国君把自己的底细借给了臣子,臣子借之为害。

臣子的本性,未必是爱国君,只爱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罢了。如果人主不掩盖自己的本情(喜好),不藏匿自己所厌恶的方面,那么人臣就缘之讨得信任,然后侵夺君主。如此,田常那种弑君的事就不远了。所以说,去掉君主所好所恶,不显露,这样群臣就能露出自己的本来面目了,则国君不被蒙蔽。

(韩非子认为,君主不能把自己喜好什么、厌恶什么,透露给臣子,免得臣子趁机欺世盗名来骗得领导的信任和宠爱。秦始皇很信奉韩非子的这个观点,生怕身边的人把自己的情况泄露出去,乃至自己去了哪里,都不许泄露。

关于这个隐秘、保密的话题,在《主道》篇中已经谈过,在本段中韩非子则说得更明白。) qdCggamLfDV1tRx+U/gtvGsd5RkzpY3l6jGMXdNWN8JvFMyBiC6MvtP/w6sxJKR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