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故人主有五壅:臣闭其主曰壅,臣制财利曰壅,臣擅行令曰壅,臣得行义曰壅,臣得树人曰壅。臣闭其主,则主失位;臣制财利,则主失德;臣擅行令,则主失制;臣得行义,则主失明;臣得树人,则主失党。此人主之所以独擅也,非人臣之所以得操也。
人主之道,静退以为宝。不自操事而知拙与巧,不自计虑而知福与咎。……故群臣陈其言,君以其言授其事,事以责其功。功当其事,事当其言,则赏;功不当其事,事不当其言,则诛。明君之道,臣不得陈言而不当。是故明君之行赏也,暖乎如时雨,百姓利其泽;其行罚也,畏乎如雷霆,神圣不能解也。故明君无偷赏,无赦罚。赏偷,则功臣墯其业;赦罚,则奸臣易为非。是故诚有功,则虽疏贱必赏;诚有过,则虽近爱必诛。疏贱必赏,近爱必诛,则疏贱者不怠,而近爱者不骄也。
所以君主最怕五样东西:臣子把君主封闭起来,臣子拥有财利权,臣子擅自发号施令,臣子得以对人行义(收买人心),臣子树人。(树人,树就是种树的意思,指大臣提拔安插扶植自己的人。)
臣子把君主封闭起来,主子就失去了位子;臣子掌握财利权,君主就失去了德(无法施惠施德于别人了);臣子擅自发令,君主就没有了控制力;臣子行义,君主就失去了好名声;臣子树人,则国君被孤立。这些都是人主应该独自握有的,不是人臣可以持有的。
人主之道,在于静退。不亲自操办事情,但是知道下面的人谁是巧的,谁是拙的,不自己思虑,但是知道什么是有利的,什么是有害的。下属提了一项提议,然后去行动,最后应验了,事情增加了成效,与他当初说的相合,这样就可以赏罚了。具体就是:群臣都陈言,说出自己的想法,国君按他们说的,授给他们事情去做,最后根据他们说的,来责求他们做成的效果。效果达到的,就进行赏,效果没达到的,就罚。明君行赏,就像及时雨一样,百姓受利;行罚的时候,也要可怕如同雷霆。所以,明君没有侥幸可以给的赏赐,也没有可赦免的刑罚。
如果侥幸能拿到赏赐,那么功臣就不努力了;刑罚说好了却可以赦免,那么奸臣就更易为非了。有功的话,就是关系不近的人,也要赏;有过的话,就是关系亲近的人也要罚。这样,远处的人不会怠慢,近处的人也不敢骄横了。
以上内容说得很多也比较明白,而且韩非子在后面的篇章里还有详细的解说,所以,我们这里只解读最后一句“明君没有侥幸可以给的赏赐”。这个道理比较简单,我们看一下申不害的故事。
韩昭侯对申不害说:“我搞的法度,很不好推行。”申不害说:“一切要按法令办,有功的就赏,有能力的就授官。可是,您有了法,却在封官给赏的时候,又听左右的请托,所以法令行不起来啊。”韩昭侯说:“我知道了。以后一切我都按法令来。”
申不害论述的也是依照法来赏罚,不要送人情。
不久,申不害请求给自己的堂兄封个官。韩昭侯说:“这可是我从你那儿学到的。要是我答应你的请求,就是没落实你前面的建议,我不能答应给他封官啊。”申不害赶紧谢罪。
这里,申不害想照顾自己的堂兄,也就是韩非子说的,“明君没有侥幸可以给的赏赐”。
可以给下级赏赐、好处,但一定是基于干好干坏的赏罚。如果是平白无故的恩惠,那么人们拿习惯了,就不努力了。避免使上级的仁义,成为下级的把柄。
不过,也有句话叫“恩惠换忠诚”。平白无故地发钱,也能增加好感度。基于这个角度考虑,又可以给下属发福利了。那么发福利的话,比如红包怎么发呢?一定要采取随机的方式,不能让人摸到规律。被摸到了规律,发红包就成了义务,不发还落埋怨了。
在博弈中,要着重强调的就是不能被对手摸到策略规律。譬如,某守门员的习惯是八成向左扑球,一旦进攻者掌握了这个规律,就便于破门了。所以,即便恩惠换忠诚,这个恩惠也不要有规律,否则又会被下属窥伺和迎合。你决定谁乖就给谁发福利,可能奖励的就是假老实的人。如果仅仅是为了发钱换取忠诚,那就不要设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