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者,万物之始,是非之纪也。……故虚静以待,令名自命也,令事自定也。……形名参同,君乃无事焉,归之其情。故曰:君无见其所欲,君见其所欲,臣自将雕琢。
道,是万物的开始,是非的线索。君主要虚静地守着道,判断事物的实际发展是否和宣称的一样,然后加以裁决。所以说,国君不要暴露自己所欲的是什么,国君暴露自己想要什么,臣子就会自我雕琢和迎合。
儒家强调君主的道德示范作用,那样君主当然要展现出自己想要什么。但韩非子并不赞同。君主示范什么,表明自己推崇什么,就会被臣子探知,来假意迎合讨好。而实际他可能并非好人,这样,君主就选错了人。所以,他说君主应该虚静,而不要示范什么,甚至君主要隐藏自己的愿望。
比如,国君暴露出自己希望人们俭朴,于是臣子就故意俭朴,得到君主抬爱,实际是骗了君主。关于这个,可以举曹操的例子。
曹操这人特朴素,他的被子,每条都盖了十年,他每年把被子拆了,补补纳纳洗洗,再接着用。当时的官吏、富民都继承了东汉时期的奢靡之风,身上穿的都是带花纹的丝绸衣服,脚上穿的都是紫金黄丝织的鞋。曹操看了很不满意。一次,曹操从江陵跑回来,带了几双彩绣的丝履,给了家里人,还嘱咐家里人得一直把这鞋穿到不能再穿为止,不能中途就扔了,也不许照着这鞋的样子再做新的。
因为曹操特俭朴,上行下效。丞相府的两位高级领导,一个叫毛玠,一个叫崔琰,也清正廉明,带头搞俭朴,选人也光选节俭的“抠搜鬼”。丞相府里一个叫和洽的人,跑去给毛、崔二人提意见,说:“天下人才的所长是多种多样的,不能光用节俭这一个标准去选。现在朝廷里议论,对于穿着新衣,坐着豪华车的,就说不是清官;而当个大领导,脸面胡子也不修饰,衣服皮裘又旧又破,这样的就说是廉洁。搞得如今的士大夫都故意把衣服弄脏弄破,好车子和好衣服都藏在家里。一些朝臣大吏,上班进府寺还自己带着工作餐和饭盒。所谓建立教化,最可贵的是要中庸,这样才能长久和继续下去。各种偏激过分的行为,其中都有伪。”
这话说得很有道理。曹操本人俭朴,也喜欢俭朴,下面的官员知道了,就都故意穿得破破烂烂,最后获得曹操的赏识,升官发财,但是这些人也许在家里藏着锦衣玉食。所以,曹操就被蒙骗了,得不到真正的人才。
须知,博弈双方的策略选择,一定是在基于对方的策略选择的前提下进行评估和选择的。那么,封锁信息,就是博弈者的首要原则。所以韩非子说,君子喜好什么,讨厌什么,不能表现出来,通过信息封锁,让下面的人没了策略分析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