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者,万物之始,是非之纪也。……故虚静以待,令名自命也,令事自定也。……形名参同,君乃无事焉,归之其情。故曰:君无见其所欲,君见其所欲,臣自将雕琢。
道,是万物的开始,是非的线索。君主要虚静地守着道,判断事物的实际发展是否和宣称的一样,然后加以裁决。所以说,国君不要暴露自己所欲的是什么,国君暴露自己想要什么,臣子就会自我雕琢和迎合。
儒家强调君主的道德示范作用,那样君主当然要展现出自己想要什么。但韩非子并不赞同。君主示范什么,表明自己推崇什么,就会被臣子探知,来假意迎合讨好。而实际他可能并非好人,这样,君主就选错了人。所以,他说君主应该虚静,而不要示范什么,甚至君主要隐藏自己的愿望。
比如,国君暴露出自己希望人们俭朴,于是臣子就故意俭朴,得到君主抬爱,实际是骗了君主。关于这个,可以举曹操的例子。
曹操这人特朴素,他的被子,每条都盖了十年,他每年把被子拆了,补补纳纳洗洗,再接着用。当时的官吏、富民都继承了东汉时期的奢靡之风,身上穿的都是带花纹的丝绸衣服,脚上穿的都是紫金黄丝织的鞋。曹操看了很不满意。一次,曹操从江陵跑回来,带了几双彩绣的丝履,给了家里人,还嘱咐家里人得一直把这鞋穿到不能再穿为止,不能中途就扔了,也不许照着这鞋的样子再做新的。
因为曹操特俭朴,上行下效。丞相府的两位高级领导,一个叫毛玠,一个叫崔琰,也清正廉明,带头搞俭朴,选人也光选节俭的“抠搜鬼”。丞相府里一个叫和洽的人,跑去给毛、崔二人提意见,说:“天下人才的所长是多种多样的,不能光用节俭这一个标准去选。现在朝廷里议论,对于穿着新衣,坐着豪华车的,就说不是清官;而当个大领导,脸面胡子也不修饰,衣服皮裘又旧又破,这样的就说是廉洁。搞得如今的士大夫都故意把衣服弄脏弄破,好车子和好衣服都藏在家里。一些朝臣大吏,上班进府寺还自己带着工作餐和饭盒。所谓建立教化,最可贵的是要中庸,这样才能长久和继续下去。各种偏激过分的行为,其中都有伪。”
这话说得很有道理。曹操本人俭朴,也喜欢俭朴,下面的官员知道了,就都故意穿得破破烂烂,最后获得曹操的赏识,升官发财,但是这些人也许在家里藏着锦衣玉食。所以,曹操就被蒙骗了,得不到真正的人才。
须知,博弈双方的策略选择,一定是在基于对方的策略选择的前提下进行评估和选择的。那么,封锁信息,就是博弈者的首要原则。所以韩非子说,君子喜好什么,讨厌什么,不能表现出来,通过信息封锁,让下面的人没了策略分析的基础。
故曰:去好去恶,臣乃见素;去旧去智,臣乃自备。故有智而不以虑,使万物知其处;有贤而不以行,观臣下之所因;有勇而不以怒,使群臣尽其武。是故去智而有明,去贤而有功,去勇而有强。
所以说,去掉自己喜欢什么和厌恶什么,臣子才能表现出素来的自我,去掉智慧,臣子才能自我呈现。所以,君主有智慧,但是不滥用它去思虑,才能使万物都知道该自落在什么地方;君主有才能而不靠它行事,才能看清臣下按什么行动;君主有勇但是不怒,才能使群臣都能发挥自己的力量。所以,去掉智慧才能有明,去掉贤能才能有功,去掉勇才能强。
君主必须隐秘。如果表露了自己的意思,让臣子知道上级喜欢什么,讨厌什么,臣子就会故意来迎合。这样讨得上级的认可,但实际上他可能无才无行。
即便君主不把自己的好恶透露给臣子,臣子也会千方百计探测他的喜好。这可以看田婴的例子。田婴是齐国的相国,人很聪明。有一次,齐威王的正夫人死了,需要在他的十个二等夫人里面提拔一个。这件事情比较重大,是相国田婴得到重用的机会,但这也是件很费脑筋的事情。如果田婴建议提拔A,但齐威王提拔了自己喜欢的B,那么B作为夫人,未来一定会厌恶田婴。被夫人厌恶,田婴的未来还能好吗?反过来,如果他建议对了,那么被提拔的夫人也会感谢他。
总之,这事很重要,也很难办。怎么办呢?田婴就打造了十个玉耳环,献给齐威王,其中有一个耳环是高级货。过了几天,他进宫的时候,看到哪个二等夫人戴上了那枚高级耳环,就推荐谁是贤德的,应该扶正谁。
这么一办,推荐的人选正合齐威王之意,大讨了齐威王和这个夫人的欢心。这个故事想说的是,齐威王在耳环这件小事上,不知不觉暴露了自己对人的喜恶。君主的心思只要露出来,别人就会利用,具体的利用方式就是迎合。君主喜欢这个人(对于这里就是某夫人),他就顺着君主夸;君主厌恶这个人,他就顺着君主攻击。
这就是通过投其所好而一次次获得君主的喜欢。君主越来越喜欢这个臣子,也就越来越信任这个人,最终给予他大权,使得他成为权臣。实际上,这个人并不善良忠厚。这样心术不正的人,君主必将被他所制,被他蒙蔽。后来的田婴就是这样的。他治理齐国,“齐不加广而私家富累万金”,也就是说,齐威王任用他,国家一点好处没拿到,倒是田婴自己的威势极大、财富极多。
那君主应该怎么应对这样的臣子呢?
申不害说:“君主不要表露出善于明察。君主表露出善于明察,人们就会防备;君主表露出自己的聪明之处,人们就会装饰自己的行为来迎合;君主不表露欲望,人们就会窥探和试探。所以,君主要做到让人无从知之,无法了解,人们就不能蒙蔽或者迎合他了。”
申不害还表达过一个观点:“对自己说出的话要谨慎,人们会通过你说的,来判知你的底牌。你露出自己的聪明,人们就会藏匿相关的东西,以免被你查到;你露出自己很傻,人们又会算计你。所以,只有无为,才能什么都不表露出来,也才能避免被下属探知。”
还有个故事。有个客人来见韩宣王,一番陈说。韩宣王听了很高兴,随后就赞叹他。于是,韩宣王左右的人都跑去告诉客人,国君赞美了他,以此做人情。(这是因为国君把自己的意思泄露出去了,所以别人用这个消息讨好客人,求得客人的赏赐。君主一般特别反感别人泄露自己自言自语的内容,因为泄露者会用这个来换钱。)
甘茂在秦国做了相国,但秦惠王又喜欢公孙衍。这天,秦惠王找公孙衍单独谈话,说你挺优秀的,我想让你当相国。甘茂派人挖了地道,安排人从地道里钻进去,偷听到了秦惠王和公孙衍的对话。随后,甘茂去见秦惠王,说道:“大王得到了贤相,我向大王祝贺。”秦惠王说:“我是叫你当相国啊,没有再想任命谁啊。”甘茂说:“听说您要另任用公孙衍。”秦惠王说:“谁说的?”甘茂说:“公孙衍自己说的。”秦惠王大怒,就不用公孙衍了,还把他驱逐了。
(这里,君主的想法被泄露出去,别人就会利用。秦王想高深莫测,但别人还利用了他的高深莫测,达成了自己的目的。)
堂谷公对韩昭侯说:“假如有个价值千金的玉卮,但是没有底,这可以盛水吗?”韩昭侯说:“不能。”堂谷公说:“瓦器不漏,可以盛酒吗?”韩昭侯说:“可以。”堂谷公说:“瓦器是很贱的,但是不漏就可以盛酒。千金之玉卮,虽然贵,但没有底就不能盛水。如果国君把臣子的话泄露出去,就好像玉卮,虽然尊贵,但也没价值了,因为漏了。”韩昭侯说:“好。”此后,韩昭侯每次有大事就极端保密,甚至都要独自睡觉,生怕说梦话被人听到,泄露了机密。
上级保命,臣子猜测,这实际上是信息不对称博弈中的信息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