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金波:是缘分,也是天作之合

我们几个人能够凑在一块儿写东西,想想也挺妙的。我觉得我们几个人的聚合,一个是缘分,一个是天作之合。他们几个人我早就认识,谁是怎么走过来的我都知道,所以我们几个人组合在一块儿的时候,绝对没有陌生感。

我跟高洪波认识最早,那时候他刚转业,在《文艺报》当记者,还采访过我。1983年北京作协给我开作品研讨会,他最认真,写了一篇五千多字的稿子,在研讨会现场念。通过他写的文章、采访我时提出的问题,我觉得这个人是一个天生的儿童文学作家。他不仅思维非常敏捷,同时把思维转化成故事的能力也非常强,再加上他的文风最大的特点是幽默,风格很鲜明。幽默感和把思维转化成故事的能力,我觉得是儿童文学作家最需要的,所以高洪波有写儿童文学的天赋,是天生的儿童文学作家。

白冰我是1986年认识的。那年他刚三十岁,广西人民出版社要出他的第一本诗集,他来找我写序,这以后我们就认识了。白冰最大的特点是认真,做什么事都认真,对自己的作品永远精益求精。他构思的时候就开始跟我们讲,要准备写个什么作品,这个故事的内容是什么,你看行不行。我们每次开笔会只要一进入状态,他最活跃,占用的时间最多,过一会儿他就上你屋里跟你讨论一次,吃饭的时候他也得讨论,写出来还得给你念,念完以后开玩笑地问你:“我这是经典吗?”他老爱问这句话,我们后来干脆还没听他念稿子,就赶紧说“经典、经典”。他就等着这句话。这就是白冰,一个非常认真的作者。不管在接力出版社的工作多累、多忙,开笔会时,他整个人一下子就换了一种精神状态,是写作上兴奋的状态,把很多烦恼的事、工作上的压力都忘了。

我认识葛冰大概是在1982年,那时候他还在中学教书。忘了那年是开一个什么会,散会后他跟张之路俩人走到我跟前,自我介绍说我是谁谁谁。张之路比较爱说话,葛冰不爱说话。后来我跟葛冰怎么熟了呢?我们俩住的楼挨着,他走一会儿就到我家了。1983年他调到《儿童文学》杂志当了编辑以后,中少社的编辑就老让他找我,给我送稿费、约稿、送样书,这样我们就熟了。

葛冰具有讲故事的才能,看外表绝对看不出来,他平时不爱说话,说起话来有时候口头语挺多,可是只要进入构思故事的状态,他就非常兴奋,这个故事要怎么讲,说得头头是道。他告诉我们一个构思故事的规律:写正面的主题,故事要从反面写。老从正面写,说这孩子有多好,有多少优点,越从正面写越没故事,夸他们夸不出故事来。但是反面形象老犯错,犯错就有矛盾,有冲突,故事也就有了。葛冰讲的这个构思方法,对我们是一个启发,我们几个人遇到故事编不成的时候就去找他。我是最不会编故事的,开笔会刚布置完任务,葛冰就上我那屋去了,问我怎么样,你觉得这个故事好写吗,有什么困难。所以我们开笔会时心里非常踏实,觉得有葛冰在,没故事可以找他。

刘丙钧当工人的时候我就认识了,20世纪80年代初他在我们学校(现在的首都师范大学,当时叫北京师范学院)上夜大,毕业论文的主题就是我的诗歌研究,因此他常上我家去。那时,他还在一家印刷厂的纸库工作,业余时间到夜大上学,“业余的业余”再挤时间来搞创作。后来,他调到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办的刊物《三月风》做编辑。再后来,因志趣所在,转调《儿童文学》做诗歌编辑。到1995年,他更行转业,经营起一家茶馆。

这之后有很长一段时间他没有写过东西,跟我的联系少了。偶尔,我们也去他那里喝喝茶。我当时觉得挺可惜的,因为他曾经出过一本儿童诗集《绿蚂蚁》 ,我给他写的序。这本诗集获得了第二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得奖之后他反而把创作丢掉了,我们都为他惋惜。

高洪波、白冰跟刘丙钧来往多,一直跟他保持联系,最后还是把他动员回来了,邀他参加《婴儿画报》《幼儿画报》的笔会,正式回归到创作中来。他回归之后,最大的特点是沉稳。表现在哪儿呢?他的稿子并不是每次都能通过,但是不能通过不要紧,他沉得住气,可以多次改,改到能通过为止。他是逐渐回归的,到我们叫“男婴笔会”的时候,他已经完全恢复到原来的状态了。

“男婴笔会”这几个人各有各的特点,形成了一个互补的团队。可以这么说,我们之间谁都依靠谁,谁都不会觉得自己是在孤军作战,五个人变成了一个人。

最关键的是,我们在共同创作中加深了理解,也强化了信任,还为孩子做了一些别的事情。

2013年左右白冰找到我,希望以我的名字来设立一个儿童文学奖项,我没有答应。几次三番后,听他们说,要设“接力杯曹文轩儿童小说奖”,白冰、黄俭又来找我,给我做工作。我虽然很为难,但考虑到幼儿文学很重要,幼儿文学需要扶植,所以我也就勉强答应了,但提出了两个要求:第一,不能以我的名义设儿童文学奖,要设只能设幼儿文学奖,扶植幼儿文学作家、作品;第二,要把幼儿文学当作事业来做,不单要推作家和作品,还要加强幼儿文学理论研究。我提出这两个要求,有两方面考量:一方面,这些年我一直在儿童文学作家中、在出版会议上呼吁抓一抓幼儿文学的创作和出版。我提出“幼儿文学也需要大手笔”,提出“文学进步的标志之一是儿童文学的繁荣,儿童文学进步的标志之一是幼儿文学的繁荣”。但是,幼儿文学的作者和精品都相对短缺。我认为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是,人们有意无意地把幼儿文学看成是简单的文学,难以显示作者的才华;而且,从客观环境来看,我们对幼儿文学给予的重视和关注是不够的。只要把它和少年文学加以对比,就可明显地感到幼儿文学受到的冷落。

另一方面,幼儿读物要想真正地发挥作用,没有幼儿教育学、心理学做科学的指导,没有幼儿教师做媒介,也不能充分发挥教育作用。所以幼儿教育工作者和文字作者、画家不但要切磋教育学、心理学,还要不断探讨幼儿文学的边界、本质、特征以及它的儿童性、文学性和教育性。所以,我也很希望这个奖项不仅仅要推出作品,也要推进幼儿文学理论的研究,让这个奖项同时成为幼儿文学理论研究探讨的平台。

从2017年到现在,“接力杯金波幼儿文学奖”已经成功举办了三届,很快又要举办第四届了。这个奖项的设立,不仅仅在于优秀作品的面世、幼儿文学理论的学术交流,更让我感到幸福和快乐的是,我看到这么多年轻的朋友重视幼儿文学,并且从幼儿文学开始走上儿童文学创作的道路,这是非常光荣的路,当然也是非常艰辛的路。幼儿文学之路伟大且艰辛。

尽管我对设立“金波幼儿文学奖”依旧感到诚惶诚恐,但我看到了一个前行的目标:为幼儿的就是为人生的! cK5ushW2K64BmDdPfqxwfyZhfoLs8YphjbA805trwPC/P71+nV8sMcnGwmXluve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