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5.新生思想,推陈出新

推陈出新的年代,艰难到难以想象。那个时代的人,从小伊始便困顿在陈旧腐朽中,混沌不堪,生死不碍。破茧成蝶是人们的梦想,他们渴望在另一番世界里畅谈天下,胡适是这群渴望中的先驱者。

杨柳出新枝,绿草出嫩芽,新生是世间万物的根本,新青年、新思想引领了一代又一代。很多人都在新的东西中渐渐成熟,也找到了自己的归途。当有了方向之后,人们仿佛看到了光明,也就不再迷茫。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进化论》里的名言名句。它渐渐融入到胡适的思想中,为其所用。他再也不是那个乡野胡适,再也不是那个八股胡适,他有了新思想,是那个时代的新青年。同时,他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将大批青年拉入新青年的行列。

1905年,胡适转入上海澄衷学堂。就是在这里,他奏响了人生的另一个乐章。他抛弃旧思想,迎接新思想,看到了新生。这种全新的感觉是家乡的私塾不能赋予他的,他仿佛在这里看到了未来。第一个引导胡适接触新思想的导师是澄衷学堂国文教员杨千里。这位恩师带他走进了这个世界,带他打破了那些脑海里陈旧思想,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开始依旧是《天演论》,依旧是“物竞天择”。那时,杨千里让班上的同学购买吴汝纶删节的严复译本《天演论》做读本,并让学生们以“物竞天择”为题目作文。初来乍到,因着只注心于传统,少接触西方思想,胡适自是迷惑不解。

打从出生,胡适接受的皆是传统的教育方式。他从未触碰过西方思想,他不知道什么是科学,什么是数学。他只知道那些流传了千百年的四书五经,只知道咬文嚼字。可他明白,那些西方知识正向自己招手,而且并不可怕。

此后,胡适开始了大量阅读西方文学。他知梁启超“开文章之新体,激民气之暗潮”,因以,多半读的是梁启超的文章。“新民说”三个字,渐渐深入到他的脑海,对于梁启超更是折服。阅读到了一定量的时候,他开始训练,并引导自己用新思想方法文章。

后来,胡适以“物竞天择”为题扬笔作文。杨千里看着他的作文,激动不已,给予很高的评价:“富于思考力,善为演绎文,故能推阐无遗”,同时,还“赏制钱二百”。胡适就是胡适,即使接触新思想较晚,即使年龄尚小,扔能很快地融入进来。再难的东西,只要他用心尽力,便能参透,这是一种悟性,高如白云。他用一年半的时间便有了如此成就,深得老师称赞,深得同学钦佩。

学习之余,胡适不甘寂寞,频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既丰富了业余时间,也增长见识。他在这些社团之间畅游,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所见所闻,自是不凡,为今后各种人生经历打下了结实的基础。

澄衷学堂是新式学堂,拥有很多社团,胡适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尝遍百团。“阅书社”,“自治会”,“讲书会”,“集益会”,“算学研究会”等社团,皆有涉猎。而对他影响最大的则是“自治会”和“集益会”。

“自治会”即是“学生自治会”,是学校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组织,也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学生会”(“学生会”这个简称等于把最重要的两个字给省略掉了)。

胡适博学多才,思想潮流,本就是学校里的一个传奇,加之其积极参与“自治会”各种活动。长久下来,在同学之中享有很高的名望,小小年纪的他有着不可多得的凝聚力。因此,当选举会长时,他以18票的票数当选。

当时,胡适在西一斋,自从他倡导成立了“自治会”,其他班级也相继效仿,“东二自治”、“西二励学”、“东三自治”等此起彼伏。于是,澄衷学堂里扬起了“自治会”的风潮,风靡一时。后来,胡适回忆这段,笑言:“我在澄衷的第二年,发起各斋组织自治会”。

因着胡适成立的“自治会”,同学们以他马首是瞻。一个十几岁的少年,在校园里风生水起,可说是一种异现。但他并不会沾沾自喜,他心中所想是开拓视野,一步步让自己加强大起来,从而有足够的力量去做自己想做之事。

“集益会”,即集思广益会,和当下的座谈会或者交流会相似。当时胡适参加的“集益会”,很有意思,大家言论自由,畅所欲言。只要能跟随自己的想法,便有发言的机会,文学、时事、光学、算术等,皆可涉猎。

社团活动,演讲必不可少。从那时开始,胡适便有了多次演讲的经历,为后来在美国的演讲奠定了基础。“释治字之意”、“论同学宜于学问上德性上着力竞争”、“论选举时被选者及选人者之权利义务”、“慎独”、“交际之要素”都是胡适演讲的内容。

当时,胡适在“自治会”有一次很是得意的演讲——“论性”。众所周知,孟子主张性善,荀子主张性恶,可他却偏偏赞同王阳明的性“无善无恶,可善可恶”。当时,胡适正读英文版的《格致读本》,对科学知识有了一些研究,便学以致用。

孟子曾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胡适却说:“孟子不懂得科学(格致),不知道水有保持水平的道理,也不知道地心吸力的道理”。“水无有不下”,并非水性向下,只是地心吸力引它向下。吸力可以引它向下,高高的蓄水塔也可以使自来水管里的水向上。水无上无下,只保持它的水平,却又可上可下,正像人性本无善无恶,却又可善可恶。

这篇“性论”在同学之间引起了一阵波澜,大家纷纷夸赞胡适见解独到。对于这样的结果,胡适自己也很是欢喜。毕竟,那时还小,他天真的以为自己用科学证明了自己的观点,真正驳翻了孟子和荀子的观点。

大家认同的不是胡适的观点,而是他观点中的新颖。那时,他的思想已经蜕变,新思想成为他思想中的良田。。胡适除了参加社团活动外,有时甚至有些爱管闲事。那时,方守六等旅沪安徽人士筹划成立安徽旅沪学会。胡适知道后,感觉安徽旅沪学会的章程不好,于是向代表人物发起了驳议。

该信长三千言,其要点是:“先就学界入手,不掺他界;各校代表人不可废,且必兼纠察之职;学界外,各业各举一代表,每次与会旁听;纠察有名无实,可废去;当注意调查;会计一职当设,不得由书记兼任”。

此后,在方守六的提议下,旅沪学会每县各举荐代表一人。对此,胡适很不满意,再次发起驳议,条条框框,列出了各种不能举、不比举的理由,还提倡学界、商界二界宜作分别。不料,此书将石沉大海,熟料,方守六竟然约其见面。

两人会面时,方守六对胡适的演说很是佩服,并鼓励其多做演说,胡适听后,深表赞同。可是,胡适所言代表之事,方守六却言:“吾侪亦是敷衍。”胡适听言此事后,很是感慨,言:“呜呼,此等人可与办事耶?”

当时,胡适只有14岁,方守六却是《大公报》创刊后的第一任主笔。身份、年龄、地位都相差悬殊,可他不卑不亢,敢说敢言。14岁的胡适从头到脚,皆是大气风范。

胡适的新,伴随着他的生活开始了,直到他离开这个世界。他将这些新事物,新思想,深深埋到了很多中国人的心里。让那些人思想得到解放,灵魂得到自由。小小少年屹立在大千世界中,熠熠生辉,光亡四射。宁静而致远,高贵而纯洁,芬芳而悠长。时光流转,岁月如年,那个从乱世中茁壮成长的胡适,虽然并不成熟,但已然有参天之姿。不久之后,他将带着自己的梦想飞出国门,寻找更遥远的真谛。 hdmUs69U+P+WeLjovQgFSqZcvQcD7QicBe9RBnblTxl+NXj56dWY/G0Rjzmq3Jy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