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百态,每一朵花都以最美丽的姿态绽放,每一个人生都是不一样的精彩。但这间有一种爱,虽变化成万千形态,却终究躲不过一个目的,就是爱你疼你的母爱。冯顺弟对胡适的爱,博大而悠远,倾其一生,至死方休。
生命从开始到结束,身边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人教会你成长。这些人中,只有一人给你生命,陪伴你长大,是生命之最不可少。胡适的母亲,伟大而平凡,她用自己平凡的生命打造了胡适的伟大人生。
冯顺弟的母爱如涓涓之流,渗入到胡适的生活中,一点一滴影响他,一辈子无法忘怀。她不会骄纵儿子,她以《论语》和流传经典为则,教育他,引导他。她给他的不单单是生命,还有一生的功成名就。
胡传生前是一名知识渊博的使馆学者,,他与冯顺弟感情和睦。冯氏、敬重丈夫的人品及学问,深受其影响。两人在一起久了,冯氏耳濡目染,加之胡传时常教导她,自是学到了很多古文知识。胡传去世后,冯顺弟学以致用,以此来教育儿子。她虽然是生在旧时代的女性,骨子里却很是与众不同,她教育孩子的方式更是流传至今。她用自己的坚韧教导胡适学会日省、自律,即使多年后,她离开人世,他也忘不了母亲的教导。
胡适自小深受母亲的影响,日省自律,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母亲身上的光环万丈之远,照亮了他的整个世界。他一直明白母亲的付出,因此,母亲的每一句话,他都不曾忤逆,即使是婚姻。
在大多数人的认知里,南方并非寒冬,其实恰恰相反,由于屋内的保暖措施不如北方,所以,每年冬天特别冷。绩溪上庄就是这样的一个地方,冬季异常寒冷。谈不上喜欢,也谈不上讨厌,总之是一个贪床的季节。
冬天早起上学是一件很为难的事。小胡适也怕极了这样的早晨,不想起床上学的念头在他小小的脑海中萦绕着。他贪恋被子里的温暖,,每次起床,都很不欢喜。
这天早上,窗外北风呼呼易水寒,滴水成冰。眼看到了起床上学的时候,小胡适挣扎了许久,最后还是放弃了挣扎,安心地躲在被里,享受着安逸。小孩子就是这样,喜欢随心所欲。
冯顺弟做好早饭,随声喊小胡适起床上学。可久未听见回答,心觉奇怪,转身进屋见他依旧窝在被里,无奈地摇摇头,笑着上前掀开被子,劝他抓紧时间起床吃饭上学,否则就要迟到了。被子掀开的一瞬间,一股寒意直面而来,小胡适立刻不开心起来,直言自己不去。
母亲耐着性子劝其听话,希望儿子能立刻行动,别再任性。此时的小胡适正贪恋着被里的温暖,哪是轻言放弃的时候,依旧嚷着不去,最后还将自己藏在了被子里,不听、不言、不动。
冯顺弟见儿子如此,自是生气,本想发火,可转念一想便强压住心中的怒火,尽量温柔劝儿子,并搬出胡传,告诫胡适做人不能随心所欲,要学会克制自己,成大事者必须学会自我约束,如若怕了这点风雪,更是对不起自己的父亲。
听母亲提到父亲,小胡适知道母亲是伤心了,想起往日父亲的严厉教导,再想到今日母亲的谆谆教诲,他意识到自己的任性,立即起身准备上学,同时,还劝母亲莫要难过,保证自己以后都不会这样了。
冯顺弟一心尊崇胡传的遗志,时刻教育儿子要自律,切莫任意妄为。她还告诉胡适要时常反省以此来约束自己。她以曾子名言“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来鞭策和鼓励儿子。
每天入睡之前,冯顺弟吩咐儿子站在窗前“三省吾身”:今日是否说错话、做错事,今日理应完成的任务是否完成。之后,她会向儿子讲胡传身上的正能量,希望胡适能向胡传一样,规范约束自己,每天反省,努力做一个完美的人,不要给父亲丢脸。
经过母亲多次的循循善诱,小胡适改变了很多。当那样寒冷的早晨再度袭来时,即使贪恋沉睡,只要想到母亲的教诲,想到父亲的身影,随即起床,绝不偷懒。
从此以后,每当晨光微露,冯顺弟的声音传来时,胡适便一跃而起,再不贪床。梳洗完毕,填饱肚子,就起身去上学。此时,其余的孩子们几乎都在被里沉沦,私塾先生也还未动身,门自是紧锁。但这挡不住他前进的步伐,他迎着天边的鱼肚白来到私塾家拿钥匙。
每每听到敲门声,先生便知是胡适到了,顺着门缝将钥匙递出来。他接过钥匙,独自一人回到私塾,开始了一天的学习。一个人静静地坐在教室里读书识字,等着学生和先生的到来,长年累月,岁岁如此。
冯顺弟对胡适虽然教育甚严,却从不在人前打骂他。。这是她对他的尊重,也是对他的教育方式。人多时,如果胡适犯错,冯顺弟望向胡适,目光敏锐严厉,每每如此,他都会被她威慑住,从而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犯小错误时,冯顺弟会等到第二天早晨,在胡适饱眠之时,对其教育一番。如若犯了大错,夜深人静时,会紧关房门,先是责备,然后体罚。不管她如何重罚,都不准胡适大声哭。她坦言自己教育儿子并不是为了出气,也不是让别人听的,而是让儿子在内心里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那一年初秋的傍晚,胡适吃过晚饭,穿着一件单衣坐在门口玩,正巧冯顺弟的妹妹玉英住在他们家,看见他这样坐在门口,怕他冻坏,拿出小衫给他穿。可胡适却百般不愿,玉英劝道:“穿上吧,凉了!”
胡适却抓住玉英的口音,随即答道:“娘(凉)甚么!老子都不老子呀。”话一出口,一抬头,看见冯顺弟从家里走出来,立即没了当下的气势,急忙抢过衣服穿上。但心里明白这非亡羊补牢,因为母亲已经听见了。
晚上,如他所料,母亲重罚了他。冯顺弟说:“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来说嘴!”她气的全身发抖,一直不许胡适去睡。他也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不住的流泪,伸手用手擦泪,可不想却揉进了细菌,后来害了足足一年的眼翳病。
眼翳病总是医不好,胡适难受不已,冯顺弟自是又悔又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竟然半夜将胡适叫起,用舌头去舔他的病眼。母爱就是这样,在那些看似严厉的外表下,隐藏着无法形容的牺牲,没有经历过的人无权说话。
也许,那时候的胡适还不了解如此深沉的爱。可多年后,当他回忆起这段经历时,感动不已。那个沉浸在岁月中的女人,强大到骨子里,为的只是给他营造一片晴空万里。世间的每个人,都为之动容,为之感动。
除了这些潜移默化的影响,冯顺弟对胡适的教育更是费劲心思。为了让胡适能得到更好的教育,她不惜重金请私塾。绩溪的蒙馆规模不是很大,学金只需一年两元,自然相对讲的知识就少。冯顺弟为了让胡适多学多识,第一年便给先生六元钱,之后逐年递加,最后一年竟然达到十二元。
这对于家境并不宽裕的胡家,可说是一笔重金。可她依旧坚持,只为先生能多教胡适些东西。之于他而言,能够学到知识是生命里最宝贵的愿景。付出自有回报,蒙馆的两位先生见此,每每给胡适讲学,都是细致入微。
冯顺弟的教诲在胡适的脑海中根深蒂固,如影随形。渐渐的,他一步步寻着这条自省之路走来,学会了自律,学会了约束。是怎样一种督促,能让小小的孩子学会这些与年纪不相称的习惯?可见,冯顺弟教导有方。
在那些斑驳的岁月里,冯顺弟给了他无法替代的与众不同。她温柔,也严厉,多面的她都是为了他。时光的洗礼,岁月的流逝,生命的灌溉,成就了名满天下的胡适。
长大后,胡适用“慈母兼严父”评价母亲。母亲的严格、慈祥伴随着他一点点长大,令他终身感念。无论是为人处世,还是治学教育,他都能从目前的教育中寻得方向。母亲的教育,是他一生的指路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