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4.文学政治,良师益友

璀璨,伴随着光辉,一层一层浸染了世间的每一个角落。那些明亮的瞬间,被定格在历史中,辗转传颂,留下美好的印记。翻开那些尘封的卷轴,称赞声,羡慕声,此起彼伏。有的人,镌刻在历史中,一生非同凡响,举手投足间皆是传奇,即使是少年学生,也不例外。胡适留学于美国数年,自他踏入康奈尔大学起,就谱写了一个又一个传奇。

文人骚客,皆爱文学,那些人对文学的热忱,非一般人所能理解。在胡适心中,文学的地位始终无法动摇。1912年,胡适正式转入康纳尔大学文学院读书,开始了他的文学之路。不同于农业,在文学院,凭借自身扎实的功底,加之刻苦依旧逐渐在康奈尔大学展露头脚。他的文字逐渐被同学们熟悉,得到众多人的赞赏。

文学是胡适的心中所系,但非他生命的全部。他时刻关注当下的政治,甚是关心。他虽身在国外,但那对祖国的关心丝毫未减。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正式成立,孙中山在南京任临时大总统,推翻了封建专制的统治,共和国诞生。

这一刻,期盼颇久,普天同庆。消息传到国外,留学生更是万般兴奋。胡适兴奋之余,精心准备了演讲稿,四处演讲。他用生动的语言将这种喜悦之情传到美国的各个角落,让美国民众充分的了解中国革命的胜利。

此后,胡适开始对美国政治有了兴趣,于是选了一门授美国政府和政党的专题课,山姆·奥兹(Samuel P.Orth)是此学科的任课教授。山姆·奥兹的教学方法很特别,他不会让学生们单纯的学习课本上的知识。

山姆·奥兹从实际出发,让同学们定三份报纸(一份是《纽约时报》是支持威尔逊竞选总统的;一份是《纽约论坛报》是支持塔夫脱;一份是《纽约晚报》是支持罗斯福的)。并结合当下的“大选”,仔细了解这三位候选人,并从中选一个自己支持的对象。同时,他还要求学生研究选举过程中的违法乱纪,并参加绮色佳城一带举行的每一个政治集会。山姆·奥兹这种教学方式是授之以渔,让学生们从自己的探索中了解美国的政治。

胡适买回三份报纸,再三专研后,选择进步党领袖老罗斯福作为自己支持的对象。此后一年,胡适戴着大角野牛像的胸章,只身奔走在各种集会中。一次,胡适参加克雷敦(J.E,Creighton)教授代表民主党,康大法学院长亥斯(Alfred Hayes)教授代表进步党的一次辩论会,获益良多。

当时,双方争论不已,辩论甚是精彩。激烈的辩论过后,双方依旧是好友。。胡适对这种君子之交甚至欣赏,他说:“这批教授们直接参加国家大政的事,给我的印象实在太深了。我可以说,由这些集会引起我的兴趣也一直影响了我以后一生的生活。”

1912年11月,胡适发起“政治研究会”的组织,参加的同学先后有过探先、胡明复、尤怀皋等10人,为中国留学生提供了研究世界政治的机会和场合。经过商量后决定:每两星期开一次会。每次讨论一题,轮流以两个会员预备演说一篇。11月16日,胡适召开了第一次会议,主题为“美国议会”。

1912年12月1日,胡适的老同学任鸿隽与杨铨到康奈尔留学。对于胡适的“政治研究会”,任鸿隽与杨铨自是百般支持。两人的到来于胡适而言,无疑是如虎添翼。在二人的帮助下,“政治研究会”发展的越来越好。

为了更好的了解美国政治,胡适经常去国会及众议院旁听,对于美国大学生的政治活动,也是踊跃参与,曾被选为康奈尔世界大同会支会代表。1912年12月,费城召开的全美各大学的世界大同学会,胡适应邀参加。会上,胡适讲了“世界观念”的问题,他的观点是:“世界主义者,爱国主义柔之以人道主义者也。”他宣称自己是“世界主义者”,但与其他人不同。

留学期间,胡适还结识了众多良师益友,遍布全世界。每个人的生活中,会有那么几个人,在你艰难时伸出援手,在你痛苦时排忧解难。读书时,所遇之人,虽不至患难与共,但皆是真诚相待。在胡适漫漫人生路上,这些好友,皆不遗余力的去帮助他,胡适为拥有此般知己好友此骄傲不已。那段留美的时光里,胡适在好友的陪伴下度过了大部分时间。一起玩纸牌,一同学习,齐参加学生会,共创学生会,有时促膝长谈,直至深夜。那些美好而宁静的时光,皆有他们陪伴,即使毕业后,天南海北,但此等情怀却是有增无减。

胡适的好友多数才华横溢,出类拔萃。他们的交流并非单纯的谈天说笑,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交流,是思想的碰撞,每每沟通后,彼此皆获益良多。留学生胡适,在业界小有名气。他的演讲、文章和思想远近闻名,被很多人追崇。很多知名教授都称赞其才识过人,纷纷成为他的入幕之宾。胡适和教授们亦师亦友,相互学习,彼此欣赏。康奈尔前校长Andrew White(也是康奈尔大学创始人之一兼第一任校长)也对胡适赞不绝口,引其为知音,常常邀请他到自己家做客。

1915年,康奈尔时任校长Jacob Schurman邀请胡适到家中做客,胡适应邀前来,在其家中见到了前美国总统Taft。面对Taft,胡适不卑不亢,言语得当,相谈甚欢。两人谈话毫不避讳,甚至涉及了当下的中日关系,并对此表明了看法。与Taft相交过后,胡适认为“塔氏是一个好人,惟不足任一国之重耳”。

胡适是理想主义者,看不惯不平之事,面对不平等待遇,绝不会坐视不理。这种打抱不平的性格来自于他的骨子里,不管身在何处,都不会改变。在康奈尔大学,他曾排除众议,为两名黑人女同学伸张正义,为其求得平等待遇。

当时,黑人是弱势种族,备受歧视,即使在开明的康纳尔大学中,也是如此。康纳尔大学的女生宿舍中有两名黑人女学生,这引起了白人女学生的不满,白人藐视黑人,不屑于黑人同住,声称要将黑人赶走,并将此事闹到了校长那里。

校长听闻此事,很是无奈,身为一校之长,他不能公然将黑人同学驱逐,但也不能放任不管。再三考量后,他决定折中处理此事。他仍让黑人住在女生宿舍,但规定两人单独住在一个屋子里,不能与外界交流沟通。校长此法,表面上公正平等,可实际上无疑是种族隔离。白人学生对此虽不是很满意,但也愿意息事宁人。黑人学生则是敢怒而不敢言,忍受屈辱。

胡适听到此消息,很是愤恨。他内心备受折磨,崇尚大同主义的他忍受不了种族歧视,决心为黑人女学生伸张正义,以求还她们一个公道。

年少的他有的只是一支笔杆子。于是,大笔一挥,写下一篇铿锵有力的文章,立即投到校报。胡适希望以此为黑人换取同等待遇,让她们以后的大学生活不再黑暗。

校报编辑收到文章,愤怒自不会少,坚持不给胡适发表。编辑认为,此等文章一旦发表会有损学校名誉。编辑亲自找来胡适,苦费唇舌,劝胡适收回此文章。身为康奈尔的学生,编辑希望胡适以大局为重,不要给学校平添烦恼。

面对编辑的巧舌如簧,软硬兼施,胡适丝毫不为所动,依旧坚持自己的原则。他表示,除非校长出面主持正义,还黑人女学生一个公道,他才将文章撤回,否则决不妥协。校长听闻胡适此举,思来想去,也觉此事有违公正,遂站出来替黑人主持公道。胡适自是遵守诺言,将文章收回。

浩瀚宇宙,渺渺沧海,世人都是这宇宙和沧海中的一粒点缀。胡适将自己点缀在沧海宇宙中,认真做人,努力行走。这是胡适,一个文学素养极高的人,一个政治敏感的人,一个交友繁多的人,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一个敢于说真话的人。不管他以什么方式出现,都是如此特立独行。他昂首挺胸,走在异国他乡,做自己认为对的事,行自己所希望走的路。 8P0PvApLsebVRN42uGhQl16Eq0uxBsjPDyPJWMZHVHc78Lv6moWfN94LFfCzCf/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