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3.与时俱进,爱国情怀

生命的脉搏,永远都在跳动,时代的步伐,永远不会停歇。唐诗、宋词、元曲、清小说,每个时代的文学,都自成一格,各具特色。。

胡适总能站在文学的前沿,开辟出新的文学知识,带领国人走一条新文学之路。在国内,他一直学习中国古典文学,对新文法理解甚少。出国后,他愈发密切的接触西方的新文法,也逐渐融入其中,并学以致用,将新文法和古典书籍结合起来,写出了很多新式文章。

1911年5月,胡适作文《诗三百篇言字解》,对《诗经》里的“言”字,用西方的归纳法理论作了解释,具体归纳为三类:(一)“言”字当连词用,与“而”相似,如:“陟彼南山,言采其蕨”为一类。(二)当副词用,作“乃”字解,如:“言告师氏,言告言归”又为一类。(三)作名词用的“之”字解,如:“捷捷幡幡,谋欲谮言”,为一类。

这是胡适第一次走进新文法,他用新知识来分析我国古籍,可以说是引领了一个新的文学时代。他说:“以近日趋势言之,似吾国文法之学,决不能免。他日欲求教育之普及,非有有系统之文法,则事倍功半,自可断言。”

胡适的文学创新,广受当时文学人士的好评。1913年8月,《诗三百篇言字解》在《神州丛报》上发表,章士钊拿着报纸,看着他的文章,赞不绝口。1915年,章士钊给胡适写信:“足下论字学一文,比傅中西,得未曾有,倾慕之意,始于是时。”

章士钊,清末秀才,中国爱国民主人士、学者、教育家、思想家、政治活动家。当时,其在日本办《甲寅》杂志,胡适曾在《甲寅》一卷四期上发表过译文《柏林之围》。胡适与章士钊虽未曾逢面,但两人却经常书信往来,并彼此欣赏。

后来,胡适又将“论九流出于王官说之谬”的文章投寄《甲寅》,此文是驳正“九派出于王官”之旧说的;其中也批评了章太炎的观点,宣称“章太炎之说,亦不能成立”。他认为:“诸子自老聃、孔丘至于韩非,皆忧世之乱而思有以拯济之,故其学皆应时而生,与王官无涉。”他用进化论的观点,重新解释了我国古代学术思想发展的历史,代表中国文学的一大进步。他说:“古者学在王官,是一事。诸子之学是否出于王官,又是一事。吾意以为即令此说而信,亦不足证诸子出于王官。”此文因《甲寅》停刊,1917年10月改在《太平洋》杂志上发表,后又收入《古史辨》等书。

胡适除在文学上造诣非凡,对外文研究也颇有建树。英文、德文、法文他都深有研究,而且甚有收获。关于语言,他都能很快的融会贯通,中文如此,英文如此,德文和法文亦是如此。那时,胡适身在农学院,英文是必修课,此外,他还选修了德文和法文两门外语。

不同于农科,外语是胡适的兴趣所在,也投入了较多的精力。当时,胡适读了歌德、雪莱、海涅、莱辛等大作家的诗歌,自此,对英国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他回忆说:“那时我对法文和德文都有相当过得去的阅读能力。”

胡适用自己超凡的外语水平翻译了很多文学作品,他翻译的作品一一传回国内,供国人传读。其中都德的《割地》与《柏林之围》以及莫泊桑的《二渔夫》等短篇小说,影响很大,而《割舍》(又名《最后一课》)盛名最大。

1912年9月29日,胡适译完《最后一课》,寄给上海《大共和日报》发表。彼时,他的老友叶德珍正于《大共和日报》工作,胡适与其交往密切,遂请其发表。此文后来转载《留美学生季报》及亚东图书馆出版的《短篇小说》第一集等书刊。解放前,这篇文章曾编入小学语文课本,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抗战时期,中国人民深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迫害,民族意识空前强大,热血青年更是此起彼伏。那些爱国青年读过《最后一课》后,无比义愤填膺,发誓要为国尽一份绵力。教育家王企贤便是这些热血青年中的一员,当时,他正任教于北京小学。

“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对此,每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深感痛心,恨不能立即上阵杀敌。那天下午,王企贤同往常一样,步伐沉重的走进实验一小的教室,望着黑板上的日历,他仿佛看见了战争正急速奔来,怒急攻心,他反手撕下一页日历,步履蹒跚,走上讲台,眼角噙着泪水,万般悲愤的说:“同学们,从今天起,我们是亡国奴了!”

“亡国奴”三个字,狠狠地敲打着孩子们的心,每个同学都泣不成声。天真活泼的年纪却要经历世间最残忍的战争。孩子们稚嫩的哭声,更是深深的敲打着王企贤的心。

王企贤知道,孩子们并非完全理解“亡国奴”的真正涵义,他们是被自己的哀恸所感染。他要将爱国意识灌输给孩子们,让孩子们能从心里意识到国家民族的危机。这是他的反抗方式,也是他的爱国热忱。

王企贤将胡适翻译的《最后一课》油印出来,纷纷发给学生们,让孩子们仔细读这篇文章,领会其中的深刻含义,希望以此来告诫孩子们,要铭记自己的身份,对得起自己的国家,永远不要忘记:“我是一个中国人”。

王企贤的故事充分说明胡适翻译的这篇文章的重要性,既能体现爱国主义思想,又能鼓舞人们努力奋斗。解放后,《最后一课》被选入初中语文课文。一篇简单的文字,影响却如此深远,这就是文字的魅力。

胡适骨子里喜动,年少时,因着“麋先生”三个字,便把这份动深埋起来。如今身在国外,“麋先生”早已是历史,骨子里那种好动分子便开始活跃起来。学生会,社会、政治活动,胡适皆有参与,而且颇有建树。他自己说“我爱管闲事,爱参加课外活动,爱观察美国的社会政治制度,到处演说,到处同人辩论……”

彼时,胡适虽然在国外留学,但依旧时刻关心国内的形势。当时,国内正值危机之秋,胡适对此深感痛心,他希望能为国尽一份绵薄之力。他参加学校里的各种学生会,并设立一个“薪胆会”(取卧薪尝胆之意)。1910年11月中旬,国内梅光迪得知“‘胆薪会’之消息,写信鼓励胡适:“‘胆薪会’之设,可谓复仇雪耻之先声,诚望足下等,人人能为勾践,似祖国尚可为也。”

1911年3月24日,胡适在日记中写道:“连日日所思维,夜所梦呓,无非亡国惨状,夜中时失眠,‘嫠不恤其纬,而忧宗周之陨’,是人情天理中事也。”国破家亡,生死存亡,前途堪忧,面对风雨飘摇的中国,胡适痛心疾首。

满清政府的残暴不仁,帝国主义的肆意侵略,此时的中国正面临内忧外患。胡适虽然身在国外,可依旧心系祖国。他对祖国的创伤念念不忘,一心想救中国。为了能更好的了解中国的时事政治,他经常与老同盟会员马君武通信。

一份份信笺来往于胡适与马君武之间,胡适读着信上的文字,心中不禁为祖国担忧。这是一个文人的忧虑,他无法战死沙场,只能深深为国祈祷,希望祖国早日走出疮痍。

那年9月7日,杨笃生面对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的凌辱,不堪忍受,在英国投海自杀。山河破碎,杨笃生用一己之身来缅怀哀悼,奏响了一曲悲壮之歌。得知此噩耗,胡适为之扼腕惋惜的同时,不禁心有戚戚焉。

10月12日,武昌起义成功,敲响了清王朝封建统治的丧钟,并在全国燃起燎原烈火,沉重打击了清政府。胡适得此消息,万分欣喜,当日便在日记中写道:“闻武昌革命军起事,瑞澂弃城而逃,新军内应,全城遂为党人所据。”

此后,胡适在各种演讲会上,向美国民众全面讲解中国革命。参演的次数越来越多,他的演讲水平也越来越高。他说:“这使我成为一个英语演说家”;同时又说:“这个对政治史所发生的兴趣,便是促使我改行的第二个因素。”

辛弃疾爱国,所以金戈铁马,马革裹尸;谭嗣同爱国,所以戊戌变法,热血洒江;胡适爱国,所以四处演讲,激情澎湃。胡适用演讲诉说着特有的爱国情怀,面对中国当下的政治危机,他的满腔热血皆化作一次次精彩绝伦的演讲,用此唤醒人们沉睡的神经,激发人们的爱国热忱。

胡适的爱国之情如娟娟之水,他的一生都在为祖国奔波行走。闪闪红星,穿越一世的生命,或坚韧,或执拗,或精彩,或传奇。刻画成无数个动人的故事,书写成卷,流传至今,为世人所称颂。 HEFTG3FCWxLB0qb09LlPcVefUsmDGyhCGNqp9id7CvaSGySipw+WdL38sjVQIH0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