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精心选择,文学之梦

生命伊始于呱呱坠地,选择也随之而来。无数个十字路口,都要决定去留。年少时,选择是冲动的,成年后,每个选择都是深思熟虑的结果。生命中,有很多事看似命中注定,其实,未尝不是选择的因果关系。

一个看似简单的选择,却注定了未来成功或是失败。留美是胡适人生的一个重大选择,这次选择为他日后的功成名就奠定了结实的基础。那些在美国的年少时光,给他的人生添了浓厚的色彩。

所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漂洋过海造就了不凡的胡适,却也让他远离了最爱的母亲。母亲的叮咛教诲、殷切希望,他一刻不敢忘怀,即使不能时刻陪伴在母亲身边,但他相信此刻的选择会让未来的他更好的守护母亲。

人生的选择没有停止,胡适刚步入康奈尔大学,便面临一个更艰难的选择,即学习专业的选择。专业的选择可谓至关重要,胡适心中所系,自是文学专业,这是他心中最初也最淳朴的梦想。

本来,一切水到渠成,只要胡适遂了自己心愿,念文学便好。可离别之际,胡绍之曾告诉过他,莫要选择文学和哲学这种不务实际的专业,要选择学工矿或学造铁路。胡绍之的理由很简单,工矿或者造铁路是当下的热门专业,将来毕业回国好谋职业。

当时,胡适见二哥满脸殷切,不忍弗其意,点头答下。可在内心深处,他无法说服自己放弃自己从小到大的梦想。对于工科,他从未接触过,自是提不起一点兴趣。

胡适既不想违背自己心中所想,又不忍逆了二哥的心意,一时间,陷入了两难境界。苦思冥想后,他决定选择农科。当然,他选择农科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科不收学费。因着家里的境况,这一点足以让他动心。

如此一来,胡适开始了学习农科的路程。这条路不算艰辛,却也不是一帆风顺。这条路只是胡适生活中的点缀,而非生命的主题。农科非难啃专业,可于丝毫没接触过农业的胡适来说,也是需要一定的努力的。

零基础的胡适,一切从头开始,他的农科专业开始于喂马、洗马、套马车。人皆有好玩之心,面对这些新鲜奇怪事物,胡适自觉地好玩之极。可长此以往,这些粗苯的农家活,于文人胡适来说,自是另一番辛苦。新鲜感没了,却在手上留下了颗颗水泡。

胡适虽是书生,却并不文弱,在任何苦难面前,他都不会低头。农科虽然非胡适所擅长,可贵在坚持,循序渐进。他一点一滴从头学起,渐渐地便有了些许回报。一年之后,他的成绩不差,皆在85分之上。

学习之余,胡适参加了世界学生会(cosmopolitan Club),这个组织由各国学生组成,主要是为了增进各国了解,促进世界和平。在上海读书时,他就热衷于学生会,此刻,虽居国外,热忱丝毫未减,自是也了很多精力。

胡适不仅热衷于于此,更是擅于游其中。面对学生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他都游刃有余。1913年5月至1914年5月,他担任世界学生会主席。与此同时,他也曾担任过中国留学生会东部会长,并且是留学生会会刊的主笔。

参加学生会能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更能学到很多知识,同时也非常锻炼人。学生会能让同学们将自己的才能发挥到淋漓尽致,也能培养同学们的各种才能,例如:沟通,演讲,为人处世等。胡适的演讲才能,便是在学生会中逐渐锻炼而成的。

人生有很多第一次,第一次走路,第一次上学,第一次离家……无数个第一次将生命串联起来,谱写成生活。每个第一次都意义非凡,仿佛铭记了人们的过往,回忆起来,或许辛酸,或许甜蜜,或许骄傲。胡适的生活,自然也是由无数个第一次慢慢拼凑而成,绚丽而多彩。

1911年2月18日,胡适迎来了人生的第一次英文演说。当时,中国学生会规定,每个值日的学生都必须做一个演说。那天,胡适值日,演说自不能少。那时,他的演说还未到出神入化,只能说是初出茅庐。

时光悄然,胡适在那些溜走的时光中,将自己的演讲水平锻炼到惊为天人。1914年5月10日,雪城,他在世界学生会上第一次即兴演讲。口吐珠玑,收放自如,令无数同学为之折服。因为这次演讲,雪城大学的一位历史教授称他为生平所闻最佳演说之一。

一讲成名,此后,胡适受邀做了各种演讲,题目主要是中国国情和世界时局。1913年到1915年,他做了超过70次的演讲。胡适的演讲,感动了无数人,折服了数千人,他为自己骄傲。很多知名人士对他另眼相看,为听一次他的演讲甘愿屈尊降贵之人也不在少数。在他的日记里,赞扬自己演讲的语句不计其数。演讲成了胡适生活的又一主题。多年后,当他成了中国驻美国大使,他的演讲生涯依旧奔流不息。

1917年01月,胡适以“美国能如何协助中国之发达”为题做了一次演讲。这次演讲同以往不同,可以说,它最能说明胡适的演讲水平,充分证明了他的演讲与康奈尔校长Schurman不相上下。那年,费城Haverford College的校友会要办年宴,原本计划请康奈尔校长Schurman和美国前总统Taft来做演讲。可天有不测,Schurman临时有事,不能前来。事出突然,Haverford College的校长Comfor忧心忡忡,偶想起胡适,遂邀请其代替Schurman演讲。

早在1915年,胡适就曾在日记中提到,演讲劳心劳力,决定以后能免则免。但这次,他知道是Comfort校长对自己“异常优宠,却之不恭”,自己理应全力以赴。胡适能与美国前总统Taft同站一个演讲台,名气可见一斑。那时,他因为常常受邀演讲和代表康奈尔参加学生会的会议,所以,总是在美国东北部做为期几天的短途旅行。

胡适到康奈尔大学的第二年,选修了果树学,专研苹果的培训方法。分类、颜色、及形状等各种琐碎的果树知识让他大惊失色。一次,老师在桌子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苹果,颜色、形状皆不同,多数胡适都未曾见过。老师要求学生们按书中的分类标准,确定每个苹果的学名。胡适忙了半个钟头,依旧一无所获,转身发现,身边的美国同学早已完成,留下的只有一个中国留学生。之后,他又耗费了两个小时,依旧是半对半错。

胡适自懂事起,在学习方面从未失败过,此时的惨败让他大受打击,为此做了深刻的自我反省。他认为,美国同学占有地利,他们面对家乡的农作物自是非常熟悉,而中国留学生初来乍到,对当地农作物了解甚少。再三思考下,他当下决定,弃农从文。

后来,对自己的改行,胡适总结道:“靠当时的活力与记性,用一个晚上来强记,400多个名字都可以记下来应付考试的,但试想有什么用呢?那些苹果我国烟台也没有,青岛也没有,安徽也没有……我认为科学的农业无用了,于是决定改行。”

文学是胡适一直以来的梦想,之前,他虽然选择了农科,可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次果树研究的失败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如果他的留学生活,一直以农科为主,可能就不会有日后的胡适。

胡适说:“我认为学农实在是违背了我个人的兴趣。勉强去学,对我说来实在是浪费,甚至愚蠢。”转学,说易行难。当时,康奈尔大学规定:中途退学者,必须赔偿以前的学费。对此,他甚是苦恼,幸得朋友帮忙,才顺利转入文学院,兼学英国文学、政治、经济。后来,种种事实证明,胡适的选择没有错。他总结经验说:“个人要学什么?不要问爸爸要你学什么、妈妈要你学什么,爱人要你学什么。要问自己性情所近,能力所能做的去学。这个标准很重要。”

文学是胡适一生的选择,他在自己的文学梦中,越走越远,并有了不俗的成绩。

胡适的一生,文学造诣不凡,人们提及他,总会想到他的文章。那些文字鲜活的闪现在人们的脑海中,或是启迪,或是引导,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这一个个事实证明,他排除重重困难走上文学之路,是最棒的选择。 ArQEcw5WoQdz6+yyNeVb+mvLwym80ZZA+0NG/XtW4gixMTwxXALLG5+FRFXa2QA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