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传道授业,越洋闯荡

如若注定不平凡,即使逆境繁多,也终将被打破,故事的最终,那个人会乘着小舟驶向明天。也许不会一帆风顺,也许风波依旧,但那颗执拗的心永不会改变。无论历经任何困苦和艰辛,都会一步一步走下去,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

为了前进,为了明天,哪怕飘迫异乡,哪怕远离至亲,也义无反顾。胡适是众多不平凡中的闪耀之星,他一路前行,受阻自不会少,但他经得起风雨洗涤。留学美国不是胡适的选择,而是上天的选择,当他甘于平凡时,上天再次给了他机会,不容他退缩。

未来是什么,胡适不知道,他只知道拼搏努力是他必须去做的。他要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未来,为母亲造就一个安稳而踏实的生活。黎明之前,总要有一些黑暗,胡适留学之前,因生活所迫,曾有一段传道授业解惑的生活。

胡适自小和母亲相依为命,生活自是衣襟见肘。母亲为了让他安心读书,几乎是拼尽了全力,家里的条件日益难捱。胡适一天天长大,学费越来越高昂,他不忍母亲一直这样下去,遂辍学去教书。

在王云五的介绍下,胡适来到华童公学任国文教员。虽不是大富大贵之职,但糊口绰绰有余,加之胡适本身也甚是喜欢,也不乏是一个理想之职。任教期间,他先后多次诗词和文章。,他常常寄钱给母亲,以供母亲生活之需。

胡适本以为,自己的一生会这样安逸度过,可胡绍之的北京之行改变了他的命运。1910年年初,胡绍之因公干去北京,得知同年6月份,京城举行留美官费生招生考试。得此消息后,胡绍之立即致函给胡适,让其为考试做准备。

收到二哥的来信,胡适万分激动,他知道这是一次难能可贵的机会。欣喜之余,他想起了年迈的母亲,遂将此消息告知冯顺弟。望着手中的信,冯顺弟急忙回信,鼓励儿子抓紧攻读,进京赴考。有了母亲的支持,胡适便着手准备,为此废寝忘食。考试日期将近,胡适从朋友处借来二百银元,只身来到北京参加在清华大学举行的“庚款”留美考试。

大考之时,胡适应对游刃有余。据说,试题中有一道“对对子”的题目,上联是“孙行者”。很多考生面对此题,都倍感艰难,无法应对。反观胡适,丝毫没有逐笔之象,依旧行云流水,好不畅快。阅卷先生看见胡适的答案,不觉暗暗称绝。“胡适之”三字,洋洋洒洒地写在试卷上,让很多人职称称赞。这次考试,胡适榜上有名,考取了庚子赔款第三期留学美国的官费生。

胡适立即将这个消息分享给冯顺弟。冯顺弟接到喜报,挥笔给儿子写到:“你此出洋,乃你昔年所愿望者,一旦如愿以偿,余心中甚为欣幸……一切费用皆出自国家,则国家培植汝等,甚为深厚。汝当努力向学,以期将来回国为国家有用之材。庶不负国家培植之恩,下以有慰合家期望之厚也。你到美国后,宜勤寄家信,每月至少必须一次。每年必照两张相片寄家,切勿疏懒。”

那年,胡适19岁,正值少年,怀揣着远大志向远赴美国。他不知道大洋彼岸等待自己的将是什么,但他始终相信,自己的选择不会错。他相信,美国一行将使自己的学识和视野得到升华,自己的人生也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1910年8月16日,胡适从上海出发,踏上了赴美之船。共70人同行,十多天的船上生活,让大家熟络起来。后来,胡适忆起这段时间,嘴角带笑,妮妮道来:“我是一个爱玩的人,也吸纸烟,也爱喝柠檬水,也爱学打‘五百’及‘高、低、杰克’等等纸牌。在吸烟室里,我认得了宪生,常同他打(Shuffle Board);我又常同严约冲、张彭春、王鸿卓打纸牌。胡明复从不同我们玩。他和赵元任、周仁总是同胡敦复在一块谈天;我们偶然听他们谈话,知道他们谈的是算学问题,我们或是听不懂,或是感觉没有兴趣,只好走开,心里都恭敬这一小群的学者。”

每个人的生活都不可能是千篇一律的,名人也有自己的业余时间,胡适也不例外。打牌便是他的兴趣,在胡适的日记里,很多篇都出现“打牌”二字。但他并非沉溺于打牌,而是每天都按照自己的计划,把应该做的事完成后,再用业余的时间来消遣。

9月17日,胡适一行人到达美国的纽约州绮色佳镇,即入康奈尔大学,开始了他长达七年的留学生活。留下了美好的回忆。胡适后来的成功绝不是偶然,是他一点点努力换来的。在美国读书期间,他一如往常,非常刻苦,丝毫不敢怠慢。每到寒暑假,大多留学生会相约去游山玩水,他却从不参加,他用这些时间做学问、写文章。

胡适不忘母恩,每月按照母亲的叮嘱写信,报平安,以安慰母亲的思子之情。他万般节俭,不乱花一分钱,在自己的生活费中省之又省,寄给母亲补贴家用。同时,他也不忘写文章,每每得到稿酬,会分文不动直接寄给母亲。

胡适做任何事都喜欢有计划,有计划有目标才会有动力,才能有所收获。在康奈尔,他曾经给自己制定了生活规律:“每日七时起,每夜十一时必就寝,晨起做体操半时。每日至少读六时之书,读书以哲学为中坚,而以政治,宗教,文学,科学为辅。”

在国内,胡适阅读了大量古文书籍,对中国很多古典文学了解颇深,国学造诣早已炉火纯青。在美国,他开始了阅读的另一片天地,宣读之书多半是半英半文。此外,因学过德语之故,很多德文书籍也有所涉猎。

胡适国学渊博,甚喜作诗词,可说是其一个习惯。他与诗词几乎形影不离,只要能用诗词解决,必定提笔而作。他的生活处处离不开诗:初次游览风景要作诗,送别有人要作诗,有感而发要作诗,与友人书信往来要作诗。留学在美国,胡适的英文也渐渐流利起来,语言流畅后,自然是用来作诗。当然,毕竟不是母语,作英文诗的频率远不及做中文诗。

胡适当时年少,性格里自有张狂的一面,甚少谦虚。“老夫聊发少年狂”,文学家苏轼很是羡慕少年的狂妄之情,而胡适则把这份轻狂发挥的淋漓尽致。那时,他自诩自己的诗和好友任叔永的文章在中国留学生中独占鳌头。

胡适虽然作诗频繁,但发表的很少,倒是他的评论在当时常有发表。那些对某事某一文章的评论,纷纷发表在报纸杂志上,文章内容多数是为中国做辩护。言语犀利,好不张扬,一声声辩护落在文章中,变成中国人的一声声呐喊。

这是胡适,有才华有理想有抱负的,他时刻生活在风口浪尖上,一直义无反顾的一往直前。即使他只是一个学生,即使他能做的微不足道,但他不会害怕,只会竭尽所能。

胡适善于写作,那些洋洋洒洒的符号,是他骨子里散发的幽香,美好而强劲,熏陶了无数人。无论中文或英文,于他而言,都挥洒自如。那些用英文写出的文章,宛若空谷梵音,广受追捧。在他读本科时,就曾拿过康奈尔英文系的征文奖Corson Browning Prize。

他是第一个获得此奖的外国学生,此等殊荣,无法用语言来表达,何等荣耀不言而喻,甚至轰动一时。当时,多家媒体争先报道此事,大家希望这个好消息能遍布世界各地,让中国人的骄傲被世人所熟知。胡适喜欢文学,因此他记日记,做诗词,写评论,甚至于写信,他都很是热衷。在美国留学期间,他写了很多信,寄给母亲、友人及爱人。后来,他自己透露在1916年内,他收到一千二百一十封信,写出一千零四十封信。也许,很多信的内容他已然记不清,但当时写信时的激动却是无法泯灭。多年后,当他拿出那些信,或多或少会忆起,那个漂流在外的少年执笔写下思念的瞬间。

胡适的美国的留学生活就这样开始了,精彩的开始,自然少不了精彩的结束。他是沧海明珠的珠,无论遗落到哪儿,都会熠熠生辉。 YRQtJRegmwO+8artfplW8Q9i90WU5FWi597hsZAWt8OVfyoVQzAsU/+5vq2pNqu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