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赋一定是异于常人的禀赋。天赋不是一时的好奇心,一时的兴之所至,那不算专业意义上的天分和真正兴趣。天赋是可持续可验证的天分,是一个被发现发掘的持久过程。
作为班主任,我每接一个班,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研究学生档案,看看每个学生有什么个性、有什么擅长的。我带学生最基本的一条,就是鼓励支持他们根据自身的天赋优势,去发展,去进步,去成长。
在人大附中,我本人就是学校数学竞赛的辅导教师。我总是鼓励有天赋的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为什么要鼓励他们呢?因为只有参加各类竞赛活动,学生们才会对自己的天分和潜力,有充分的自我认知和评估。我常跟同学们说:不骑马怎么知道自己是不是好骑手?不上船怎么知道自己是不是好水手?
侯晓迪,是我带的人大附中(03)12班的一个男生。2021年4月16日,一家叫作图森未来的科技公司登陆美国纳斯达克,成为全球“自动驾驶第一股”,这个科技公司的联合创始人之一,就是侯晓迪,他后来成为该公司CEO。
小学六年级,侯晓迪跟父亲说,希望家里有一台电脑。父亲在工作中经常接触和使用电脑,深知电脑对于人的技能以及思维方式的影响。可家中要不要买一台电脑,他却有所踌躇。因为他知道,电脑和其他科技产品一样,是把双刃剑。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说,电脑使用得当,是一个可以让自己身处科技前沿的有效工具;而沉溺于电脑游戏,对于学业和生活就可能贻害无穷。
不过,父亲最后还是决定买一台电脑,但不是买一台现成的电脑。父亲带着儿子去了一家电子市场,买下电脑主要零部件,并仔细咨询各部件的型号、性能,以及组装方式。然后,带着儿子一起在家自行组装,并安装上了应用软件。在小男孩眼中,一台电脑就这样神奇地运转起来。
侯晓迪琢磨起了电脑。父亲不在家时,他就仿照父亲的做法,把电脑拆开,然后自己组装并安装软件,当电脑在这个小男孩手中运转起来的时候,他体验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乐趣和成就感。他迷上了电脑,进步神速,很快就把水平不低的父亲甩在了身后。
进入中学,痴迷电脑软件技术的侯晓迪,购买了多本电脑知识及应用技术的书籍,放在床头,有空就边看边琢磨并动手实践,他能够24小时在电脑旁鼓捣一个软件,弄完了以后昏睡两天两夜。
高二学业压力山大,侯晓迪在繁重的课业之余,参与撰写了一本电脑科普书《e矛e盾》,还参加了在北京西单图书大厦举办的新书发布会。
也是在高中阶段,以侯晓迪和李宇恒等同学为骨干,几个同学组建了网络俱乐部,创建了全国第一个面向中学生的网上虚拟社区,他还和同伴们建立了校园邮件安全系统。教育部原部长陈至立曾来人大附中考察,给予他们充分肯定和评价。
我在教学带班中,总能遇到像侯晓迪这样颇具天赋的孩子。我的态度是一以贯之的,就是欣赏、鼓励、保护和引导。
侯晓迪知道软件设计以数学为基础,所以他对数学非常肯钻研。有一天,侯晓迪拿出这么个问题,来跟我辩论:0<椭圆的离心率<1,那么,圆的离心率是否为0?
我说:圆是没有离心率的。
侯晓迪说:当椭圆的长轴和短轴越来越趋向相等,也就是接近圆吧,这时两焦点距离为0,再除以长轴,这个离心率不是等于0吗?
我没有被他说服,可他软磨硬泡,找我谈了好几次。后来,我抽出时间,仔细研究了一番,然后告诉他:侯晓迪,我很尊重你的探求精神。这个问题,你可以用变化的观点来研究圆和椭圆的关系,也完全可以写一篇论文,我帮你修改,再找个杂志去发表。后来,这篇数学论文还真就登在了专业杂志上。
有了基于自身天赋的才能和梦想,侯晓迪在编写软件的水平突飞猛进的同时,也肯在其他科目上下功夫,因为单科突进需要一定的知识结构的支撑。那年,各科成绩都很出色的他,高考进入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专业就读,后留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计算与神经系统专业博士学位。侯晓迪是现今国际无人驾驶卡车技术领域里最具影响力的领军人物之一,而他才40岁左右。
时常有家长跟我说:我孩子将来想当医生,想做音乐,或想当软件工程师,等等。我也会接着问:你觉得孩子在这方面有天分及能力吗?得到的回答常常是这样的:孩子有这方面的兴趣。问题在于,有时候父母很容易把一时的好奇,当作专业意义上的天分和兴趣。
如果仅仅因为一时的好奇而对孩子说,你长大后要当科学家、电脑工程师,或者当法官、律师,我估计三天后孩子就忘到脑后了。这种激励作用最多不会超过一周。
天赋需要发掘,而且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强化天赋能力的过程。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再从更深入细致的科学角度,看看什么是天赋。从科学原理上讲,大脑是由脑细胞组成的,而脑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神经元。每个神经元都向外伸展,力图建立一个连接。每当一个连接成功建立,就形成了一个突触。一个人出生后,他的神经元建立起大量的突触连接,从而人脑被编织成一个独特而精细的神经网络,再通过交感神经产生心流体验,就产生了异于他人的热情、兴奋感及充实感——这就是天赋。
而天赋发掘的过程,就是让神经元编织成的独特网络更精细,也就是让你的天赋能力更强。
纵然孩子有天分,可如果没有发现发掘,没有鼓励培养,没有长期的坚守坚持,也不会形成天赋优势。
球星马拉多纳2岁就爱玩足球,会抱着足球睡觉,真的是天生踢球的料。但没有后天的系统训练,他也许就是个很普通的球员。所以,这位公认的足球天才说:天才也是训练出来的。
天赋是种子,优势是结果。那些没有形成优势的人,只有两种可能:要么就是没有发现自己的天赋;要么就是发现了,却没有得到鼓励而全身心投入。
你想过没有,如果想当医生,那些生理实验、人体解剖以及与病人的密切接触,是你能够长期坚持并不断探索的专业领域吗?
如果想做音乐,你能忍受日复一日地坐在钢琴或其他乐器前,枯燥地重复练习同一支乐曲并乐此不疲吗?
如果想做软件工程师,想当比尔·盖茨或史蒂夫·乔布斯那样的人,你应该把大学的计算机课程仔细研读一番,看看自己到底会不会痴迷于那些看起来枯燥无味的程序设计。
总之,发掘天赋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早发现早发掘,持续鼓励,持久坚持。
有人可能会问:王老师,你在前面说父母教育孩子是有期限的,怎么现在又说永远不会晚?
我前面说的,主要是指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力。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力是与孩子的年龄成反比的,孩子越大,大人的影响力就越小。发掘天赋当然越早越好,但不分早晚,而且发掘天赋更取决于孩子自己的态度。
我在山东沂水一中当老师时,有一次去居住在乡村的舅舅家。舅舅家有个表妹,个子已经长到1.70米,那时她15岁。她平时干啥呢?天天在家里帮着种地,推着小车子送粪。一个女孩个子高,学习成绩又不好,整天深陷自卑之中,连走路都弓腰驼背,缩着个身子。舅舅舅母生长在乡村,见识少,也不大去琢磨怎么教育孩子。
我在舅舅家看到表妹时说:表妹个子挺高啊。
舅舅说:光长这么一个高个子,在农村吃得多喝得多,穿衣服还多费料,你就别笑话她了!
我认真地说:舅舅,我有个想法,我带表妹到医院去测一下骨龄吧,看看她到底能长多高。
舅舅不以为然,可觉得我毕竟是一个当老师的,就随口答应了。这样,我带表妹去医院测骨龄,测试显示她能长到1.92米。我拿着这个骨龄的报告,送到县体校篮球队,教练看过骨龄报告,再看我表妹,才15岁就长得那么高,还挺苗条的,就说可以收下她。
表妹说很愿意,也很兴奋。这样,她从15岁开始了篮球人生。3年后,我又一次见到表妹,那时她已长到1.9米,身板挺直,意气风发,已经是当地篮球队主力,在体育路子上走得挺好。
发掘天赋是一个过程,天赋需要经过持续的实践和长时间的投入才会被发掘,才会形成优势,所以,最好早发现早鼓励;但天赋总是存在的,即使发掘得晚些,人生也有翻盘的机会。
这里讲一个加拿大少年马汶的故事。16岁的琼尼·马汶家境普通。读高二时,校方一位专家对马汶的学业进行了评估,然后告诉他:你学习很努力,但效果不好,学业不是你所擅长的,但也许你会发现自己其他方面的特长。
马汶从此离开学校,开始给人家打理花园、修剪花草。而凡经他打理的花园,无不令人赏心悦目。后来,经有关部门同意,他无偿地把市政府附近的一处垃圾场,修建成了一座美丽的公园,就这样有了名气,被全城人所关注和谈论,说他是一个天生的园艺家。20多年过去,马汶已成为全国知名的风景园艺家。
有一种情况,就是特定情形下,由于家庭原因或经济压力,有时候会抑制一些人的天赋热情,从而失去行动的机会。但只要你一直倾听内心的声音,一直记得你的激情所在,不论多久,不论是未成年人还是成年人,开发天赋永远不晚。
摩西奶奶大器晚成的故事广为流传。这位老人养育大10个儿女,儿女长大后又帮着带孙辈。养大儿孙,她终于有了更多的闲暇,也想起了自己儿时的画家梦想,于是从76岁开始拿起了画笔,天赋热情助推画技日益精进,成为原始画派的代表人物,在纽约举办过数十次个人画展并多次获奖。你看,只要坚持倾听内心的声音并付诸行动,最糟糕的结果也不过是大器晚成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