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我:王老师,你说的都是人大附中的学生,他们个个天赋满满,哪里是我们普通人家的普通孩子能效仿的?在一些父母眼里,那些孩子就是别人家的孩子。要我说,你不用总羡慕别人家的孩子。
什么是天赋?天赋其实就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生理特点,这种生理特点也是个人大脑的生理结构的某些差别。这种生理特点表现出来,就是一种天生的能力或悟性,或者说是一个人特有的可持续的兴趣和热情。
天赋是天生的感受和一种自然的反应方式。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遇到某件事,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特别强,潜意识告诉你,你在这方面很擅长,肯定会比他人做得更好?这就是你的天赋被唤醒了。
所以,我说别人家的孩子,其实就是你家的孩子。
首先,人大附中的学生也是从各个初中考上来的,在成为他人眼中别人家的孩子之前,大多数也是普通的孩子,如果说有什么不同,那就是这些普通孩子的天赋优势得到了发现和发掘。
其次,一个孩子或喜欢电脑,或喜欢英语,或喜欢数理化、政史地的某一科,是不是你能在自家孩子或邻家孩子身上常常见到的情形?
我带的人大附中(03)12班,有一个男生叫付滨(付滨后就读于清华大学信息学院计算机专业,现在是一家科技公司的业务骨干)。付滨父母说:
付滨从小就对数字有独特的兴趣和天分。小时候,坐过公共汽车以后,他自己就经常模拟售票员卖票,他能把所有公共汽车线路的起点站和终点站背下来,其实他在算卖票能卖多少钱。他还喜欢观看各种体育比赛,掌握各种体育比赛规则,这些规则连我们都搞不清楚。我们开始觉得不可思议,后来才发现,他看比赛是在计算比分,也是对数字的一种爱好和对计算的练习。
从那时开始,我们就鼓励他发展这种对数学的爱好。上小学以后,我们积极为他联系北京数学奥林匹克学校、人大附中的华罗庚数学学校,他在小学、中学阶段就展示出了数学天赋,多次在北京市和全国的各种数学竞赛中获奖。
你看,付滨的天赋发现是不是一个普通的故事?这种故事是不是多了去了?不用总去羡慕别人家的孩子,那些具有天赋的孩子就在我们身边,就是你的孩子。
根据儿童发展各年龄段的追踪研究,3-4岁的孩子已经有了形象思维,看到一个画面,他们就可以展开想象力。而到了6-7岁,孩子已经有一定的思维能力了。做父母的,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有的孩子对某些事物或某些领域,具有与生俱来的好奇、兴趣和潜力,如果被反复利用,就会形成天赋优势,产生非凡的个人业绩并造福社会。
(03)12班还有一个女生叫赵学征,数学很有天赋。小学五年级就拿到北京市小学生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一等奖。她父亲说,发现女儿的数学天赋,是从日常生活中的买菜开始的。
赵学征7岁时,父亲带她到农贸市场买菜,看到一个小女孩在路边摆摊。一问才知道,她和女儿同年,还没上学。爸妈出门,她就帮忙看着摊位。父亲感到好奇,这么小又没读过书,怎么卖菜?于是,父亲试着问:帮我称三根茄子行吗?
只见小女孩熟练地把挑好的茄子放进秤盘,迅速地拨弄着秤砣,然后告诉赵学征父亲:叔叔,三根茄子一斤二两,一斤茄子8毛,一共是9毛6分钱。
赵学征父亲掏出1元钱递给她,她翻出几枚硬币,交给赵学征父亲说:收您1元,找您4分。
父亲不禁感叹:这女孩要是读了书,一定了不得!
赵学征在一旁看得入神,睁大眼睛对父亲说:爸爸,你教我,我也能算!
从那以后,父亲每次买菜回家,就会把女儿叫进厨房说:帮爸爸算一算,这些菜一共花了多少钱?
女儿马上过来一个劲儿地问:爸爸,猪肉多少钱一斤?你买了几斤?鱼呢?
很多时候,父亲并不按照菜价告诉女儿,而是悄悄地增加计算难度。
每到餐馆吃饭,父亲也把账单交给女儿说:来来,算一算,这账有没有问题?女儿就扔下碗筷,一笔一笔地累加。
慢慢地,日常的心算对女儿已经没有任何挑战性了。父母又买来了《趣味数学》和一块小黑板。父亲在水池前洗菜,女儿在黑板旁念题,父女俩开心地讨论书上的趣题,女儿时不时地在黑板上演算一下。
等到五年级,赵学征就拿到了北京市小学生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一等奖。家长们都向她父亲取经,而父亲笑着说:我们对女儿的早期数学教育,是从买菜、从厨房开始的。
你看这位父亲的做法,不用受过高等教育,不必是职业教师,即使高中甚至初中毕业的普通父母,是不是也能做得到?发掘孩子的天赋,只需要用心去发现、去鼓励就好了。
如果说不知道自家孩子有什么天赋条件,而孩子也不知道自己有什么天赋优势,而最终一事无成,那我也坚定地认为:那是因为孩子的天赋才能,没有被父母发现,没有被教师发现,也没有被孩子自己发现和发掘而已。
很偶然的机会,丁俊晖接触到斯诺克台球。他第一次打台球就比父亲打得好,可以说一学就会。父亲一看,好吧,让孩子学打台球吧,结果就打出了一个世界冠军。
我敢说只要父母用心观察,就可以发现,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赋。有人在数学上有天赋,有人对电脑技术的悟性很好,有人坐不住却有着运动的天赋,有人天生在语言方面有优势,能掌握几门外语。
天赋各有不同,有如万花筒,有如人脸或指纹的不同,而这也是上天对人的公平之处,所以要早发现,早发掘,早鼓励,否则也许在不经意间,孩子的天分就被忽略或错过了。而父母和老师的基本培养责任,不就是引导出孩子身上最优秀的东西吗?
我有时会接受一些教育讲座邀请。一次讲座后,有个初三女生和妈妈一起过来咨询我。
女生说:老师,我就喜欢音乐,你看我将来学音乐专业行不行?
我问:你喜欢音乐多久了?
女生说:从学前上音乐班就开始喜欢了。
我说:那你到初三还这么喜欢音乐,这是很难得的。
女生说:可我妈不同意。
她妈就说了:王老师,这个孩子就想搞音乐,我就觉得这个东西不当吃不当喝的,能行吗?
我说:孩子的志趣应该受到尊重。音乐行业有其自身的一套专业体系和标准,行不行不能靠感觉。我不是音乐专家,在专业上不能给您什么意见,建议您带着孩子去找专业音乐老师咨询一下,看看孩子的天分条件和发展潜力,然后再做决定是不是朝这个方向走。
这对母女听取了我的建议,去找音乐老师认真地做了咨询和评估。女孩后来还是走上了自己热爱的音乐之路,到现在已经小有成就。
每个人禀赋不同,有人适合做这个,有人适合做那个,有人动手能力强,有人拥有艺术天分,等等。我们每个人作为个体有所不同,感知、接受和适应这个世界的方式也就有所不同——所以,我们生活的世界分工如此细密,又如此丰富多彩。
我们有的父母一看到自己孩子好动顽皮,一看到学习成绩不好,气就不打一处来,轻则挖苦谩骂,重则拳脚相加。你有没有想过,多动也可能是一种才华?你的孩子身体好动,是不是动手能力强?是不是有体育天赋或舞蹈天赋?有没有可能发掘出这种天赋,让孩子立足于自身的优势,走向成功和幸福人生呢?
我建议学生父母去读一本书——《让天赋自由》,这是国际知名教育学者肯·罗宾逊和卢·阿罗尼卡合著的。里面讲过一个案例:
有一个8岁的女孩,学习成绩一塌糊涂,还是班级纪律的破坏者。她上课坐不住,一会儿讲话,一会儿张望窗外,一会儿骚扰同桌,而且屡教不改。学校老师实在头痛,认为这个女孩有多动症类型学习障碍,建议父母把女孩送到专为这类孩子设置的特殊学校。
女孩的家长既震惊又无奈,只好带着女孩来到心理医生的办公室,希望得到准确的诊断。
心理医生一边和女孩母亲聊着女孩的在校表现,一边注意观察着女孩。过了一会儿,心理医生站起身对女孩说:我要跟你妈单独谈一会儿,不会走远的。
心理医生随手打开了办公桌上的收音机,收音机里传出了一段美妙的音乐。心理医生带着女孩母亲走出办公室,一起来到一扇窗前观察着女孩。女孩站起身在房间里走着,而她的身体随着音乐节奏自然地摇动着,脸上绽放出愉悦的笑容,那是一种对音乐天然的感受能力……
心理医生对女孩母亲说:看到了吗?你的孩子有舞蹈天赋,送孩子到舞蹈学校吧。
女孩父母听从了这一建议,把女孩送进了舞蹈学校。这个女孩叫吉莉安·琳恩,后来加入英国皇家芭蕾舞团,成为世界级的舞蹈家,在音乐史上留下歌舞剧《猫》等经典作品。她后来说:我8岁走进教室时,其实跟同学们没有什么不一样,唯一不同的是,我不像他们那样静静地坐着思考,而是边动边思考。
每个人,包括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而天赋的秘密就深藏于个体之中。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有的孩子擅长舞蹈,有的擅长科学,而有的擅长体育……
孩子的成长需要自由的天空。许多孩子很有天赋,比如跳舞、计算、画画、运动、动手能力,等等。可为什么大多数孩子最终归于平庸了呢?因为他们的天赋都或多或少地被扼杀了。实际上,扼杀孩子天赋的事是经常发生的。
一个6岁的小女孩,在家中做什么功课都心不在焉、无精打采的,只有在画画的时候才会聚精会神起来。这天,小女孩正专心地画着画,父母走到她身边问:你在画什么呢?
小女孩头也不抬地回答:我在画上帝。
父亲很疑惑地说:可是,世上没有人知道上帝长什么样子啊?
小女孩说:我知道上帝长什么样。
母亲说:大人都不知道上帝是什么样子,小孩怎么会知道?
小女孩的神情马上黯淡下来,放下了手中的画笔。其实,6岁女孩也有自己心目中的上帝形象,为什么不可以画呢?可大人的说法遏制了女孩的想象力,她一辈子也许再也没有画过上帝。小女孩充满好奇和想象力的目光,就这样黯淡下去。这是不是一个我们身边经常遇到的事例?实际上,我们做父母的不知错过了多少孩子的天分。
天赋的发现、发掘是人生的一个过程,遗憾的是许多人也许终身错过了。相关教育机构曾做过一次调查:一个天赋常常得不到肯定和鼓励的人,他的天赋潜能仅能被开发到20%-30%;一旦得到肯定,他的天赋潜能将会被开发到50%;如果能够得到持续肯定和鼓励,那么他的天赋潜能将会被开发到70%-80%。
发掘孩子的天赋,需要早发现,早鼓励,早培养,也需要决心、定力和耐心。家长对孩子承担教育责任,不是三年五年,不是八年十年,而是至少十八年。耐心,从长计议,是所有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教育孩子也不例外。
一位知名女作家讲述的一个故事,让我印象深刻:
最近去拜访朋友,坐在朋友家后院吃东西聊天。这时,他们的大女儿和她的同居男友一起走了进来,两个人穿着很新潮,露着身上的刺青,手上各拿着一支香烟。两个人窃窃私语,有说有笑,但对外人都露出很不屑的眼神。
这让我蛮感慨的。十年前,我第一次见到这个女孩时,她才8岁,那时她能在短短时间内,把我送的一瓶清酒上的字和图,一模一样地画出来。一个中国小女孩,居然可以把日本清酒酒牌及上面的樱花,三两下就轻松地描绘出来。
我好惊讶,自从那次以后,我经常催促她的父母带她去拜师学艺,但他们总是找出一大堆不是理由的理由来搪塞我。现在,这个女孩已经变成了这样,而她的父母已经基本改变不了女儿的任何方面。我突然领悟到一件事,那就是其实父母跟食物一样,都是有有效期限的。
心理学家李玫瑾在研究中发现,成人的行为,很大程度取决于童年的教育。所以,不管施加正面影响还是负面影响,都作用于孩子18岁前的成长期。18岁前成长期的教育,往往会奠定孩子一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反之,过了这个阶段,孩子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已经成形,再改变就很困难了。
天赋一定是异于常人的禀赋。天赋不是一时的好奇心,一时的兴之所至,那不算专业意义上的天分和真正兴趣。天赋是可持续可验证的天分,是一个被发现发掘的持久过程。
作为班主任,我每接一个班,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研究学生档案,看看每个学生有什么个性、有什么擅长的。我带学生最基本的一条,就是鼓励支持他们根据自身的天赋优势,去发展,去进步,去成长。
在人大附中,我本人就是学校数学竞赛的辅导教师。我总是鼓励有天赋的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为什么要鼓励他们呢?因为只有参加各类竞赛活动,学生们才会对自己的天分和潜力,有充分的自我认知和评估。我常跟同学们说:不骑马怎么知道自己是不是好骑手?不上船怎么知道自己是不是好水手?
侯晓迪,是我带的人大附中(03)12班的一个男生。2021年4月16日,一家叫作图森未来的科技公司登陆美国纳斯达克,成为全球“自动驾驶第一股”,这个科技公司的联合创始人之一,就是侯晓迪,他后来成为该公司CEO。
小学六年级,侯晓迪跟父亲说,希望家里有一台电脑。父亲在工作中经常接触和使用电脑,深知电脑对于人的技能以及思维方式的影响。可家中要不要买一台电脑,他却有所踌躇。因为他知道,电脑和其他科技产品一样,是把双刃剑。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说,电脑使用得当,是一个可以让自己身处科技前沿的有效工具;而沉溺于电脑游戏,对于学业和生活就可能贻害无穷。
不过,父亲最后还是决定买一台电脑,但不是买一台现成的电脑。父亲带着儿子去了一家电子市场,买下电脑主要零部件,并仔细咨询各部件的型号、性能,以及组装方式。然后,带着儿子一起在家自行组装,并安装上了应用软件。在小男孩眼中,一台电脑就这样神奇地运转起来。
侯晓迪琢磨起了电脑。父亲不在家时,他就仿照父亲的做法,把电脑拆开,然后自己组装并安装软件,当电脑在这个小男孩手中运转起来的时候,他体验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乐趣和成就感。他迷上了电脑,进步神速,很快就把水平不低的父亲甩在了身后。
进入中学,痴迷电脑软件技术的侯晓迪,购买了多本电脑知识及应用技术的书籍,放在床头,有空就边看边琢磨并动手实践,他能够24小时在电脑旁鼓捣一个软件,弄完了以后昏睡两天两夜。
高二学业压力山大,侯晓迪在繁重的课业之余,参与撰写了一本电脑科普书《e矛e盾》,还参加了在北京西单图书大厦举办的新书发布会。
也是在高中阶段,以侯晓迪和李宇恒等同学为骨干,几个同学组建了网络俱乐部,创建了全国第一个面向中学生的网上虚拟社区,他还和同伴们建立了校园邮件安全系统。教育部原部长陈至立曾来人大附中考察,给予他们充分肯定和评价。
我在教学带班中,总能遇到像侯晓迪这样颇具天赋的孩子。我的态度是一以贯之的,就是欣赏、鼓励、保护和引导。
侯晓迪知道软件设计以数学为基础,所以他对数学非常肯钻研。有一天,侯晓迪拿出这么个问题,来跟我辩论:0<椭圆的离心率<1,那么,圆的离心率是否为0?
我说:圆是没有离心率的。
侯晓迪说:当椭圆的长轴和短轴越来越趋向相等,也就是接近圆吧,这时两焦点距离为0,再除以长轴,这个离心率不是等于0吗?
我没有被他说服,可他软磨硬泡,找我谈了好几次。后来,我抽出时间,仔细研究了一番,然后告诉他:侯晓迪,我很尊重你的探求精神。这个问题,你可以用变化的观点来研究圆和椭圆的关系,也完全可以写一篇论文,我帮你修改,再找个杂志去发表。后来,这篇数学论文还真就登在了专业杂志上。
有了基于自身天赋的才能和梦想,侯晓迪在编写软件的水平突飞猛进的同时,也肯在其他科目上下功夫,因为单科突进需要一定的知识结构的支撑。那年,各科成绩都很出色的他,高考进入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专业就读,后留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计算与神经系统专业博士学位。侯晓迪是现今国际无人驾驶卡车技术领域里最具影响力的领军人物之一,而他才40岁左右。
时常有家长跟我说:我孩子将来想当医生,想做音乐,或想当软件工程师,等等。我也会接着问:你觉得孩子在这方面有天分及能力吗?得到的回答常常是这样的:孩子有这方面的兴趣。问题在于,有时候父母很容易把一时的好奇,当作专业意义上的天分和兴趣。
如果仅仅因为一时的好奇而对孩子说,你长大后要当科学家、电脑工程师,或者当法官、律师,我估计三天后孩子就忘到脑后了。这种激励作用最多不会超过一周。
天赋需要发掘,而且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强化天赋能力的过程。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再从更深入细致的科学角度,看看什么是天赋。从科学原理上讲,大脑是由脑细胞组成的,而脑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神经元。每个神经元都向外伸展,力图建立一个连接。每当一个连接成功建立,就形成了一个突触。一个人出生后,他的神经元建立起大量的突触连接,从而人脑被编织成一个独特而精细的神经网络,再通过交感神经产生心流体验,就产生了异于他人的热情、兴奋感及充实感——这就是天赋。
而天赋发掘的过程,就是让神经元编织成的独特网络更精细,也就是让你的天赋能力更强。
纵然孩子有天分,可如果没有发现发掘,没有鼓励培养,没有长期的坚守坚持,也不会形成天赋优势。
球星马拉多纳2岁就爱玩足球,会抱着足球睡觉,真的是天生踢球的料。但没有后天的系统训练,他也许就是个很普通的球员。所以,这位公认的足球天才说:天才也是训练出来的。
天赋是种子,优势是结果。那些没有形成优势的人,只有两种可能:要么就是没有发现自己的天赋;要么就是发现了,却没有得到鼓励而全身心投入。
你想过没有,如果想当医生,那些生理实验、人体解剖以及与病人的密切接触,是你能够长期坚持并不断探索的专业领域吗?
如果想做音乐,你能忍受日复一日地坐在钢琴或其他乐器前,枯燥地重复练习同一支乐曲并乐此不疲吗?
如果想做软件工程师,想当比尔·盖茨或史蒂夫·乔布斯那样的人,你应该把大学的计算机课程仔细研读一番,看看自己到底会不会痴迷于那些看起来枯燥无味的程序设计。
总之,发掘天赋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早发现早发掘,持续鼓励,持久坚持。
有人可能会问:王老师,你在前面说父母教育孩子是有期限的,怎么现在又说永远不会晚?
我前面说的,主要是指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力。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力是与孩子的年龄成反比的,孩子越大,大人的影响力就越小。发掘天赋当然越早越好,但不分早晚,而且发掘天赋更取决于孩子自己的态度。
我在山东沂水一中当老师时,有一次去居住在乡村的舅舅家。舅舅家有个表妹,个子已经长到1.70米,那时她15岁。她平时干啥呢?天天在家里帮着种地,推着小车子送粪。一个女孩个子高,学习成绩又不好,整天深陷自卑之中,连走路都弓腰驼背,缩着个身子。舅舅舅母生长在乡村,见识少,也不大去琢磨怎么教育孩子。
我在舅舅家看到表妹时说:表妹个子挺高啊。
舅舅说:光长这么一个高个子,在农村吃得多喝得多,穿衣服还多费料,你就别笑话她了!
我认真地说:舅舅,我有个想法,我带表妹到医院去测一下骨龄吧,看看她到底能长多高。
舅舅不以为然,可觉得我毕竟是一个当老师的,就随口答应了。这样,我带表妹去医院测骨龄,测试显示她能长到1.92米。我拿着这个骨龄的报告,送到县体校篮球队,教练看过骨龄报告,再看我表妹,才15岁就长得那么高,还挺苗条的,就说可以收下她。
表妹说很愿意,也很兴奋。这样,她从15岁开始了篮球人生。3年后,我又一次见到表妹,那时她已长到1.9米,身板挺直,意气风发,已经是当地篮球队主力,在体育路子上走得挺好。
发掘天赋是一个过程,天赋需要经过持续的实践和长时间的投入才会被发掘,才会形成优势,所以,最好早发现早鼓励;但天赋总是存在的,即使发掘得晚些,人生也有翻盘的机会。
这里讲一个加拿大少年马汶的故事。16岁的琼尼·马汶家境普通。读高二时,校方一位专家对马汶的学业进行了评估,然后告诉他:你学习很努力,但效果不好,学业不是你所擅长的,但也许你会发现自己其他方面的特长。
马汶从此离开学校,开始给人家打理花园、修剪花草。而凡经他打理的花园,无不令人赏心悦目。后来,经有关部门同意,他无偿地把市政府附近的一处垃圾场,修建成了一座美丽的公园,就这样有了名气,被全城人所关注和谈论,说他是一个天生的园艺家。20多年过去,马汶已成为全国知名的风景园艺家。
有一种情况,就是特定情形下,由于家庭原因或经济压力,有时候会抑制一些人的天赋热情,从而失去行动的机会。但只要你一直倾听内心的声音,一直记得你的激情所在,不论多久,不论是未成年人还是成年人,开发天赋永远不晚。
摩西奶奶大器晚成的故事广为流传。这位老人养育大10个儿女,儿女长大后又帮着带孙辈。养大儿孙,她终于有了更多的闲暇,也想起了自己儿时的画家梦想,于是从76岁开始拿起了画笔,天赋热情助推画技日益精进,成为原始画派的代表人物,在纽约举办过数十次个人画展并多次获奖。你看,只要坚持倾听内心的声音并付诸行动,最糟糕的结果也不过是大器晚成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