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来攘往的市场上,摊主忙着生意,顾客挑选各式蔬果鱼肉,乃是日常生活的一幕。现今的社会,人们都跑到卖场、超市与网络上购物,年轻人不喜欢潮湿杂乱的市场,但是传统市场自有其韵味。
我喜欢传统市场,偶尔去市场买菜,是一种生活的乐趣。
一个小摊吸引了我,贩卖银丝糖的小摊如今很少见了。银丝糖甜美可口,师傅将麦芽糖切成长条,再撒上一层花生粉,我童年时曾为此物着迷。
摊贩前有一个三岁左右的男孩,也许尝过银丝糖的滋味,刚刚才见他引颈企盼、欢乐开心的神情,没想到下一秒却哭了起来。发生什么事了呢?
男孩手上拿着银丝糖,哇哇大哭。妈妈不懂孩子这是怎么了。
父母都有类似的经验:孩子的情绪一瞬间就转换了,有时候大人根本不知道原因,常常手足无措,最后发一顿脾气,或者置之不理。
人潮来来往往,没有人想关心这寻常小事:一个着急的妈妈,还有一个哭泣的孩子。
妈妈一番好意给他买糖,却成了这番局面,真是让母亲郁闷。安慰了一阵子,还不见孩子平静,一股火气立时升上来,妈妈不耐烦地骂:“你不是说想吃吗?现在又不要吃了,不吃就不要吃啦……”
妈妈将银丝糖抢走了。孩子的哭声有点儿急促,夹杂着吼声:“我要吃!”
妈妈很生气地说:“这样也不要!那样也不要!你到底要怎么样……”
摊位上制糖的师傅一边利落地切糖,一边以说教的口吻对男孩说:“弟弟要乖喔!小孩子要听话……”
男孩哭得更急了,还气得跺了好几次脚。
妈妈很无奈,在旁边对着孩子吼:“你这么难伺候,要是再闹下去,妈妈就不理你了……”
我正在一旁犹豫着要不要买一份银丝糖来回味孩提时的甜蜜,未料遇见这一幕。男孩哭泣的样貌勾起我童年的记忆,关于大人的不理解,以及我不懂表达自己情绪的状态。我向无奈的妈妈递去一个关怀的眼神,然后在男孩跟前蹲下。
我专注地看着男孩,停顿五秒左右,握着他的手,感觉他能接收到我的关心。他的哭声渐渐转为抽噎。我缓缓地问他:“弟弟呀,你还好吗?”
男孩被我一问,眼泪再次汹涌而出,但这次的哭声不是愤怒,而是委屈。
我停顿了一下,再缓缓地问他:“你看起来很难过,也很着急,是吗?”
男孩哭声收敛,对着我点点头。
我和气地问:“发生什么事啦?”
孩子指着小摊上的糖,说:“我要吃糖糖。”
我指着妈妈手上的糖:“妈妈拿的那根糖糖,你要吃吗?”
孩子摇摇头说:“不要!”
我有点儿明白了,缓缓地问男孩:“你想吃糖糖,但不要吃那根糖,对吗?”
孩子再次点点头,表情舒缓了许多。
“这根糖糖怎么了?你为什么不想吃呀?”
孩子指着那根糖:“糖糖掉地上……脏脏。”
我站起来端详糖,发现糖霜上头的确有一些脏污。我和孩子核对:“糖糖掉在地上了吗?”
孩子点点头。
妈妈一头雾水,我也不清楚怎么回事。切糖的师傅赶紧插话:“没有掉在地上啦!是掉在旁边这里啦!这里有塑料袋铺着,绝对没有弄脏……”
我进一步跟男孩核对,才知道原委:妈妈带男孩买银丝糖时,男孩远远地看见师傅切糖时有一根银丝糖不慎掉在地上,正是男孩妈妈买到的这根。
妈妈终于搞清楚状况。一方面很气恼老板不讲卫生,且不够诚实;另一方面也生孩子的气,怎么不早点说清楚。
妈妈对我很好奇,只问了几句话而已,怎么孩子就把事情说清楚了?
我与男孩的沟通,除了需要耐心倾听,还包含了非言语信息的肢体动作、语态以及停顿。我把自己所说的内容罗列于后,读者是否能归纳出一点脉络?
“弟弟呀!你还好吗?”
“你看起来很难过,也很着急,是吗?”
“发生什么事啦?”
“妈妈拿的那根糖糖,你要吃吗?”
“你想吃糖糖,但不要吃那根糖,对吗?”
“这根糖糖怎么了?你为什么不想吃呀?”
“糖糖掉在地上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