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始练习好奇的人们,会发现不断保持好奇非常难,甚至问出第一句都很难。渐渐能问一两句之后,会发现接下来的问句不易接续,也会发现好奇的问句可能引来让人沮丧的回应,进而意识到自己的好奇问句不妥。也会疑惑一直好奇下去,不知要好奇到哪里为止。这些都是练习时必经的过程。
我为“好奇”给出了一个方向:以丰富的眼光看待人和事;好奇不是引导答案、意义或一己的期待;好奇是打开一道门,看见美好的风景;好奇的目的是与人的生命力联结。
除了在对话中时时提醒自己好奇,也可以每天练习五分钟,对身边亲近的家人保持好奇。我曾经在《对话的力量》一书中提出一个“好奇对话”的指引,让发起对话的一方能专注,也让另一方有方向。
以下就是“好奇对话”的法则:
● 呼唤对方的名字或者称谓,且刻意停顿。
● 从对方感兴趣、能回应的话题切入,主动从事件中提问。
● 重复对方上一句的句尾,有缓和与积极聆听的效果。
● 为对方的叙述,整理、组织出更精简的叙述。
● 避免问“为什么”,但可以替换为:“你还好吗?”“发生什么事了?”“怎么啦?我很好奇……”
● 当牵涉到规则,要引导孩子负责任,善于问孩子“怎么办”。
除此以外,如何拓展话题、如何在进入冰山脉络前让提问更有内涵呢?我提供下列三个方向,可以与冰山的脉络交错提问:
● 不解决问题,而是关注人。亦即关注事件对人的冲击,而不是关注问题如何解决。
● 回溯时间,探索问题的成因。回溯个人经验,刚好与冰山形成一个十字框架,回溯的年表就是时间轴,冰山则是空间轴。每一个时间轴中,都有其历史性的空间轴;每一个冰山的空间轴中,都有其能回溯的历史。
● 询问具体事件,在细节处提问。除了能具体了解,也能让对话一方将事件付诸语言,陈述发生了什么事,了解自己是谁,进而进入冰山的脉络。
比如,我五岁的外甥女川川说:“我爸妈都是老师喔!”
我回应:“你爸妈都是老师呀!” (重述语言)
川川:“对呀!”
我:“你什么时候知道的呀?” (回溯)
川川:“我很久很久很久很久以前就知道了。”
我:“你很久以前就知道啦?” (重述语言)
川川:“对呀!”
我:“你有看过爸妈当老师吗?” (回溯)
川川:“有呀!”
我:“爸妈当老师的时候,你在哪里呢?” (具体事件)
川川:“我坐在他们身边呀!”
我:“你记得他们说了什么,讲了什么故事吗?” (具体事件)
川川:“我记得呀!讲了故事呀!”
我:“他们说了什么呀?” (具体事件)
川川接着开始叙述爸妈某一次在课上讲的故事。
如果我在这之后开始进入冰山,就有了充分的故事和事件。
我可以询问川川:
“听故事的感觉怎么样?”
“哪一段话最有感觉?”
“这个故事会让你悲伤、生气、害怕呀!” (上述都是感觉)
“怎么会感到悲伤呢?”“喜欢听爸妈讲故事吗?” (观点)
“你以前听过这样的故事吗?” (回溯)
“那是什么样的故事呀,你还记得吗?” (具体事件)
“你希望听见那样的故事吗?” (期待)
“你如果是故事里的人,你希望有人爱你吗?” (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