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刻意练习好奇

充满好奇的沟通方式,在家庭、学校与职场中都甚少为人运用。于是当孩子出现问题时,大人也很难以好奇和规则去联结孩子。

我曾收到一封信,妈妈的叙述如下:“孩子上初中之后,每学期考试都作弊。针对作弊这件事,我和孩子曾好好谈话,谈考试的方法,谈作弊的代价,孩子都说了解了,不会再做同样的事了,但结果又作弊了。我平时没有要求她的成绩有多好,只要求她态度端正,有进步都会鼓励她,为何她还是这样呢?”

孩子作弊了,这是一个行为。妈妈“好好”跟她说也无效,于是我建议妈妈运用好奇,了解孩子到底发生了什么,也为孩子带来觉察。

若以此例来练习好奇,你会如何做呢?不妨试着列出你的好奇。

我的好奇甚多:孩子作弊的原因是什么?孩子是何时开始作弊的?因为发生什么而作弊?考不好会怎么样?是否曾经考不好而招致负面经验?孩子如何看待此负面经验?妈妈说要重视态度,当孩子考不好,妈妈会怎么回应呢?孩子会担心什么吗?孩子考不好时,感觉是怎么样呢?孩子感觉妈妈重视态度还是重视成绩呢?……

很多人无法运用好奇。好奇的问话,不容易以和谐的口吻、接纳的态度提出。当父母看见孩子出现问题时,常以说教、指责、给答案的方式来回应。但父母没有意识到自己并未对孩子展现关心、好奇问题的成因,于是问题仍旧反复出现。

成长于“听话”年代的人,在对话中不懂“好奇”,只想给出答案或道理,易形成对错争辩的二元对立。然而在我们的社会中,“好奇”并非受重视的素养,也不是成长中必备的品格。家庭成员彼此非常熟悉,“熟悉”也是好奇的天敌。当人们对亲近的人失去好奇,关系就开始疏远了,甚至以看不见的方式瓦解。

要重拾对人、事、物的好奇心,除了时时提醒自己,也需要在日常对话中刻意练习。

我给学员刻意练习的功课是:不给答案、不说道理、不解决问题、不问“为什么”、第一句不说“你觉得呢?”、不轻易以“嗯嗯”回应对方。(这些问句并非完全不宜,只是经验表明,它们在大多数情况下不利于深入互动。)

开始练习时可能很困难。但很多伙伴跟我反馈,一旦熟悉好奇的方向,好奇心就能逐渐回来,培养出“好奇的素养”。

我经常提出各种句型,考验如何运用好奇,并邀请众人以连续十句好奇的句式回应,从而培养探索的能力。比如下列叙述句,你能否连续用十句话表达好奇,跟孩子不断互动?

三岁的孩子说:你的手手是黑的。

五岁的孩子说:我爸妈都是老师喔!

六岁的孩子问:为什么窗户黑黑的?

七岁的孩子问:什么是孤儿院呀?

九岁的孩子说:老师又处罚我了。

十岁的孩子说:我不想写功课。

十二岁的孩子说:我不会写作文。

十四岁的孩子问:人为什么要读书?

十六岁的孩子说:我觉得老师很烦。

十七岁的孩子问:读书真的那么重要吗?

上述叙述句,有的是抱怨,有的是问句,有的在陈述现象。在我下文提出好奇的脉络之前,读者不妨思索,自己是否可以完全用“好奇”的姿态回应。

当好奇成为一种素养时,进入冰山探索就容易多了。 10glD3PlW9Aml1pX6Gg6IgVGd0I5DPOsL04bBo9GMPrhQArDX64W7/Sl50Wk+6Z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