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ACE的研究中,不难理解为何偏乡僻壤、失能家庭、隔代教养家庭的孩童中容易产生特别多的问题学生。尤其是婴儿时期大脑所经历的遭遇,会成为情绪与觉察的一部分。
传统教养模式中常见的打骂或忽视孩子,都可能对孩子造成创伤。但是父母、教师并未觉察到自己的应对方式将如何影响孩子的发展。我最常提出的问题是:当孩子失败了、犯错了、不符合期待了,大人会以怎样的言行来应对?这样的言行,孩子接收到以后会有什么感觉?会产生什么观点、什么期待、什么渴望?了解了这些,就能看见孩子的冰山如何编码。
萨提亚女士在演讲中指出:“父母是对孩子的生存具有重要意义的人。对于正在成长的婴儿来说,当他们学习自己的蓝图时,父母是他们的榜样。这个蓝图源自孩子对概念的‘标注’(即孩子对事情、人及观点的称呼),同时源自他对命名的解释。我将这个过程称之为‘编码’。儿童不断学习着对自己和他人、对内在世界进行标注和编码。”
如何看待人内在的编码呢?除了对于人和事物的观点,最容易检测的是情绪。比如,发生了一件事:别人不一定受伤,而你受伤了;别人不一定生气,而你生气了;别人不一定暴怒骂人,而你暴怒骂人了;别人不一定逃避,而你逃避了;别人不一定害怕,而你害怕了……这些感受无关对与错,可能每个人天生的气质不同,也可能成长背景不一样。若是受到成长背景的影响,在人的关系互动中学习生存的方式,就可视为一种编码系统。
过去权威模式的教养,因为符合旧时代的运作模式,即使有问题也被隐藏起来,使人难以觉察,也难以显现出根源问题。但如今是信息时代,父母、教师的教养模式需要改变,若是因循旧时代的教养,辱骂孩子、责打孩子、严厉教训孩子、忽视孩子的情绪、忽视孩子的需求,都可能会给孩子带来创伤。心理学的研究显示:被忽略或长期遭受辱骂的孩子,比较容易缺乏自尊;被残酷对待的孩子,内在常有积压已久的愤怒,需要用巨大的能量来控制;早年受到遗弃与剥夺,成长后常将他人的举动视为针对自己,也不易发展出同理心;不允许表达自己意见的孩子,往往不能为自己做主,也很难为自己挺身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