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可以帮助我们做到些什么?在中国的文化里,我们对读书有三重功利性的目的:一个叫千钟粟,一个叫黄金屋,一个叫颜如玉。也就是说,读书能够当官、发财、娶媳妇。
当然,这些都是过往对读书的一种期盼。其实读书不需要这么功利。
我们在读书的过程中,最大的得益其实在于“改变”——生命历程的改变,观念的改变,以及我们所接触的世界带给自己感受的改变。
我读了一本书叫《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恰到好处地符合了我的想法,讲述了一个“改变”的故事。这本书的作者,其实也是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叫塔拉。
塔拉是一个生活在美国的姑娘,出生在一个摩门教的家庭。她在17岁以前,居然没有上过学。她父亲经营着一个垃圾厂,她母亲做着一个奇怪的和宗教有关的似乎是治病的工作,但不是医生。在这个家庭里,她像一个自然人,或者说像一个野人一样地生活着。
17岁以前,她以为她的家庭给她的这个世界,就是世界原本的样子。不洗手,随地大小便,不知道什么叫干净,也不知道什么叫读书,更不知道在家庭给她的小环境以外还有一个更大的世界。她对外面的世界完全没有概念。她的生活,她的记忆,都只与这个垃圾山以及附近所发生的事情有关。
17岁之后,改变发生了。
一个偶然的因素促使她有了怀疑的念头:“世界果真就是这样吗?人生就应该是这样的吗?有没有可能外面的世界还有别的?”
好奇心的驱使,让她仿佛在黑暗中看到了一束微光。她期盼看到更大的光明,于是不停地凿壁偷光,点个蜡烛,向往光明。
她以这样的心情开始学习、读书,然后萌生出考试的意愿,结果居然考上了大学。
17岁以前没有任何正规教育经历的她居然考上了大学。考上大学以后,她又得到了一个机会,去英国剑桥大学交换学习。在剑桥大学,她一口气读完了硕士。硕士毕业以后,她又到哈佛大学去做访问学者,最后拿到了剑桥大学的博士学位。
之后,她的世界开始不同。在拥有了一个巨大的与以往不同的世界以后,她反过来审视自己17岁以前的世界,得到了非常多的独特的启发,认识到世界的真谛是什么,人生可以如何改变,文明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是读书改变了她的命运,让她的世界由无知变成有知,由蒙昧变成了文明,由此地变成了他乡,由美国变成了世界,发生了这样非常大的改变。
这本书给我们巨大的震撼,它告诉我们:读书可以改变人的命运,读书可以引导我们去从未想象过的地方,读书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从未感受过的内心世界的欣喜、冲动、好奇和满足感,读书也可以让我们的生活发生实质性的改变。比如塔拉,她最后有了正式的工作,有不错的收入,也有了家庭,这些都是读书带来的改变。
我也经历过这样的事。我在读小学、中学的时候,因为处在“文革”期间,大家其实都不读书,也以为世界上本来应该是没有读书这件事情的。幸运的是,我在中学碰到了一位对我影响很大的老师。
老师姓苏,她的家世背景非常独特,她父亲是黄埔军校的学生。因为一些特别的际遇,她父亲早早地离她而去。她考入了师范学校,最后在西安市三中教语文,成了我的班主任。那个时候,她身体非常糟糕,我和同学常去看望她。她住在一个光线昏黄的小房间里,她总是靠在床上,给我讲述那些家族故事,讲述她读过的历史,并告诉我应该怎么认真读书,来改变社会的不公正。
这样一段特别的经历,给我带来巨大的冲击。于是我就去找些历史书来读,苏老师也把她的藏书送一些给我。我拼命地去读这些人文、历史的书,去探寻改造社会的规律和方法,这推动着我后来考上了大学,又读了硕士和博士。一直到现在,我仍旧一边工作一边读书,读书引导我成为我今天的样子。
读书也引导我去努力,去改变我认为应当改变的小环境、大环境。读书也使我能够在创业和做生意的过程中,自觉去学习曾经不懂的东西和不熟悉的领域,去改变自己对企业业务的认知,从而使自己的公司和人生发生巨大的改变和提升。
***
可以这样说,读书对我的人生,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影响。
第一,少年时代读的很多书,后来为我创造了就业机会。
我在十四五岁时开始读历史,读马列,特别喜欢读一些和马克思主义相关的书籍,后来上大学就学了政治经济学,念硕士读社会主义理论。
在做生意之前,读书成了我的工作,成了我的职业。有些人特别喜欢历史,最后一辈子就研究历史了。我读马列,毕业之后就教马列。一开始是因为兴趣读书,然后读书成了我的工作,这是很有意思的。
第二,读书对人格塑造起了很大作用。
对一个男生来说,15到20岁特别重要,这是立志的时候。年轻时,我看过很多历史书,也看过一些伟大人物的传记,越看,自己就越想成为那样的人,慢慢地就有了所谓的“使命感”,就想着,“我也想成为这样的人”。
当时我读《三国演义》,把诸葛亮当成了偶像。觉得他怎么会那么有智慧?能够那样想问题,料事如神,每件事都安排得妥妥当当,“运筹帷幄之内,决胜千里之外”。
看到诸葛亮讲“淡泊以明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小泪纵横”。后来看到诸葛亮在五丈原去世,帐篷里蜡烛灭了,“秋风落叶五丈原”,我也是潸然泪下。那会儿年纪小,就感到真伤心。伤心的同时,也会在心里生发出一种使命感,会去思考:我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应该干什么?我能够为国家、为周围的人做什么?
就这样,在读书的过程中,我逐渐有了自己的人生方向,然后知道了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第三,学会了说话,形成了自己说话的风格。
我上学的时候,特别喜爱鲁迅。逢鲁迅必看,而且逢看必做笔记。我家里有1973年版的《鲁迅全集》第一卷和第二卷。这两本书我反复看过很多遍,几乎被翻烂了。不光是读鲁迅自己写的书,也读他翻译的作品,比如他翻译的法捷耶夫的《毁灭》等。
曾经有朋友说,我说话不太正经时,像是受了鲁迅的影响。
鲁迅说,说话要有意思,应该学习“三种语言”。第一种叫作书面语言,这是正经的表达,必须要懂。第二,要懂俚语,就是乡间方言,口语。第三种是外语。说话的时候,如果掌握外国的词汇和民间十分接地气的土语、方言,再加上书面语言或文言文,你的文字就会与众不同,更有味道。
这么多年过去,虽然当时读过的东西有不少后来都忘了,忘了那些句子,忘了自己写过的感想,但是它们就像我吃过的饭一样,实际上变成了重要的营养。
据我的观察,长期不读书和坚持读书的人,差别很大。打个比方,这就类似于长期锻炼身体和长期不锻炼身体的区别。
锻炼是对身体的保健,能让身体健康。读书是对精神的保健。长期读书,能让人聪明,并且精神愉悦。所以,书是一种精神的保健品。
长期不读书,容易价值观模糊、错乱,对一些事物理解偏狭,遇到问题也常常难以搞定,最终导致生活出现诸多不顺利。如果你想成长,想变成一个有意思的人、精神健康的人、眼光独到的人、生活愉悦的人,那就多读点书。
当然,有些人把读书变成了一件很急功近利的事情,比如说要考职称、考硕士、考博士,或者说考一个别的什么东西,然后才读书。或者要做一件什么事,就看一点工具类的书。只读这些书,肯定是不够的。
如果想要开阔视野、提升认知、丰富自己,得多读一些经典。比如《道德经》,任何时候看都是正面的,没有坏处。还比如四大名著,这些书是中国人的符号,作为一个中国人,如果你不知道《红楼梦》《西游记》,不知道《三国演义》《水浒传》,就好像不是中国人似的。这类书,我觉得属于生命中的必备,要多读。
除此以外,能够满足自己兴趣的书,帮助自己思考当下问题的书,或者纯粹是为了消遣的文学、艺术类的书,都可以看。
拿我自己来说,我比较喜欢猎奇,所以就会看一些稍微古怪一点的书。比如,有一段时间我觉得特种部队很酷,好奇为什么特种作战会变成现在作战最主要的模式之一,于是我找了很多特种部队的书来看。后来又突然好奇怎么这么多人跳楼自杀,我就专门找研究自杀的书来看,比如《自杀论》。这几十年下来,我把好奇的事都弄明白了,这是源自兴趣,最后都变成了知识。
总之,各种各样的书读得多了,我们观察世界的角度会更加多元,于是在我们眼中,这个世界也会更加真实,更加丰富,更加有意思。人活得越长,越得把书当成保健品,但不能把书当成“速效救心丸”。
***
现在市面上书那么多,该如何判断一本书是好书还是坏书?首先,经典的肯定是好书,经过几十上百年,甚至上千年反复锤炼之后,大家依然认为值得读的,肯定是好书。
最难判断是好书还是坏书的,其实是畅销书。有一些畅销书一翻篇就可能变成垃圾。畅销书里边能变成经典的,只有很少的一部分。
我们做建筑的时候,有一个智者跟我讲:“你要做时尚,还是做经典?”
我问:“你怎么分别时尚和经典?”
他说:“经典就是不管社会怎么变,这个东西永远有价值。时尚就是今天很多人追捧,但很多一翻篇就是垃圾。”
所以,畅销书的好坏是很难判断的。当然,要判断一本畅销的新书是好书还是坏书,我觉得也有一些办法。
第一,看它的细节。罗翔有本书叫《法治的细节》,敢于谈细节的,我觉得好书居多,至少它能够把细节给你,你看完之后肯定会有收获,不会浪费时间。
第二,看作者是不是真诚。比如说,作者为人做事很专注很真诚,那么他写的书就值得多看。比如说,曹德旺、王石做人做事做企业都很真诚,我觉得他们分享的东西很好,他们的书就值得看。
第三,看这本书是不是被人骂。我觉得也是个标准。
我读研究生的时候,要写硕士论文,有一次去向导师请教怎么写才算好。当时我二十三四岁,导师跟我说:“我告诉你什么叫好文章。很简单,好文章就是一部分人说好、一部分人说坏,今天有人说好、明天有人说坏的文章。”
我问:“这怎么理解?”
导师说:“一篇文章写出来,如果所有人都说好,那说明你无非是重复了一个常识,没有任何新的东西。如果所有人都说坏,那说明你太违反常识了。所以,对一个事情的看法,既包含了常识,又不同于常识,才会出现有的人说好,有的人说坏;这部分人说好,那部分人说坏。这样的文章才能够提供新的东西,激发大家去思考。另外,一篇文章,如果今天大家都说好,明天又都说坏,这篇文章就有价值。传世的文章都是被人反复蹂躏的,今天说好,明天说坏,后天又说好。一直都被说好的,不行;一直都被说坏的,也不行。就得有人说好有人说坏,不断地来回变。如果你能写一篇这样的文章,那就可以传世,而且有价值。”
他跟我讲的文章好坏的标准,我认为也适用于书。
怎么样才算把书读好呢?
想真正做到把书读好,对人生有所提升,从古人那儿就能得到些启示。王国维曾讲过读书的三个境界。
第一个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大体上是指追求知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有很多险峻,也有很多未知,需要耐心。
第二个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表示读书要刻苦,要像思念远方深爱的人一样用心、专注。
第三个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代表了读书过程中的豁然开朗、开悟、明白和提升。
读书的这三个境界,是一个从未知开始,通过刻苦努力,最后实现自我提升、完善,从而获取新的发展道路的过程。
***
总之,读书就像吃饭、睡觉、呼吸空气一样,是生命的一个部分,是活着的一个必要条件。人缺少书的陪伴,缺少知识的滋养,就像缺少水和粮食一样,会死去。读书、爱书,不是为了让别人知道,然后夸奖你,而是活着的一个基本条件。
读书于我,相当于成长过程中的一种营养,一种助力,也是一种陪伴。所以我爱读书,也希望和大家一起读书,分享人生的进步、快乐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