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教育的逻辑

近日,我和一个地产项目的客户做了一次交流。一位家长,40岁左右的妈妈,因为孩子上学的事,非常着急,拦着我说了一些想法。她的孩子即将上小学一年级。她非常固执地想要孩子去她心目中最好的那所学校,但是由于这几年的教育改革、学校私转公等诸多因素,她的孩子很难如愿进入她心中期待已久的这所学校。

于是,她变得很焦虑,甚至有些抑郁,茶不思饭不想,然后到处找人,还找了一家所谓的中介,打算花很大一笔钱,以某种特殊的方式让孩子入学。

她跟我聊这个事。我就问她,为什么不能换一个角度去想这个事,比如说,孩子上学的目的是什么。

如果是要达到学习知识、长本事、学会做人等通常讲的教育目的,那么未必要执着于某一个学校。而且,也不是说进入大家都认为最好的这个学校,就一定能达成这些目的。

退一步说,即使小学阶段没有进入你所预期的这个学校,初中有没有机会呢?或者,中考他考好一点,是不是可以在高中进入你想进入的学校?高中之后,还有本科、硕士、博士……人生有很多可能的选择机会,如果每一个选择都执着于你的执念,非要上某个学校,那是不是也有悖于教育的初衷?

她没有反驳我,当然,她对我所说的也没表示赞成。她只是反复地念叨,表达着自己的焦虑,执着地陷入自己的思维逻辑里。

这件事也启发了我,让我开始思考:什么是教育?教育的本质,或者说,教育的逻辑是什么呢?

我们说教育,当然是说对人的教育。人的教育伴随着人的成长,所以我想深究一下人成长的过程。

从一个婴儿长成孩童,再成长为少年、青年……这个过程,实际上是成人通过一步步的培养、训练,使他在进入成人社会的时候,具有和成人打交道的能力,并在成人社会里施展出才华和抱负。

这种培养,在很长的时间是通过极少数人才能去的私塾来实现。私塾被学校取代之后,学校这种训练和培养人的方式,才让教育这件事变得社会化、标准化、规模化。

孩童进入学校之后,一步步地成人化,当他们最终离开学校进入社会的时候,已经能够掌握前人留下来的生存技能、知识、能力,同时也熟悉了成人社会的一些规则,于是大家认为,这些学生成熟了,完成了他们的社会化的过程。

实际上,无论是私人的教育训练,还是社会化的教育训练,都牵扯到一件事情:你怎么对待孩子,你对孩子未来的预期是什么样的?

在我看来,从结果反推,我们对孩子的塑造,最终结果无非三样。如果你完全不上心,只是喂饱他,那就是把孩子当动物养。如果你过于精心地喂养、呵护,实际上是把他当宠物养。可是,我们要的是什么呢?我们要的是人物。

我们不想要动物,觉得那样贫穷低微,而且被别人看不起。但是,如果太过宠溺,把孩子当宠物养,他又很难成为人物。

这三种方式,有着各自不同的逻辑。

首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如果完全不用心,就相当于把他放在一个类似动物成长的环境里,也就是说给点吃的,不饿死就行。

我甚至在一些书中看到这样的事。在一些特别贫困的地区,某个家庭,本来有两个孩子,又生了一个孩子,怎么办?就把原来两个孩子吃的饭,兑点水,再添一个碗,添一个勺子,给三个孩子吃。三个孩子就像动物一样,也给养活了。

这是在最贫困的状态下,最不负责任、最不上心的一种养育方法,把孩子当动物一样养。

很多动物,比如狮子、老虎,它们对于自己的幼崽,虽然也进行保护,但有时候它们也无能为力,比如幼崽生病,或者被鬣狗等猛兽袭击,断了腿,断了脊梁,它们也没办法再救幼崽。

另外,如果遇到大迁徙或者是其他因素突然地影响,导致动物们没有食物,饿得皮包骨头,幼崽就会陷入饥饿中,最终可能会饿死。

所以,动物,哪怕是处在食物链顶端的猛兽,对子女的责任,仅限于把它们喂饱,以及进行非常有限的保护。

人类对待下一代,也曾如此。在远古的时候,经济极其不发达,医疗也极其落后,人依靠本能生存。这种情况下,人对待下一代也像动物一样,仅仅是喂饱他们,提供有限的保护,遇到灾害、疾病时,给予一定的关心和疗愈,然后就顺其自然,任其自生自灭。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医疗条件变好了,经济发展了,食物也充沛了,甚至我们可以开始讲究营养了,在吃上有了很多的选择,食物不仅有咸的,也有甜的、辣的……食材越来越多,口味也越来越复杂。

而且,当人们更有钱的时候,还可以给下一代选择更健康卫生、更讲究的饮食,提供更多的照顾。这个时候,人类对下一代的养育,实际上就已经脱离了类似于动物的饲养方法。在下一代的成长过程中,所给予的远远不只是食物和安全之类生存必需的条件。

这个时候,人类对下一代的养育,就和我们现在饲养宠物没有什么两样了。宠物之所以成为宠物,就是因为你管它安全,管它吃饭(定时定量地管饭),而它管你高兴,陪你玩耍,使你快乐,得到安慰。

但宠物能干多大的事业?我们没有期待。我养了几只猫,但是我从来没有希望猫来拯救世界,干伟大的事业。我没有希望它们成为伟大的猫,我只是希望在我待着的时候,它们能够在我身边陪着我。

它们在身边趴着,会让人有一种温馨和安全的感觉,又会得到一种情感上的黏合,甚至是“腻歪”。有时候逗一逗它们,它们会做出憨态、媚态、娇态,让人感觉到很有趣,甚至是很舒服,也满足了一些情感需要。

如果我们用这样一种方式去呵护自己的孩子,我们在吃、穿、玩、健康等方面对孩子百般呵护、精心照顾,然后让他听话,让他乖。当你跟他讲话的时候,他能够积极地回应,而且百依百顺,完全按照你的想法来迎合你的需要,满足你的情感,让你得到安慰和愉悦,那事实上你就是在养一个宠物。

有时候,当一个家庭的经济条件很好时,父母会觉得,我就应该这样照顾孩子,就要富养。所谓的富养,其实就是把孩子当宠物养。

实际上,一个孩子在人类社会中的成长过程,是让他逐渐成人化,学习成人的技能,以及学会并掌握进入成人社会以后的成人规则。进入成人社会之后,他在成人社会里扮演他的社会角色,最终成就一个事业。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的责任实际上就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养,一个是育,所以叫养育儿女。

而动物式的养和宠物式的养,在育的方面,是比较差的。当然,这两种方式,也能让下一代获得技能。而且,获取技能的方式也不一样。

作为动物的养,下一代获取的能力是本能的能力,也就是说,它饿了自然会吃,遇到危险就躲避,遇到了挑战就要去打,去咬,去搏斗,这是一种自然的本能。

宠物获得的是另外一些技能。比如说,我逗猫,我会让它跳高,会教它做一些讨好主人的动作。

马戏团是把宠物驯到极致的地方,甚至可以把大象、狮子、老虎也驯化成宠物,让它们拥有能博取人类欢心的某些技能,而且还能用这些技能去创造一些市场效果,比如去赚钱。但是,这种养带来的能力其实也很弱。

现在很多家长特别关心自己的孩子,把他们打扮得花枝招展,然后满足他们的各种需要,甚至培养他们在马术、冰球等小众运动领域的爱好与能力。但是,这些能力并不能让他们的心智变得强大,因为育这一部分做得不足。

其实,育分为两件事。

第一件事是能力的继承和养成。育,尤其是在学校的育,是把前人认识世界所总结出来的知识,比如数学、物理、化学等知识,传授给未成年的孩子们。这些知识,是能力当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如果说养是为了让下一代活着,那么育就是使下一代把前人的能力继承、学习、接收下来。远古的时候,传承的也许是捕鱼、狩猎、种植庄稼的能力。几千年前,古人也许会传授下一代九九乘法表,到了近代,学校要传授牛顿三定律……

正是因为育,我们认知世界的能力、知识、智慧才会一代又一代地传承和积累。

育的第二件事,是告诉下一代,这些能力该如何运用。

举个例子,在育的过程中,上一代教下一代射箭,传授了射击的能力。下一代也养成了这个能力,可能很出色,百发百中。那么,在教育的过程中,上一代还要告诉下一代的是,为什么要射击,可以对谁射击,以及什么时候可以射击,等等。

也就是说,怎样运用能力才是教育当中更重要的事情。为什么要射击?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射击?向谁射击?类似这些都属于价值观的问题,或者说使命的问题。

或者,你掌握了更加复杂的知识,比如数、理、化、金融,你怎么运用这些知识?是用来谋私利,还是用来做公益?是用来研究技术创新,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还是用来干坏事,甚至是犯罪?

然而,事实上,我们看现在的教育的整个过程,养这件事主要由父母和家庭根据自己的条件来解决。如果家里经济条件好,就让下一代脱离动物的养,接近于宠物的养。如果家庭条件不好,只是让下一代活着,自然生长,那就接近于动物的养。

育的事情则交给了学校。在传授前人的知识和技能这方面,其实,所有的学校之间相差不大。

很多所谓的好学校,往往不过是训练的强度更大。从应试教育的角度看,所谓的好学校能够让学生考出更高的分数,名师能给学生更准确的考点,学生会花更多的时间去刷题,甚至挑灯夜战。这些所谓的好学校,无非就是能够用最短的时间准确地把这些知识传授给孩子。

而所谓差一点的学校,就是学生对这些技能的掌握差一点,考试成绩差一点,对考点的掌握没那么快,而且老师可能不那么专注,甚至传授这些技能的方法也不太得当,以至于影响到孩子们的考试成绩。

但是,家长,包括社会往往都忽视了另一个重点,就是如何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明白怎么运用这些知识。这些知识和能力,本应该用于推动社会向更文明、健康的方向去发展,而不是仅仅用来应付考试,然后去博得一个被认为是相对好的职位。

很多学生,在学校学习技能的过程中,成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把获得的技能、知识,紧紧地和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活连在一起,而忽视了教育的另外一种使命,也就是用学到的知识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以及关于如何运用知识的挑战,比如知识运用到什么方向、知识是否具有启发的可能性以及再创造性等等。

换句话说,我们的教育应该更注重于塑造下一代的价值观,将力量倾注于把他们培养成适应文明社会的角色,以及帮助他们把能力创造性地发挥出来等方面。

我认为,这方面强的学校,才是好学校。我从小学读到博士,经历过不同的学校,但对我影响最大、给我人生带来后续积极影响的,恰恰是在价值观、使命、文明观、社会观,以及怎么运用知识这方面给我启发的学校。

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大家学的知识都是一样的,但是为什么后来的人生有那么大的差距?

同学之间的真正差距,其实并不是知识,而是怎么样运用知识,朝什么方向运用,为谁运用,以及用知识去创造什么样的社会进步。

有一些著名的高校,出了很多杰出校友。它们和那些二本、专科学校相比,教授的数理化知识并没有什么不同,但是,它们的学生进入社会以后,运用这些知识改变、创造,在这些方面做得更多,于是,我们认为他们更有成就。

所以,当家长在替孩子选择学校时,如果只执着于看学校是否能带给孩子考试成绩的提高,却忽视学校是否能教育孩子怎么运用这些知识,是殊为不智的。

因为真正决定孩子前程的,是他的价值观、人生观,怎么运用知识,怎么激发启发性的思维和创造性的思考,以及未来进入成人社会以后是否拥有改变某种不如意局面的能力。

如果是我来选择学校,某个学校可能在技能传授这方面一般,但它有非常好的传统和校风,哪怕不是重点,我也愿意让孩子去。

这样的学校,在教授怎么运用知识方面,是有方向性、指向性和使命感的。在这样的校园里成长,能激发孩子的创造性,培养孩子的道德感,能潜移默化地让他们在未来把能力用于为社会服务。

所以,回过头来说,教育的本质,其实不是知识的简单传承,而是传授怎么运用知识,怎么创造新的知识,怎么开拓人类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随着科技的发展,像脑机接口这样的技术未来一旦成熟,我们在继承和掌握前人的知识上,可能就不需要从小学到高中这么长时间,也许三两年就可以了。那剩下的时间我们干吗呢?大量的时间是用在运用知识上,而且要创造新知识,同时要推动人类拓展新的发展空间。

如果有一天,我们学知识的时间经人工智能和脑机接口这些技术的辅助而大大缩短,我们使用知识的时间就更长。运用知识改造人类世界可能会成为我们未来的一个更大的使命。

过去,多数人7岁开始上小学,27岁博士才毕业,要用20年时间学习前人的知识,然后27岁开始工作,到57岁,实际上也就30年。也就是用20年时间来学习、继承前人的知识,然后用30年时间来使用这些知识。

未来,也许只用10年,甚至5年时间就能完成从小学到博士的所有学习,那就会有更多的时间来运用这些知识,创造新知识,并且改造、创新技术,同时拓展我们的发展空间。

所以在未来,运用知识和创新知识变成了教育的重点。教育需要更多地教人怎么样运用知识,朝什么方向运用,以及为谁运用。

传授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也会越来越重要,否则年轻人早早地掌握了知识,但是把知识运用到错的方向,可能会是对人类的灾难。

所以,我想跟这些家长再聊聊这个事儿。我们都想要把下一代培养成人物,但如果方法不对,可能只养了个动物,也可能养成了宠物,而宠物出了门就注定是废物。

如果更注重知识运用的价值观、方法和创造性,那我们就有可能把下一代培养成人物。越是能够很好地运用知识的人,最终越有可能会成为人物。

期待我们的教育,能够培养出更多的人物,让我们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宽广、文明越来越进步、知识的创造越来越有意义。 7aQfG0EPxCHqAfCOCLFtLrocIXrOB4HFEaAZTP+EJYa3AViqmT9NDAVEujxRbUb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