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创造的典型文化形态,体现着中国智慧和中国特质,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宝贵资源,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价值追求,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冯友兰在其两卷本《中国哲学史》中,将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以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实现为界,划分为“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这一划分的依据是封建社会大一统的意识形态的确立,融合了墨、道、法、阴阳各家的儒家学说。具体来看,在思想学术方面,传统文化呈现出独具特色的时代特征,先后出现了先秦诸子百家、秦汉黄老之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和佛教学派等学术流派,不断丰富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从董仲舒以后,先秦儒学基于后世儒学的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发展为传统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先秦儒学的延续和发展为政治局面的大统一、社会个体的道德修养、社会的治理及社会和谐的维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积极作用。
在促进中华文明的发展和发扬中华民族精神上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明清时期大量的耶稣会士来华传教,同时也将中华民族的风俗和信仰如儒家、道家思想进行了传播,16世纪,中西方文化得到了大量的融合和交流,为近代世界文明史的发展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整体而言,西方对儒家思想给予了高度重视,认为其是和古希腊传统理性来源齐名的又一个理性主义来源,它对西方近代社会的启蒙以及资产阶级革命运动都产生了较大的推动作用,进入现代社会以后,儒家思想的生命力和意义更为凸显出来,其中涉及的很多先进理念如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伦理道德观念以及亲仁善邻的和平愿望等都对全球问题的解决有着较大的启发作用。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的革命实践和建设中逐步形成了一个先进的文化,即为红色文化,从形态的角度来说,红色文化是一种集合了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革命精神文化。红色文化的物质化表现在它具有一定的物质载体,如具有历史价值的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以及博物馆等。红色文化的精神化表现在它在革命斗争中有一定的引导作用,是一种崇高精神和优良作风的凝聚体,如长征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和井冈山精神等。这些精神都是红色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红色文化的制度化表现在它所形成的不管是理论、路线还是方针、政策,都是源于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人民群众在马克思主义引导下经过长期的奋斗和探索而形成的。
红色革命文化是在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中形成的。中国共产党也始终以红色革命文化为引导来带领人民群众进行革命和建设,其中包括了很多先进的思想,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等。这些精神和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不可或缺的精神引导和精神追求。
在中国革命的奋斗方向的确定、中国革命纲领和方针的制定以及激励中国共产党和革命群众上来说,红色革命文化产生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红色革命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的一种先进文化,它推动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发展和成功,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有利于推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快速发展。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新阶段的到来,红色革命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将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带来强大的动力。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在历经几千年的变化和发展,中华民族既经历过各种发展剧痛,也受到了很多外来民族和外来文化的侵蚀,不过在中国人民顽强的精神和不竭努力下,中国在世界上有了重要的地位。中国文化也在世界文化中占据了一席之地,这是由于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和融摄性。此外,中华文化面对外来文化的入侵也表现出了一定的融摄性,并将其发展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中华文化在曲折发展、兼容并蓄的过程中,发展出了自己的独特价值和独特标识。
儒家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礼记》提出了“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的理想。近代康有为也在《大同书》中提出“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理想世界。“大同世界”的理想既表现为“大一统”的观念,又表现为“协和万邦”的理念。封建社会时期,虽然社会历经分和,但是“大一统”的儒家思想和观念却一直引导着人们追求和平、统一。目前,中国人们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就是大一统思想的一种主要体现。在国际关系的维护中,“大同世界”即要求每一个国家都要遵守和平共处、互利互惠的原则。
中国一直是追求民族统一和世界和平的,由丝绸之路的开创可以得知,明清时期,中国也非常注重和少数民族以及其他国家、地区之间的文化和经济交流,它的发展不是建立在侵略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基础之上的,所以中国一直就是以一种和平的发展理念为指引的,既促进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也维护了世界和平和发展。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的提出,也突出了中国的发展和世界发展保持了一致性,同时也说明了中国的发展将对世界和平和繁荣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自孔子时期开始,儒家思想就对现实世界给予了高度关注,儒家对于人类经验之外的世界一直是抱着存而不论的观念,这便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认可,为此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便是对现实世界进行改造,追求天下太平,天下大治等。以传统的知识阶层的角度看,他们终身都在追求一种明德修身和经邦济世的人生理想。秦以来,儒家文化就具有较为显著的理性特征。在儒释道三家合流的过程中,道家道教和佛教文化都体现出一种重视世间、重视现实人生的特征。道家所追求的真人、神人、至人,都是在现实世界中可以实现的理想人生,道教同时也非常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不管是洞天福地说,还是神山仙岛说,在道教看来,人间就可以实现理想的人格。在中国化的过程中,佛教也越来越重视现实世界,近代佛教界提出“人间佛教”的概念,强化佛教的人世精神。近代以来,面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状况,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实现了民族的独立、维护了国家的主权。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之后,党带领全国人民进行了不断地探索,目的就是要将中国建设成为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与人的全面发展。
中华文化之所以历久弥新、充满活力,在于中华文化追求与时俱进、具有自我革新的生命力。中华传统文化强调“天地之大德日生”“生生之谓易”(《周易·系辞》),重视“革故鼎新”“与时偕行”,中华文化骨子里就流淌着变革的基因。哲学社会科学代表了一个时代精神的精华,从这个角度看,中华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发展出了不同的思想和理论成果。
传统社会中,先秦时期是第一个思想解放的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其中以儒墨二家为主流。秦汉流行黄老之学,重视理身和治国。两汉“独尊儒术”,经学形成发展。魏晋社会动荡,玄学讨论有无本末,将名教与自然的讨论推向深入。隋唐佛学兴盛,八大宗派各领风骚。宋明理学借鉴佛教和道教哲学,从形而上层面明天理人欲之辨。清代朴学重视考据,思想趋向保守封闭。
近代开始,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经了深入的自我反省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审视,对一些糟粕观念和思想进行了改善,并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方向,为毛泽东思想的诞生创造了非常有利的环境。随着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到来,中国共产党人在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指导下,创造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系统理论成果。现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中华文化与时俱进的一个重要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