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文化的本质与基础形态

一、文化的本质分析

文明是诞生于人们的实践和发展过程中的,文化是基于一定的文明而产生的。指南针、造纸术、电灯、电话的发明都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是人类不得复制的重要财富,是人们精神文明的一种集结。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对物质文明的接受程度是不一样的,而且各个国家的文化差异也较大。随着外语教学在全球范围内的兴起,人们的语言障碍也越来越小,导致人们交流不畅的主要原因逐步转变为人们对不同文化模式和文化传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的不同。

(一)文化的定义理解

“在从事跨文化交际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要进行文化对比。但是,定义文化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它是跨文化交际研究中一个至关重要且无法回避的问题,同时,它还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由于文化本身涵盖面广,且它的研究者各自出身的学科背景不同,他们提出了数以百计与之相关的定义。如果对文化的理解不同,那么对比的结果就有可能相差甚远,甚至对比的事物都可能是不同指代。” 因此,在讨论跨文化交际的某些具体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弄清的是“文化”究竟是什么。

关于文化定义的讨论在国内外都引起了极大的兴趣,延续的时间也很久,对文化概念的表述更是争论不休,但对于文化到底是什么,至今也没有确切的结论。一般来说,狭义上的“文化”是指人类精神活动中产生的信念、价值观念、习俗、知识等。广义上来说,“文化”不仅包括精神财富,还包括人类生产生活中所产生的物质财富。

我国学术界对于文化有过不同的界定 。有的定义比较宽泛,如:文化是生活的样法,是人们生活所依赖的一切。有的定义比较狭窄,如:文化的内容是文学、美术、音乐、哲学、科学这一类的事。文化属于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人性具有的共性就使得人们能共享这些财富。然而正如孔子所说的“性相近,习相远”,人性固然相通,但“习相远”导致了文化的差异。因此,在达到有效跨文化交际之前,我们必须了解别人的文化,克服文化差异所产生的障碍,这对于汉语国际教育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二)文化的功能解析

文化具有重大的功能,进步的文化对社会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这叫正功能作用;腐朽没落的文化对社会进步起阻碍作用,这叫作负功能作用。就正功能来说,主要有如下几点(图2-1):

图2-1 文化的功能解析

(1)认识功能。文化在认识社会、认识人生价值上有重大作用。进步的文化能帮助人们正确地认识社会,或对社会采取批判、革命、改造的态度,或采取扶植、建设、完善的态度。文化越发展,就越能提高人民的素质,充分发挥个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努力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2)整合功能。文化的发展帮助人们在思想上、行为上趋于一致。生活在同一社会制度下的人们,在认识上能趋于一致,文化起了一定的作用。对某一社会问题,大多数成员能取得一致看法,采取一致行动,并努力去解决它,正是这种功能的表现。例如,文明礼貌活动、优质服务、提高职业道德水平等,都与文化的整合作用有关。

(3)改造功能。文化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人的主观世界方面起了很大作用。自然规律的发现和利用从而达到改造自然的目的,均与文化的传播有关。对社会而言,当某一社会制度正逐渐显露其腐朽性时,新的文化运动就成为批判旧社会、呼唤新社会诞生的先导;当一个新社会诞生后,先进的文化则能帮助这个新社会的巩固、发展和完善。

(4)发展功能。文化不仅帮助人们认识社会,而且文化也能对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提供蓝图,使社会行为系统化。人一生下来,就踏进了社会化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学习和继承文化的过程,是在前人创造的文化基础上,以此作为起点向前迈步的。新的一代人,根据时代的需要,对原有文化采取“扬弃”的态度,继承其先进合理的积极因素,批判其过时的消极因素,向前推进文化的发展并因此而促进社会的进步。

当然,对落后文化的腐蚀作用也决不能轻视,而要真正消除落后文化的消极影响,仍然必须是利用先进文化的改造功能。

(三)文化的特征表现

1.文化产生的基础:自然地理环境

文化是在人类对自然进行改造的过程中发展形成的,因此自然地理环境是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基础。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必然导致文化的差异。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对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走向更具重大意义。尤其是在科技和生产力不发达的古代,这种影响就更为明显。中国地处亚洲东部,地域辽阔,就领土面积而论,居世界第三位。我国地势西高东低,高低悬殊,形成地势上的三大阶梯。我国领土大部分处于北温带,四季分明,东部土壤肥沃而西部是高山和沙漠地区,因此东南部是人口稠密区,西北部是人口稀疏区。在地理上自然形成的西高东低的阶梯状,从资源分布上也为牧业、农业、农牧业做出了明确的地理划分。复杂的地形和多样的气候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中国四周都有天然限隔,相对优越的地理环境以及地理环境封闭,造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相对独立的发展格局,产生了与西方文化迥异的中国特色文化。另外,辽阔的疆域和众多的民族人口,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回旋余地大,从而使得中国传统文化曲折延续而不至于中断,形成了传统文化的延续性。

2.文化的经济基础:经济生产方式

人类在自然中生存,必定是通过一定的生产方式创造财富。这种经济活动既养育了人类本身,也产生繁衍了人类的文化。文化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文化根植于一定的经济基础。

中国的自然条件极其利于农业生产,因此形成了以农业经济为主体的社会生产方式。但是由于地域不同而存在不同的物质生活条件,如西北部地区的游牧经济。农业生产依赖于自然的条件,使得人们对自然既亲切又敬畏;万物的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向人们反复揭示了事物变化发展、生生不息的规律。从而导致了中国文化的变易观和循环论,建立了朴素的生成论的宇宙图景和天人合一的系统性、整体性思想。同时,作为农耕民族,同守家同、其居有定、耕作有时、安土重迁、和平相处是他们固有的观念,由此导致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谐观念和大同理想的形成。

3.文化的依托:社会结构

社会结构为人类文化活动提供组织制度。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人的社会性具体体现为规范化、制度化的人际关系及其组织形式。人类社会在原始氏族时期大多以血缘为纽带建立起社会组织形式。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阶级和国家产生后。血缘关系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出现了重大差异。

中国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定居的农耕生活和聚集的生活方式使得中国血缘家族的生活方式被长期保留了下来,并建立了一套体系完整、等级严格的宗法制度。宗族与宗法制度在中国长期存在导致了“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中国社会形态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其中,奴隶制发展不充分,而以“家国同构”为特点的封建制度在中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是世界上最长久最繁荣昌盛的社会形态。宗法色彩浓厚、君主专制高度发达的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型模式和民族凝聚力。

西方文化则源于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和希伯来文化。希腊半岛多山,连绵不绝、山势陡峭的山脉将陆地阻隔为一个个地理上相互隔绝的小单位,土地贫瘠、资源稀缺,这就造成了人必须征服自然成为自然主宰的思维观念,由此产生了西方文化的“主客对立”观念。在征服自然、培养科学意识的过程中,发展理性思维成了西方文化的典型特征。这样的自然地理条件决定了古希腊人通过海外贸易换取粮食成为维系希腊人生存的基本途径,进行大规模的海外殖民以缓解人地矛1舌成为谋求发展的必然选择。这就决定了古希腊民族基本上是一个工商、航海业居主导地位的民族。以自由贸易、平等交换、兼顾整体利益为原则的商业活动必然会推动古希腊人养成自由平等观念及公平竞争意识,从而为民主政治的产生提供基本条件。古希腊地理上的多中心决定了经济上的多中心,而经济上的多中心又决定了政治上的多中心。小国寡民的特点使经常召开全体公民大会的雅典式的直接民主成为可能。对民主政治的追求形成了西方文化模式的个人主义特征。此外,地处欧、亚、非三洲交通要冲的地理位置,也便利了古希腊在东西文化交流中吸收来自亚非的先进文明。

综上所述,中西方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了各民族不同的生活方式,使得中西方古国形成了不同的经济基础,又决定了不同的社会组织结构,造就了不同的政治制度,由此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从而使文化系统呈现多元化属性。

任何现存的文化系统,作为人们对自然环境的一种特定的适应方式,都是不同的人类群体在特定的条件、特定的环境下,为了满足人们特定的需要而发生的。听以文化是平等的,没有优劣之分。每一种文化都适合于其所处的环境,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经长期演化而生成的。文化没有先进落后的区分,文化都是适应环境的产物。因此,不能以一种文化作为标准去评价其他的文化。那种“西方中心论”的文化观,认为西方文化比中国传统文化先进的观点值得我们警惕。从这个角度看,文化虽然存在差异,但是却无所谓优劣:特别是文化本身的系统性和统一性,文化的进化也不是简单的取其精华、扬弃糟粕,文化从来都是优点和弱点共存的统一体,而不是精华的堆积。

文化之间存在差异,也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必然存在不同于西方文化的独特之处,即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

(四)文化全球化影响

文化全球化指的是文化在全球范围内传播的过程,是人与人以及人与文化、彼此的思想、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相互接触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不断增加和深化的过程。来自远方的文化形象竟然也能在家里的电视屏幕上或是在附近的电影院里活灵活现地展现,世界更像是个“地球村”。外国的文化也不再像以前那样陌生,当地的社区也不再是一个小小的文化孤岛。于是,全世界人民都面临着一个空前的能让本族文化大发展的机会,同时本族文化也面临着一个空前的挑战。

全球化对文化的影响已变成各派学者热烈讨论的话题。下面我们简要介绍一下各派的主要观点(图2-2)。

图2-2 全球化对文化影响的主要观点

1.文化同质化

第一派学者认为“全球文化”是一副绚丽的画卷,它对世界文化的面貌有着深刻的影响,为此斯蒂格也认为第一派学者是“全球化狂热者”。有些狂热者指出,全球化就是西方文化的全面化和必然化,西方价值将影响全球,为此他们简单的将全球化看成是一个西化甚至是美国化的过程。即认为全盘西化便是全球化,西化则以美国化为代表,美国化的核心又可以概括为“麦当劳化”。“麦当劳化”是1993年美国社会学家乔治·里兹首次提出的,它是对统一商品和统一标准即快餐工业基本原则进行的概括,它是美国文化轮廓形成的基础和前提。

全球化狂热者认为在美国流行文化传播过程中,美国娱乐工业产生了不可取代的作用。在1999年的联合国《人类发展报告》中就指出:娱乐是美国最大的单一出口工业,而非飞机、汽车或者计算机。虽然美国好莱坞电影的产出数量不及印度的宝莱坞,但是美国的好莱坞电影确实覆盖范围最广的,它的海外收入达到总收入的百分之五十以上。好莱坞电影在90年代末的时候在拉丁美洲的市场份额达到了百分之八十三,在欧洲的市场份额达到了百分之七十二,在日本的市场份额达到了百分之五十。美国电影往往都是以国内电影为主,只有不到百分之三的国外电影在美国放映。为此全球化狂热者认为,美国流行文化的传播是源源不断的,这是毫无争议的地方,因为弗莱德里克·詹姆逊认为在美国在文化传播能力上有着其他国家不可比拟的优势,这也是其“根本的不均衡性”理论的依据,同时他还指出,这种不均衡性是永恒存在的,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取代好莱坞的成功。

詹姆逊认为,好莱坞不仅仅是一个商品代称,它更是对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革命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任何一种革命都是打破旧的生活方式,建造新的生活方式的过程。也就是说好莱坞并非只是简单的代表着一种娱乐方式,更重要的是它还是一种文化价值观的体现和反映。它也会威胁到民族本土文化的发展。为此很多西方国家如法国、加拿大也开始抵制美国文化产品的侵入,对我国文化的多样性发展提供了很多政策保护。也许人们还未意识到,美国文化利益正在逐步侵蚀本国文化,这包括美国的电视、电影以及音乐等,为了更好的保护本国的语言和文化,很多国家对美国大众文化也给予了一定的抵制和制约。

这一文化的博弈和斗争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大会决议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这次会议为了保存和保护文化的多样性而采取了一些新的协定,这可以有效的对本国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特殊性进行保护。从而协议提出就获得了148票的通过。当然,美国对此协定是持反对意见的,害怕协议的执行会直接影响到美国好莱坞电影以及相关文化在其他国家的发展宣扬。法国文化部长雷诺·多内迪厄·德瓦布雷也认为:对于国家节目来源的配额,国家应该具有自主决定的权利,这是由于好莱坞已经占据了全球百分之八十五的电影票房。

在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文化条款中也可以找到国家间良性文化冲突的有关内容,当然这也不排除一些非良性冲突形式的存在,给人们带来了很多无法接受的后果。

巴伯将“圣战”定义为一个通用术语,并不和伊斯兰教产生任何关系,不过它也指出:这是一种较为温和的宗教抗争,是对伊斯兰教的热衷表现;是一种直白的代表政治展现的圣战,这需要强大的资金和身份来予以支撑。虽然他重点强调了对阿拉伯语和伊斯兰教的热情,但是还是认为其是被穆斯林、印度人、阿拉伯人以及德国人所熟知的一种教条。巴伯这一理论被称之为“麦当劳世界”,和里兹提出的“麦当劳化”有着相通之处。巴伯作为一名全球化狂热者,也认为世界人民应该做出鲜明的选择,要不就是选择“全球市场世俗普遍性席卷全球”,要不选择“倔强部族日复一日专一的信奉”。当然他还认为,公民的自由和民主价值正逐步受到全球化力量和部落意识的侵蚀。

2.文化异质化

第一派学者是以“全球化”为代表的全球化狂热者,第二派学者则是以“本土主义者”为代表的,他们认为本土化特质是最为重要的。从本土主义者的角度来看,他们认为文化全球化是一种文化异质化,而非文化同质化,会影响全球化的进程,所以应该尽量复兴各种本土文化身份,这样才能让各种文化的魅力充分体现出来。他们对于西方文化统治全球是抵触的,而且也不认为西方文化是最杰出的。他们对其他文化中心的魅力和生机也给予了认可。爱尔兰诗人威廉·巴特勒·叶芝就用“中心已不在,世界上弥漫着一片混乱”的诗句来描写这一个文化中心的变化。对此英国社会学人物安东尼·吉登斯也有着相同的看法,并指出:现在的世界也不受掌控,整个世界处于一个失控的状态。

吉登斯认为失控世界产生的主要原因就是全球化的“去中心化”和“反向殖民”。“反向殖民”是指的非西方国家正在影响着西方国家。这种例子举不胜举:如美国洛杉矶具有浓郁的拉丁氛围,印度一度成为领跑全球高科技的代表,巴西的电视节目传播到了葡萄牙等。卡塔尔半岛电视台主要采用的语言是阿拉伯语。该电台在2002年的阿富汗战争和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中和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一起发表了有关战争的言论,成为了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一个强劲的对手。他们具有较高的工作效率,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随着半岛电视台对新闻媒体冲击力的加强,宝莱坞也极大地冲击了美国电影工业的霸主地位。在2003年10月27日的《时代》杂志中就提到:印度具有庞大的电影工业,每年有超1000部电影的产出,甚至超过了好莱坞740部的年产量;宝莱坞具有全球各地的观众,观众人数超3.6个亿,好莱坞也只有2.6亿观众,可见其发展已超过西方国家。此外,杂志还提到:20世纪开始,宝莱坞电影首先在福克斯电影公司播放,随后华纳兄弟、哥伦比亚三星电影公司也加入到宝莱坞电影的播放队伍中。希瑟·泰洛尔如此评价宝莱坞电影:好莱坞等西方文化产品向印度侵入遭到了很多的阻碍,这为宝莱坞的兴起也提供了一定的优势条件,这是美学、文化和政治色彩相结合的一个重要体现,并对文化具有全球化力量的观点给予了验证。

本土主义者认为全球化只是进一步收缩了空间和时间,模糊了界限,对于公共和谐的扩大并未有什么实质性的进展,也不能促进世界人民的价值观的统一化。实际而言,全球化只是有利于原教旨主义力量的提升。所谓原教旨主义是指对各个宗教派别都应该进行保护和保存,且本土化正在逐步被全球化所侵蚀。

无需质疑的是,随着全球文化潮流的到来,西方的消费模式得以迅速地传播,尤其对于中产阶级有着重要的影响,当然对西方产品的接受并不代表对西方文化的全盘接受。亨廷顿就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这一问题: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汽车、电视机以及照相机等都被美国消费者大量的消费,却没有形成日本化现象,甚至于对日本的敌意更甚。这也突出了一个重要问题,即西方人将自己的文明定义为碳酸饮料、褪色牛仔裤和垃圾食品的同时,也让世界看到了西方是怎样的一个西方。

为此,本土主义者对单一的、统一标准的全球文化的形成给予了不一样的解读。西方文化时尚的流行并非就代表着西方全球具有统治引导力。恰恰相反的是,从其中也显示出了西方文化的不断衰败,并为其他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条件,虽然这两者对比不是非常明显。汤姆林森也认为:西方化论点逐步被抨击和引起人们的关注主要是在本土主义者的推论下而产生的。不过他们对于西方文化实力的问题还没有予以正确看待,这一点在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中也可见一斑,虽然对于西方文化的质疑声从未间断,但是西方文化却依然屹立不倒。

3.文化全球本土化

笔者将第三派思想称为“全球本土化主义者”,他们认为文化传播应该是双向的,应该是两种文化相互接触,并通过接触和交融直接或间接地塑造自我。他们还认为本土化力量和全球化力量是复杂的,但也有很多重叠的内容,人们不应该简单地用二分法将两者区分开。实际上,这两种力量属于进程相同的两方面,本土和全球是紧密联系的,本土文化也在不断调整和发展,从而融入全球文化。为了突出两者的紧密关系,一个新的词汇产生,即全球本土化,这个词是由罗兰·罗伯逊发明的,它来源于日文单词,大致意思是全球化的本土化进程,日本的企业通常把这个词应用于市场研究,就如广为流传的名句——全球化的策划,本土化的执行。

在文化探究中,人们经常会引用美国文化评论家阿君·阿帕杜莱的一句话:当今全球互动的核心问题是文化同质化和文化异质化的紧张和冲突。这句话表达并总结了全球本土化主义者的主要看法和观点。解决这种文化冲突的主要依据是这种特殊文化的转化是否发生在合理的情境中,或者以“硬”文化的形式和“软”文化的形式转化。“硬”文化形式指难以改变、难以打破的价值和实践方式,以及它们之间的密切关系,“软”文化形式指可以简单剥离出文化意义和价值的内容,并且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转换。

“软”文化的形式冲突可以通过简单调整,满足并适应自身接受的文化,并将这些文化特性相互融合。微观的市场营销是成功的全球消费品市场必不可少的营销内容,为了让消费品适应当地的地域文化和民族需求,适当调整消费品的特性。比如,美国的快餐连锁店麦当劳,在微观市场营销方面始终保持高度的敏锐度。在以色列,麦当劳遵循犹太教的法律规定,供应犹太食物;在伊斯兰国家,麦当劳遵循伊斯兰教的宗教规定,提供清真食品;在印度,因为大部分人不吃肉,麦当劳供应素食产品。从深层次来看,在伊斯兰社会存在一种屡见不鲜的现象——接受西方消费文化和技术文化的同时,强烈抵制西方文化中的开放性和世俗表象,两者可以和谐共存。

事实上,全球本土化主义者强调特殊的普遍化和普遍的特殊化,并将大众的注意力引导至世界大同的理想上。他们一致认为,普遍的特殊化可以让探索世界真理的运动兴起,通过这些运动可以让人们更加完整地探究和理解世界的整体意义,又如特殊的普遍化可以促进个性的发展,并利于个性追求世界发展的意义,进而不断展现更加精细的身份特性。

二、文化的基础形态:世俗形态与理论形态

文化有两种基础形态,世俗形态和理论形态(图2-3)。

图2-3 文化的基础形态

(一)世俗形态的文化

日常生活中,世俗文化会以各种形态展示出来。在食不果腹的时代,人们为一日三餐而忙碌,等到人们能吃饱饭的时候,就开始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学习文化知识,不断创新,发明创造,让生活越来越精彩。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整个社会进入信息数字化时代,我们可以从很多渠道来了解我们的五湖四海。古往今来,不管是开心还是失意,酒都是精神的陪伴品。酒可以宣泄你的情绪,也可以渲染当时的气氛。所以,也有很多人说,酒是精神食粮。纵观诗歌的长河里,我们不难发现很多的诗词歌赋都和酒有关,如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李白的“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欧阳修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李清照的“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诗人借着酒意抒发了自己心里的万千情感,给我们留下了不少的经典佳作。诗歌里有酒的催动,戏剧里也有酒的故事,我们把很多和酒有关的故事编成了戏剧,如人们熟知的《空城计》《桃园三结义》《穆桂英挂帅》……在封建社会,能喝酒的人太多,但也不是谁都能喝酒。喝酒得分时间和场合。否则就会因酒误事,张飞劝酒导致徐州失守,费祎醉酒遇刺身亡,夏周两朝的末代统治者都是酒鬼,把喝酒误事都上升到了误国。又如,《封神榜》中纣王作酒池肉林,因酒亡国。至于鲁迅先生写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也特别提到了酒的问题。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观念中,酒和生活方式之间的联系同样非常大。在中国,死了人要喝酒,结婚也得喝酒,酒既表示快乐,也可以用来表示悲哀。“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就是这样一种情愫。在中国,酒中有礼,敬酒须长幼有序、礼节适宜;同样,各种民族里面敬酒的方式也各不相同。所以,酒中的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和酒相比,文人墨客对茶的喜爱更甚,它是一种对生活的艺术,更是一种高雅的象征。不同的身份有着不同的喝茶方式,闲茶快喝、清茶慢喝、苦茶多喝,中国是个讲礼节的国家,有方式就会有规矩,这不仅表示着对他人的尊敬,也体现了个人修养。茶如生活,一人一茶一心境,从一杯茶中,可以感悟出不同的人生。在茶中思索,在茶中感悟,在茶中成长。久而久之成为一种文化。

现在,商界精英们也不再只是酒桌上谈合作,也逐渐走进各个茶楼茶馆,让原本清雅的地方沾染了丝丝铜臭的味道,同时也洗涤了些许他们身上的利欲。在谈笑风生中收获友谊,获得利益。世间没有一成不变的人,也没有一成不变的事。我国发展得如此迅速,就是因为我们擅于突破,擅于改变。不一味的因陈守旧。现今社会摒弃了封建社会时的种种狭隘思想,不再男尊女卑,不再盲婚哑嫁。女人也可以挺直腰板,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女人也是那美丽的半边天。观念的转变让女人的生活越来越好,社会也变得更加精彩。思想一变,世界就会千变万化,在这千变万化中,了解这个绚丽多彩的世界。

三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地域、饮食、气候等差异导致生活方式不同,所以风俗习惯也各有不同。这些上面没有任何的文字,但却诉说着他们的故事,透露着地域的特色。一代代传承下来。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明的国家,经历过深重苦难,深刻变革的国家。随着每一步的变化,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变化,但是本心却不曾改变。中国人讲道德、讲法律,受道德和法律双重约束。中国人也讲爱,所以,中国是一个法治国家,也是一个最有人情味的国家,让全世界都看到了中国特有的魅力!

文化不仅来源于课本上的字字句句,只要用心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文化,处处有精彩。那些过年的习俗,奶奶讲过的神话故事,二胡唢呐万年筝,社火秧歌广场舞等,都来自于生活却高于生活,给人们带来了太多的欢乐和幸福。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不断的推陈出新,跟随时代的脚步,谱写出更美好的华丽篇章。

(二)理论形态的文化

理论形态的文化包括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意识形态的部分,如哲学、法律、文学、艺术、道德等,其中包含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另一个层次是非意识形态的部分,包括科学、技术、语言等,属于知识的部分。理论形态的文化和民间文化不一样,民间文化的创造者是老百姓,并且和老百姓血肉相连。而理论形态的文化很多是由专业人士所创造的,是一种具有专业性的文化形态。这种文化形态,是古代劳动分工以后逐步形成的一部分知识分子专门从事理论形态的文化创造,它包括各个民族的传世经典之作。这种文化我们一般称为高雅文化。

(三)世俗形态文化与理论形态文化的关系

“文化”一词,是当今社会中着重强调的,也是与我们日常生活水平和审美水平息息相关的一个现代化词语。文化,既可以有理论形态,也可以有世俗形态,他们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可以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在世俗文化的传播中,有很多精华部分可以提取出来成为博大精深的理论形态文化,而理论形态的文化也可以进行下沉、转换,让人们通俗易懂的了解和学习,成为影响人们衣食住行的世俗文化。

雅文化是通过时间、历史的沉淀而日益形成的,是文化长期积累和发展的成果。人们很看重高雅文化,把精美的艺术成果、深刻的学术著作、文化品位极高的行为和思想等,都评判为高雅。但是真正能体现一个名族本质特性的反而是大众文化,世俗文化。如《诗经》,原本是收集的民谣,却可以成为佳作。因为世俗文化才是民族文化最深厚的基础,是最本真的“文化”,它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行为举止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尤其是随时全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来看,世俗文化,大众文化已经具有多样性展示,人们越来越喜欢民间文化、世俗文化。 uFGgBXp4qKO/5f/Np6T2IHz1MSi4YBBVuO/iqWx5U69QHHHMs6ub7KuS0KnxRxO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