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跨文化交际学的发展及相关学科

跨文化交际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指对这种现象进行研究的学科。很多英文著作使用“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与“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来称呼这个学科。过去“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的说法更为常见,而现在大多数文献使用“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的名称。“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侧重于对文化如何影响人类行为的平行研究和对比研究,如东西方文化的比较、中美文化比较或中日文化比较等。“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主要是研究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是如何交往的,特别是面对面的交往,强调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接触。

一、跨文化交际学的历史演进

跨文化交际作为一种人类活动,历史很悠久,但是跨文化交际研究却是一个年轻的学科。

(一)跨文化交际学的兴起背景

美国是跨文化交际学的起源地。在美国,跨文化交际学的发展有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历史。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外交政策的改变和国际地位都影响了跨文化交际学的兴起。美国的政治和地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都相对隔绝于世界其他地区,而二战后成为了世界超级大国。美国在二战后开展了马歇尔计划,来帮助西欧国家战后的修复。这个计划需要将大量的技术人员和外交官派向国外,但在交流的过程中,因为语言和文化的不同,一些交流中的冲突或误解出现了。因此,许多语言学家和人类学家在20世纪50年代后,开始在美国国务院的外交事务学院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外语能力的技术人员和外交官。外交事务学院的培训教师中,比较著名的有人类学家霍尔。

美国是在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出现跨文化交际学的。美国本身在文化和民族方面就比较多元,国内的人们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族裔和语言,因此,人们必须要学会与他人平等交流、和平相处。另外,在世界上,美国的教育和经济水平都名列前茅,有着非常频繁的国际交流,每年都会有许多的访问学者和留学生流入美国,美国也会向海外机构、跨国公司派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这都使美国跨文化交际学以更快的速度发展起来。

(二)跨文化交际学的诞生与创立

霍尔于1959年出版了《无声的语言》,这一书的出版是跨文化交际学诞生的标志。作为人类学家的霍尔与他在人类学中做出的贡献相比,反而在跨文化交际学中做出了重大贡献。霍尔对文化的研究角度是微观的,他十分注重对人们无意识的文化层面进行研究。在跨文化交际学中,霍尔高度重视非语言行为的研究。此外,霍尔提出的跨文化交际理论与训练方法,为跨文化交际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总体来说,霍尔为跨文化交际学主要做出了如下贡献:

第一,以微观的跨文化交际研究,取代宏观的单一文化研究。

第二,界定了非语言交际研究的边界。

第三,强调非语言交际中信息交流的无意识层面。

第四,主张采取价值中立的接受态度,面对跨文化交际中的差异。

第五,重视跨文化交际训练方法中主体的情感和参与体验。

(三)跨文化交际学的确立阶段

20世纪70年代被认为是跨文化交际学的确立阶段。主要表现为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开设、跨文化交际专著的出现、专业协会的成立和跨文化交际研究专业期刊的创刊。

1966年,美国匹兹堡大学最先开设了跨文化交际的课程。20世纪70年代美国大约有200所学校开设了跨文化交际的课程。

在20世纪70年代,一批有影响的跨文化交际论著相继出版,其中包括萨莫瓦尔(Samovar)与波特(Porter)的《跨文化交际读本》(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Reader)、康登(Condon)与尤喜夫(Yousef)的《跨文化交际引论》(Introduction to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另外,专门讨论文化模式的专著斯图尔特与贝内特的《美国文化模式》(American Cultural Patterns)也于这个时期出版。

20世纪70年代还成立了跨文化交际的专业协会。1970年国际传播协会成立了分支机构——跨文化交际学分会。第一个独立的专业协会“跨文化教育、培训与研究协会”(SIETAR)于1974年正式成立。第一届跨文化交际学国际研讨会于1972年在日本东京举行。

在这个时期,跨文化交际研究领域两个最有影响力的学术期刊相继创刊。《国际和跨文化交流年鉴》( International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nals )创刊于1974年,《国际跨文化关系杂志》(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 )创刊于1977年。这两个专业期刊的创刊推动了跨文化交际的学术研究。

(四)跨文化交际学的发展成熟

20世纪80年代以后,跨文化交际学作为一个学科逐渐成熟,其标志是各种理论模式的诞生和研究方法的探索。古迪昆斯特(Giidykunst)等学者建构了动态的跨文化交际理论,而理论的建构促进了跨文化交际学科的迅速发展,研究方法的探索使这个学科更加具有科学性。

20世纪80年代,基姆(Kim)与古迪昆斯特(Gudykunst)合编的《跨文化交际理论》(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ories Current Perspectives )、《跨文化研究的方法》( Methods of Intercultural Research )以及阿桑蒂(Asante)与古迪昆斯特(Gudykunst)合编的《跨文化交际手册》( Handbook of International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相继出版,这几本著作集中探讨了跨文化交际学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为跨文化交际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贡献,使跨文化交际学逐渐成为一个成熟的学科。

古迪昆斯特(Gudykunst)曾经将框文化交际的理论总结出了15种。其中,影响力较大的有文化身份的协商理论、归因理论、不确定性的减步理论、面子协商理论、跨文化交际网络理论、文化尺度理论等。跨文化交际在这些理论中获得了研究框架。

贝沃特(Bemett)指出,理论和实践学派存在于跨文化交际学中。理论学派重视研究跨文化交际学的理论。传播学是其主要的研究内容;实现学派重视跨文化交际方面的训练和应用,这个学派会研究跨文化交际与商务管理、外语教育等方面的内容。

二、跨文化交际学的相关学科

“跨文化交际学是一个交叉性很强的学科,其主要理论是从其他学科借鉴而来的。对跨文化交际学影响最大的学科有人类学、心理学、语言学、社会学和传播学。” 如图1-1所示。

图1-1 跨文化交际的相关学科

(一)人类学

许多学者的跨文化交际研究出现于跨文化交际学创立之前,在这一时期,跨文化交际的研究主要存在于其他学科之中,例如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人类学学者是其中对人类在跨文化交际现象中表现的研究的主力,可以看出,跨文化交际与人类学有紧密的联系。在人类出现和进化的过程当中,人类开始拥有了交际的欲望,开始渴望对世界各民族与各地之间的各种思想行为、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进行了解,这一欲望的满足,必须要通过跨文化交际手段达成。另外,人的智慧在培养跨民族、跨国和跨种族文化交际能力的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一些跨越年龄、职业、性别和阶层的人类文化交际,这些交际的圆满完成,更需要借助社交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沟通管理能力等。

在交际中,人的性格和性别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更强调了人类学与跨文化交际学的紧密联系。因为跨文化交际的对象为种族、民族、国家和文化背景都有差别的人们。而且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价值观、所属群体,因此,跨文化交际在这些因素的推动下能够深入开展。但是跨文化交际不能将个体间的差异进行过分强调,例如,中国人认为,对小孩子进行轻拍和抚摸是一种爱意,然而,在西方国家,妇女认为这种行为十分无礼,令他们感到厌恶。中国人为了呼唤别人,喜欢将手以手心向下的姿势伸向那个人,并且勾勾手指,而美国人在叫人时则喜欢手心向上。

(二)心理学

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中,重点是要控制好人与人之间的时空关系,也就是心理距离关系,因为在东西方文化里,心理距离尺度是不同的。我国是传统大国,有着数千年文化的积淀,“礼制”是古往今来的一脉传统,所以对于中国人来说,只要能达到礼的基本准则,那么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就能达到双方的共鸣。而在西方,人们的心理距离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尤其是在跨国度的人文交流中,心理距离往往是在“自我为中心”的基础上形成的。由此可见,跨国度的人文交流无处不渗透着种种的心理要素,这种蕴含着心理因素的交际就是所谓的心理距离。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分析,其中既有“近距离”的亲情血缘关系,又有不同层级的“远距离”尊重和谦卑,这充分诠释了心理要素在人际交往中具有独特的心理感应、心理思维、心理决策、心理防备等诸多因素。从跨国文化角度来分析人际关系,可以得出,西方国家人民的性格大多偏于外向、善于表达和沟通。从地域要素来看,主要是由于西方国家地处海洋环境,这也决定了其文化起源于跨海的商业性质,所以大多数人民的性格是外向型的。

跨文化交际的手段多种多样,语言是情感沟通的桥梁,通过长时间的交流和相处,人们的心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最简单粗暴的方法就是可以双方对话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需求和情感,达到交流的目的。但是这只能表达自己的主观意识。想要达到共鸣,需要在特定的环境和特定的氛围中,让沟通双方能切身体验对方的感受,从而理解对方的主观意识,改变自己原有的态度和认知。人和人之间的亲密不是凭空出现的,也不是与生俱来的,一见钟情的太少,都是在经历了一些事之后,彼此成长,在此过程中感情慢慢地沉淀下来,然后在心理彼此认可对方,无论友情还是爱情,皆是如此。

(三)语言学

语言比较神奇,它可以表达你的内心世界。跨文化交际是语言和文化背景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流,所以说什么、怎么说显得尤为重要。说的目的是为了让双方的交流能顺利地进行,达到共鸣。所以交流时一定要考虑对方是否有忌讳的方面,交流时语言是否得体。这就需要关注交流的双方用的是社会语言学还是语用学来交流,简单来说,社会语言学是交流,语用学是会交流。交流和会交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交流是简单的语言表述,只要能开口说话,或者有个表情就行,至于能不能表达出意思则不做任何要求,就和我们平时的闲聊一样。而会交流的要求则比较高,在氛围融洽的前提下,要让对方能清楚地明白你表达的意思,达到情感上的沟通,从而促进双方的关系。就如同那句老话,“话有三说,巧说为妙”。

(四)社会学

跨国文化的交际学与社会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在具体的跨国文化交际学中,社会学在社会地位、社会交流规则等领域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跨国文化交际影响最密切的是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探讨的社会团体的感知、刻板印象、偏见等,也都是跨文化交际重点关注的问题。跨文化交际学的身份管理理论、身份协商理论、面子协商理论都是受到社会学理论的启发。

(五)传播学

传播的目的是扩大影响,跨文化交流就是为了让有差异的双方互相影响。简单来说就是我把信息传达给你,你接收我的信息,你把信息传达给我,我接收你的信息。就像我们都知道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开辟就是传播,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但不是照单全收而只吸收适合我们的信息。小到个人,大到国际,在捍卫自己国家尊严,睦邻友好的前提下,互相学习,彼此成长。跨文化交际的目的在于传播,而传播的方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古代,各国之间的矛盾频生,时常要进行打仗或者谈判,究其原因:一是弱肉强食;二是各国之间缺少情感交流。随着社会发展,那些兵荒马乱的年代已经过去,人类也进入了文明社会,国际关系越来越和谐。这都是各国共同努力的结果,因此,跨文化交际十分重要。若不进行跨文化交际,则很多方面会因为差异,相关事宜无法顺利进行,摩擦和冲突将无法避免,甚至还会影响两国之间的和谐发展。所以,跨文化交际成了促进各国友谊的必然趋势,传播学界也将跨文化交际作为研究的重点。所有的文化都不是凭空出现的,都是经历了岁月的沉淀,我们要尊重每一种文化,要去了解、欣赏,但不能盲目地进行认可或否定,而是要从交际中获得适合自己的文化。国家之间的关系也会带动民众之间的关系,如此这般,不管是人们的摩擦和冲突还是国家与国家的摩擦和冲突都会减少。国际问题就会减少,各个国家都能友好地相处,促进国际关系和谐发展。如果一直保持这样的跨文化交际,大家互相学习,互相影响,把适合自己的文化和自己本有文化进行融合,势必很多文化也将会得到创新发展,这也将成为跨文化交际的一大幸事。 GZSkeKQlk5P8Cu0lvIMIGcaSwnatji7b/+9RN/tq4qbPjY/gHaoBnbxW75F8r1W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