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际这一现象无处不在。也就是说,无论处于何时何地,人们都需要进行交际。在日常生活中,交际是人们活动的基础,是人们运用符号与语言的一种能力。
在全世界的范围内,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学者从不同的视角研究“交际”的定义,因而出现了很多有关“交际”的定义。在这些研究中,有的学者是从交际内容的角度是界定交际,有的学者则是从交际方法的角度来界定交际,还有的学者是从交际符号、特征等角度来界定交际。下面我们选取两种具有代表性的学者观点来分析交际的定义。
(1)丹斯对交际的认识。知名学者弗兰克·丹斯丹斯(Frank Dance)对交际的定义研究主要围绕如下三个不同的层次,分别为:第一种是观察的层次;第二种是意向性的层次;第三种是规范性评价的层次。 其中观察的层次具体是指交际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意向性层次则主要是指人们的交际行为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有意开展的交际行为;第二类是无意开展的交际行为。实际上,在不同交际场合中,交际行为并不是每次都可以成功,有时可能会遇到如下情境导致交际的失败。例如,交际的一方在积极地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看法,交际的信息接收方这可能不理睬或者不予重视他的言论,从而使交际失效。又如,交际者做出来一个典型的手势动作,可能这个动作在一方的文化背景中代表着积极的意义,然而这个动作在交际另一方的文化中可能是带有敌意的动作,这种情景也很容易导致交际失败;规范性评价层次具体就是指人们对交际活动的成败进行判断。虽然不同的研究者制定了不同的关于交际成功的判定标准,但是我们基本主张如下判断准则,即在交际的过程中,只要有一定的信息传递,不管交际对方是否已经理解了这些信息,这个交际的行为就是成功的。
(2)斯蒂芬·李特约翰对交际的认识。学者斯蒂芬·李特约翰(Stephen Little John)的经典著作《人类传播理论》中探讨了很多有关人类传播的知识和理论,但是他并没有深入探讨交际的定义,他花费了一些篇幅来论述“意识性”可能会对交际产生的影响。他根据“意识性”程度的不同对其进行分类,即第一种是未感知的意识性;第二种是偶然感知的意识性;第三种是被关注的意识性。斯蒂芬·李特约翰又根据在交际的过程中信息传递的方式不同把其划分为不同的行为,即第一种是征候式行为,第二种是非言语行为,第三种是言语行为。
通过分析上述内容可以发现,斯蒂芬·李特约翰在研究中探讨了有关交际的重要问题,即从本质的层面来分析和探讨交际到底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还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根据符号学的理论内容,交际的过程实际上一共包含三个基本的要素和两个重要的阶段。其中交际过程的三个基本要素就是:第一,信息的发送者;第二,信息的接收者;第三,信息。而交际过程的两个重要阶段包括:一是信息编码阶段;二是信息解码阶段。正常情况下,人们在交际的过程中都会运用信息的编码以及解码,从而使信息被人们理解,推进交际活动开展。
基于交际的定义,我们知道,交际通常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由传递方、接收方、信息、传媒、噪音等因素构成。
第一,交际是运用符号的过程。特定符号能够表达一定的意义,这是因为一个群体的成员对于某一符号所代表的意义已经达成了相对一致的认识。在这里,符号可以是一个动作、个眼神、一件物品或是一句话,它是表达意义的有效单位。来自同一个文化背景下的两个人比较容易通过交流来达到交际目的,因为他们对于同一符号的表述意义有着相近的理解,但绝对不是一模一样的复制理解。而对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而言,他们对于同一个符号可能就会有大相径庭的会意,容易造成交际上的不顺畅。
第二,交际是传送和解释信息的过程。一个交际过程的组成因素包括传递方、接收方和信息等。由一系列特定符号形成表达一定意义的符号群所传递的就是“信息”。所谓信息传送是指个体把交际中获得各种信息,如一个人的看法、观点、情绪等转换成交际对方可以理解的形式这样一个过程。需要强调的是,在人们信息传送的过程中,其传送的形式比较多,它不仅可以是比较正式的书面语言之类的信息内容,也可以是非语言的信息内容,如手势等。所谓解释信息具体就是指人们在接收到信息之后,根据自身的语言能力以及环境等因素来理解信息蕴含的意义,为进一步交际做准备。众所周知,每个个体之间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因而对于接收到的相同的信息,不同的接收者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这也是影响交际成败的重要因素。在实际的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在传送信息以及接收信息的过程是一种时刻变化的过程,它并不是静止不动的,因而交际者都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个过程。
第三,交际是共享意义的获取。交际中,传递方和接受方传送和接受的是一系列符号所表述的信息,也就是说,信息可以被传递,而信息的意义则取决于传递方和接收方的会意与理解,因为它的意义受社会中众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如双方的文化取向、社会地位以及交际发生的场合等。成功的交际过程要求发送者在发送信息时将他要表达的意义赋予特定的“符号串”,同时,必须考虑到信息发送的环境、方式、渠道等因素,接受者通过接收“符号串”来获取信息意义。虽然这个时候获得的信息和发送者发送的信息存在一定的区别,并不是完全一致的,但是它可以看作是信息的发送者和接受者一起共享的意义。
第四,交际活动是有规律可循的行为。交际活动一般都有两种不同的形式:第一种是言语交际;第二种是非言语交际。对于交际双方而言,无论他们采取的是言语的交际还是非言语的交际,他们在交流的过程中都需要遵循一定的语法规则以及语篇规则等,从而才能顺利地开展交际的活动。如果交际双方在交流的过程中不按照一定的规律来组织自己的语言和行为,由于交际双方通常都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因而交际双方也就没有办法顺利地进行交际。只有掌握了交际的规律,交际者才能游刃有余地开展交际活动。
除此以外,对于交际双方而言,他们在开展一定的交际活动之前通常也可以根据一定的交际规律以及准则来判断交际活动可能出现的结果以及可能性,从而调整自己的心态以及准备工作,为交际的顺利开展做足准备。众所周知,具有相同文化背景的人通常都会具有相同的交际方式,因而他们交际的成功率就会比较高,而那些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会采用不同的交际准则,因而他们的交际活动会遇到较多的困难和障碍。这就要求交际双方要遵循交际的适应性特点,从而推进交际的合理开展。
世界范围内的人类交际经历了五个阶段:语言的产生、文字的使用、印刷技术的发明、近百年交通工具的进步和通信手段的迅速发展、跨文化交际。随着交通工具和通信手段的发展,使得全球各种文化背景的人口得以频繁流动和沟通,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不同的学者因个体理解上的不同,把跨文化交际翻译成不同的汉语,例如,跨文化的交际、不同文化之间的交际、跨文化交流学、跨文化传播、跨文化交际学等。跨文化交际学能够跨越多个学科,是多种学科交叉的学问,具有边缘学科性,这点在国内外学者心中达成了一致,其中涉及的学科包括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心理学、哲学等。
通常,跨文化交际的主体被认为是不同国家文化背景的人员,许多学者认为,这种交际是面对面的 。跨文化交际的整个过程是解释的、符号的、贯通上下文且相互影响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赋予分享以含义。面对相同的交流内容,文化背景存在差异的交流对象的理解截然不同。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更好地满足人类的交际需求,跨文化交际正式诞生。由跨文化交际的名称可知,跨文化交际的过程既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交际过程,也是文化背景存在差异的主体之间,针对意义归因的象征性互动过程。因此,跨文化交际是指拥有不同文化背景、认知视角和符号系统的主体之间的交际过程。主体的交际行为在文化背景、认知视角和符号系统的影响下,不断地发生改变,从根本上决定了跨文化交际的结果。
不同文化结构体系的主体之间的交际行为都属于跨文化交际的基本内容。然而,由于跨文化交际范畴与交际主体所属的文化圈不同,因此跨文化交际存在多种表现形式。
(1)根据跨文化交际范畴的不同,可以将跨文化交际分为宏观跨文化交际和微观跨文化交际。
宏观跨文化交际主要是指不同国家主体之间的跨文化交际。不同国家的主体,在习俗、传统与观念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中国人与英国人之间的交际、美国人与日本人之间的交际、法国人与印度人之间的交际都属于宏观跨文化交际。
微观跨文化交际主要是指国家内部不同主体之间的跨文化交际。同一国家内生活地域不同或者所属民族不同的个体之间的交际行为,如国内汉族人与傣族人之间的交际、壮族人与回族人之间的交际、中原农民与北方牧民之间的交际等,都属于微观跨文化交际的范畴。
(2)根据交际文化圈的不同,可以将跨文化交际分为文化圈内的交际和文化圈际的交际。
文化圈内的交际主要是指主流文化圈内不同个体之间的交际。比如,西方文化圈内不同国家的个体之间的交际,或者东方文化圈内不同地域的个体之间的交际,都属于文化圈内的交际。文化圈际的交际主要是指不同主流文化圈的个体之间的交际,如白人文化圈与黑人文化圈的个体之间的交际,或者欧洲文化圈与亚洲文化圈的个体之间的交际,都属于文化圈际的交际。
个体身处的文化圈不同,意味着文化差异的出现不可避免。文化差异的存在,使得个体在跨文化交际中使用的表达方式,以及表述内容所代表的含义,存在极为明显的差别。
文化背景不同的主体之间面对面交流,这种交际形式被称为跨文化交际。通常情况下,跨文化交际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1)差异性。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之间的交往,既要受到价值观念、宗教信仰与文化传统等深层文化因素的影响,也要受到行为方式、生活习俗、社会身份等表层文化因素的影响。跨文化交际的差异性特点,一方面体现在交际双方的手势、服装和语言表达方式等存在差异,另一方面体现在交际双方的年龄、性别、职业、民族、地域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些差异性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影响跨文化交际过程的同时,也影响着跨文化交际的结果。当保加利亚文化中的中年女教师与非洲文化中的青年男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时,这个过程不仅涉及深层文化因素的差异,还涉及浅层文化因素的差异。由此可知,差异性是跨文化交际的主要特点。
(2)冲突性。在跨文化交际中,差异极易造成误解与冲突。然而,绝大多数的误解与冲突,都属于“善意的冲突”,即使不小心伤害到对方,也纯粹是美好愿望促成的无心善举。比如,保加利亚文化中的中年女教师设宴款待非洲文化中的青年男学生,面对保加利亚女教师的劝食邀请,非洲男学生根本无法拒绝。因为在非洲文化中,只要主人劝食,客人不能推却;而在保加利亚文化中,主人则必须满足客人的需求。这种由于文化习俗的差异性导致的冲突性局面,在跨文化交际中极为常见。
(3)情感性。由于跨文化交际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主体之间的交际,交际过程和结果充满模糊性与不确定性,这既容易导致交往主体产生心理上的紧张感和焦虑感,也容易引起交往主体在情感上的强烈反应。不同文化背景的主体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的心理反应,被称为“文化休克”。“文化休克”的存在,充分说明跨文化交际带有鲜明的情感性特征。
(4)挑战性。考虑到跨文化交际中充满了误解、冲突甚至失败,这意味着跨文化交际想要获得成功绝非易事。与此同时,跨文化交际能够深刻影响交往主体的思维、态度、性格、阅历和视野。在收获丰富的阅历、成熟的性格、宽容的态度、缜密的思维、开阔的视野的同时,交往主体还增强了独立意识、适应能力和交往能力。在理解并尊重由于文化差异导致的个体生活方式的不同时,交往主体能够勇敢地迎接跨文化交际带来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