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文化自信的传统与当代

文化自信是指中国人民在长期的奋斗和努力中所形成的的一种文化自豪感和自觉感,这也体现出了民族伟大复兴之路的文化历程。文化自信的形成让人民群众既能热爱自己的文化,又对外来文化具有较高的包容性,不但努力奋进,而且在面对外来文化时可以保持不卑不亢的态度。只有树立强大的文化自信,才能让国家获得更加强大的发展,才能实现文化强国的目标。

民族文化和民族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文化是以民族为基础的,而民族的灵魂所在即为文化。民族的兴盛衰亡也会对民族文化的繁荣和衰落带来直接的影响。

中国文化得以完整的保存下来,并获得不断的完善和发展,就是因为我们的先人们不懈的努力和开拓,促进了中国的统一化发展。虽然政权不断变更,民族统治地位不断变换,但中国却一直作为了一个独立的国家在发展和变化。文化离不开民族这一载体,只有保持国家的统一,才能让文化发展有所依附。在近代发展史上,中华民族文化也出现了一些危机,主要表现在人们对民族文化丧失了自信心,开始产生文化自卑感,并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怀疑和放弃的想法,这不但是文化的悲哀,也是民族的悲哀。

明朝中期,中国发展到了一个鼎盛时期。文化现象也最为繁华,商周典籍,战国诸子百家,汉代雄风以及盛唐气象都百花齐花,争相斗艳,谱写了一个辉煌的世界文化发展史。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并辐射到周边的各个国家和地区,开创了繁荣的儒家文化圈现象。

中国的当代发展史上,文化自信更具有了时代性的特征和意义。它来源于文化自豪和自觉性中,对“西方文化中心论”理念进行了客观的评价,提升了民族文化自豪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精神食粮。文化自卑问题在中国历史上是不会存在的,这也体现了国家强大的重要性。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牌式的意义。在马克思主义引导下。中国文化的原有结构被突破,并融合了更多科学因素。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理念来领导中国革命,这也是一种先进的,富有时代特征的理念,从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带来了很大的机遇,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是趋势所在,为中华民族振兴和中华文化自信心的激发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要引起关注的是,文化自信是必要的,但这并非是指的文化自大,更不应该排斥所有的外来文化,而是要具备强大的包容性,这样才是文化自信的表现和要求。中华民族一直以来就以和而不同作为外交准则,这样一来对于吸收外来文化来说也是非常有利的。不管是在汉唐时期还是在近现代,都是这样。近现代开始,国家对西方文化也给予了高度关注。自改革开放后,文化交流在对外交流中也占据了重要地位,同时随着国家的不断强大也使得文化交流具备了更好的存在基础。我们不仅要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发扬,更要对国外的文化精髓予以吸收和消化。为此,国家也更加重视对各类留学生的培养。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既有效促进了国际间的经济往来,也有利于和全球各地的文化交流。丝绸之路历经上千年的发展,为中国的强盛和文化、经济交流创造了辉煌的成绩,更在文化交流上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不管是从世界历史的角度还是中国历史的角度来看,民族的灾难必然会导致民族文化的衰败,为此想要振兴民族文化,前提条件就是壮大民族;发扬和传承民族文化精神也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国家的强盛和发展,救民族于危难悲惨之中。中华民族在优秀文化精神的支撑下,虽然历经磨难和分裂,但是人民群众始终保持着英勇奋斗的革命精神,为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注入了强劲的动力。只有对中华文化予以爱护和认可,才能支撑民族走的更加平稳和长远;只有珍爱和爱护自己民族文化的人,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爱国主义者。

文化自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中保持着和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以及道路自信的统一性。而且与这几项自信相比较而言,文化自信的程度更为深入和更为广泛。这是由于中国文化中的与时俱进、海纳百川和实事求是的基本理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建设都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同时也是符合中国国情和民情的一种理论和精神。 GyD6FEctAMhHFO28E04t4NNljN08NQmKM9ISW7Ql870XBoG6u4K6upD4B2Mg/T+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